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康复】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

 爱尚书 2018-02-01





对比较固定的异常姿势进行破坏

①矫正患儿骨盆及下肢的不对称姿势:

进行下肢的强制性屈曲(仰卧),以矫正骨盆及下肢的不对称性姿势:患儿仰卧,两侧下肢屈膝屈髋,训练者一手扶住一侧膝部,一手扶住后臀部,对体干的短缩进行牵拉并对骨盆的旋转姿势进行矫正。注意让骨盆向后下方回旋,尽可能减少腰部的过伸展和腰部肌肉的痉挛。患儿仰卧,两侧下肢屈膝屈髋,训练者身体紧贴患儿双足底,双手分别扶住患儿的骨盆和双下肢,让患儿的下半身向侧方旋转,改善骨盆的活动度。

②矫正患儿躯干的过伸展和上肢的异常姿势:患儿仰卧位抱球姿势,头下垫软枕,头控制于正中位;训练者在帮助患儿保持对称性姿势的情况下,训练患儿上抬头部,诱发出头部的翻正反应;训练者帮助患儿将双上肢交叉放在对侧肩上,采用这种姿势抑制伸肌的痉挛,逐渐让患儿学习自己控制该姿势,然后让患儿在放松的状态下保持训练姿势;训练者双手交叉握住患儿双手,使患儿一侧上肢在体前保持伸展,一侧上肢肘关节屈曲放在胸前。边保持该训练姿势边对患儿体干进行压迫,这样两侧姿势不断交替进行,以提高患儿体轴性旋转能力与头部的翻正反应能力;对患儿进行坐位对称性姿势保持训练、侧卧位对称性姿势训练及侧卧位睡眠。

抬头训练及头颈部稳定性训练

①俯卧位:在楔形垫、训练床上训练,既可促进抬头又可诱发手支撑。

②盘腿端坐位,训练者跪于患儿背后,一手托患儿下颌,以手放于患儿头顶部往下稍用力压,可加强头颈部稳定性。

③采用按摩手法按摩颈部两侧及后颈部。


提高两上肢分离性、选择性的运动能力和两手的正常感觉,改善手功能

①已出现抬头的患儿,可让其保持盘腿端坐位姿势,训练者用胸部抵在患儿后头部加压用力,使其颈肩稍前屈,这可提高颈立直及四肢中线位活动能力。

②对已能独坐的患儿,可固定一侧上肢,诱导另一侧上肢抓物或支撑,提高坐位平衡能力和上肢的分离运动。

③对出现手支撑的患儿,训练者可在肩部加压向下用力以加强上肢和肩部的稳定性。

④利用按摩球、算盘子训练两手的正常感觉,还可利用温度、软硬度不同的物体(如软毛刷、绒娃娃、沙等)进行感觉刺激训练。

⑤为防止身体躯干的短缩现象,让患儿将双上肢放在外旋上举的位置上。

提高骨盆带及两下肢的稳定性,增强腰背肌力,建立平衡功能 

①搭桥式练习:先练双侧下肢支撑,稳定性加强后改为一侧下肢支撑。

②跪位平衡练习:训练者在患儿骨盆处固定并向中向下加压以加强骨盆带稳定性,先腿跪,稳定性加强后单腿跪位练习,另加强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

③扶站练习:对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处予以固定,可用立位促通板。

④利用平行杠、步行阶梯、助行器进行步行练习,条件是独站能完成和异常姿势已纠正。

当然,对于下肢内收交叉、尖足的患儿,我们必须先纠正内收交叉和尖足,才能练习独站和行走



手足徐动型的训练方法

原则:

温和接触、减少刺激,避免紧张性条件反射,加强中线位的控制,矫正姿势异常,阻断病理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协调其运动功能。能迈步的先练走,后矫正畸形。


(一)仰卧起坐训练

1. 仰卧起坐训练,通过抗重力活动的过程来增加头控能力;

2. 仰卧Bobath球、滚桶上轻轻滚动引出患儿躯干屈曲的保护性反应;

3. 仰卧位用各种玩具诱导患儿左右转头,增加患儿头部自由转动时的控制能力。

4. 患儿仰卧于吊床上,使患儿躯干及四肢呈屈曲位,以此来抑制由于伸肌张力增高所致的角弓反张(受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TLR的影响)。


(二)俯卧位训练

1. 俯卧楔形枕上,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伸展上抬的控制能力及肩部和双上肢的支持能力。(注意:髋关节保持伸展位)

2. 俯卧Babath球、滚桶、平衡板上,利用重心不断的变换,诱发患儿保护性伸展反应,来提高头颈部抗重力上抬的能力。

3. 爬行训练,通过患儿主动运动来增加头部的控制能力。

(三)坐位训练

1. 盘腿坐、长坐位,增加患儿头部控制能力,同时提高腰部力量及坐位平衡训练。

2. 患儿骑跨于母亲胸前,母子面对面进行头部控制能力的训练(注意:母子目光均应平视),同时增进母子间感情交流

3. 采用颈部操来调节颈部的肌张力,增加颈部肌肉力量达到增强颈部控制能力。(具体方法:术者双手轻托患儿双下颌面,做头部的屈曲、伸展、侧屈、侧旋及环转来调整颈部肌群张力)。

4. 还可采用学步车带行走,在患儿行走过程中,逐渐自我调整异常的张力,恢复肌力,达到控制能力增强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以下三种方法来衡量头是否在对称的中线上:

(1)患儿仰卧向上看时,头不向两边转动,与躯干正中线保持一致;

(2)患儿俯卧位(如:楔形枕、Bobath球、滚桶)时,头身呈一条直线;(3)患儿坐位,侧面看头在正中,不向前后倾倒,与躯干中线一致。


(四)四肢不随意动作和姿势异常的训练

本着'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抑制异常原始反射'的原则,结合患儿实际病情,采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1. 应用梯背架,条形床,方凳训练患儿在坐、卧、跪、站、行走时身体维持中线位对称姿势,来抑制不自主的徐动,强化自身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2. 台阶器,功率车,股四头肌的训练椅的使用,有增加下肢肌力,降低异常的肌张力,抑制不自主动作,强化正常运动模式的作用。

3. 双杠一阶梯训练,协调四肢不全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

4. 上肢、手粗大及精细动作的训练,有加强手一眼协调能力,抑制异常模式和不自主运动,恢复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

5. '行走三步曲',根据患儿目前病情选用悬吊学步车,学步带,手推学步车的依次应用,来达到提高肌力,纠正肌张力不全,协调运动功能,之后,再针对出现的尖足,足内、外翻等畸形予以矫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