岱山新城新貌 高亭镇是岱山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岱山县现使用最频繁的地名之一。关于高亭地名的来历,1990年刊印的《岱山县地名志》在“高亭镇概况”中有如下作叙述:“镇北磨心岭,古有亭,下处可望,称为高亭,镇由此名。”缘于同一来源,由中国地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出版局共同组织编纂,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也说“以境内磨心山古有高亭得名。” 磨心山雾色 磨心山茶园 磨心山慈云极乐寺 然而,高亭之名于宋代即已出现,成书于1227年的宋宝庆《四明志·昌国县志》即已记载了高南亭盐场之名:“高南亭(盐)场(年纳税)额(盐)三千六百袋。” 蓬莱胜景 《释名》说:“亭,停也。人停集也。”为我国的传统建筑,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憩的地方,旧多建于交通要道和花园。陶然亭、醉翁亭、爱晚亭、湖心亭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亭。那么在宋代,舟山群岛建昌国县之时,舟山群岛只有不到一千户,数千人,岱山岛人口更是只有寥寥千人以下,在此时或此时之前,岱山岛民还只是以渔盐为业的年代,磨心岭上是否已经建有当时需耗费巨资才能建成的亭子呢?这很值得怀疑! 山外渔村 岱山对港山大黄鱼雕塑 再细翻历史著作,我们可以发现,关于“高亭有亭”的说法源于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引用宋人楼钥的《超果寺记》:“山有僧庐,石晋天福二年(944)建于高亭岭下,号‘资福’。”但是,楼钥《超果寺记》的相关内容,清光绪《定海厅志》引为“……建于高亭下……” 民国《岱山镇志》引为:“……建于高亭……”各种版本,说法不一。即使是“建于高亭岭下”也不能得出“高亭以亭得名”的结论。 竹屿新区新面貌 竹屿新区夜景 《宋史·食货志》记载,“其鬻盐之地曰亭场,民曰亭户,或谓之灶户”。由此可见,亭在古代也指煮盐的场所。亭场即盐场,亭户即盐户,亭民即盐民。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盐业生产以煎煮法制作,需要搭架、搭篷才能作业,远望如亭,故有亭场之称。这种称呼,宋代或宋前即已出现,直至明代也仍在使用。 仙洲公园 岱山体育馆 岱山体育馆 综上所述,因岱山自古为盐业主产区,在宋代以前即已出现高南亭(高亭)盐场。“高亭”地名实源于盐业生产,为典型的盐业地名。之所以叫高亭,只是因为盐场依山而建,地势较高而已。“以境内磨心山古有高亭得名。”乃为望文生义的曲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