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Sachs损伤是肱骨头脱位,同时与关节盂撞击造成的肱骨头压缩骨折的损伤。 1940年由两位美国旧金山的两位放射学家Harold Arthur Hill(1901-1973)和Maurice David Sachs(1909-1987)描述。 Hill-Sachs病变的发病率并不确定。据报道,35%〜73%的患者出现肩关节前脱位,95%出现反复性脱位。 患者常常由肩关节脱位来门诊就诊,该类脱位不好复位,如果强行复位可能造成头的进一步骨折,需要引起注意! 该类损伤很难复位,有些即使已经恢复到正常的位置,也会发生再次脱位,建议行麻醉下的复位。 该类损伤复杂,不仅仅涉及了肱骨头骨折,肱骨头脱位,还涉及了关节囊损伤,关节盂损伤等情况。 诊断:针对Hill-Sachs病变的平片X-射线的研究中,灵敏度仅为约20%,即约80%的损伤在平片X光上漏诊,所以CT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薄层的3D重建可以较清晰的看出压缩的部位,可以充分评估压缩的深度、宽度、位置和方向。MRI也是对其合并的软组织损伤有较大意义。 分型:对于这样的损伤,NEER分型怎么分呢?在此留一个讨论。 Hill sachs损伤也有不同的严重程度: 1、单纯脱位 2、脱位伴有骨折 3、骨折累及到干部 治疗:治疗的原则是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Hill sachs损伤最主要就是涉及肩关节的稳定性。 <1>1> 1/8至1/4的关节面损伤,可以采用关节镜或开放手术,可通过关节囊或肩袖来进行修补; >1/4的则一般建议行开放手术,充分填充缺损的部分。 Hill sachs的常见损伤主要位于前侧和上侧,主要根据其脱位的方向有关。 麻醉下复位后,可以看到骨性的bankart损伤和hill-sachs损伤。 如何评价hill sachs的缺损与关节的稳定性的关系呢?此时就有专家提出的关节盂轨迹的概念。 关节盂在肩关节外展不同角度时与肱骨头相接触的部位,即形成的关节盂轨迹。 所以采用核磁下的测量关节盂与hill sachs 损伤的区域进行比较,23.1大于20.1mm,则说明极度不稳。 治疗: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谨在此做几个介绍。 早期有学者报道采用旋转截骨,同时短缩肩胛下肌来治疗,将肱骨头进行截骨旋转来避免再次脱位。 后来又有学者提出mclaughlin方法,将小结节进行截骨短缩移位来进行治疗。 目前还有学者采用人工软骨的移植来进行治疗。 也有的采用表面关节置换进行治疗。 对于长期慢性疼痛和脱位的最后一招……关节置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