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传统美食周村烧饼

 国学与文明 2018-02-04

徐艳文/文

周村烧饼是山东淄博传统美食之一,因产于周村而得名。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针孔罗列,薄似秋叶,入口一嚼即碎,酥脆异常,深受人们喜爱。

周村烧饼源于汉代的“胡饼”,至今已有1 800多年历史。周村人自古善养蚕桑,亦是丝绸重镇,所产丝绸经陆路或商船沿丝绸之路销往中亚地区,也带来了异域文化,其中就包括胡饼。早在汉代,就有卖胡饼的商贩来到周村。胡饼很厚,形如圆鼓,两面粘有芝麻,当地的饼店师傅结合焦饼的做法加以改进,烤出酥脆可口的大酥烧饼。不过,大酥烧饼还不是周村烧饼,只是它的雏形。真正的周村烧饼,是当时一位叫郭云龙的先生在一种马蹄形烧饼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清光绪年间,郭云龙来到周村当烧饼学徒,艺成之后在鱼店街开办了“聚合斋”烧饼铺。有一次,当地有名的巨商孟洛川请他喝茶,并拿出京城福顺老店制作的点心“面薄脆”让他品尝。这种薄薄的点心烤得微黄,吃起来比大酥烧饼更加酥脆。郭云龙深受启发,便试制起来,果然受到欢迎。于是,推而广之。后来胶济铁路建成,周村成为东西南北旅客来往集散之地,周村烧饼因携带方便颇受欢迎。1880年,“聚合斋”烧饼店首先采用纸包装,这种印花方纸既美观又便于携带,且久藏不变质。清末时期,皇家屡次调周村烧饼进贡,当时因经营绸缎而闻名的著名商号八大祥,也专门定购周村烧饼发往埠外作为馈赠品,周村烧饼因此名扬天下。

周村烧饼有咸、甜两种味道,甜的香甜可口、久食不厌,回味悠久;咸的可开食欲,令人不忍释手。若细分,有甜、五香、奶油、海鲜、麻辣、新鲜蔬菜等多个系列品种。

周村烧饼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全过程分为八步。首先在选料上,精选强筋面粉、粒大饱满的芝麻和优质蔗糖。其次,把水和面粉混和在一起时,必须用70℃左右的温水。接下来,分坯动作要快,料坯大小适中,并保持基本一致。接着抓起一块面坯,用手揉捏,顺势揪下指肚般大小的剂子,在手心揉炼加工,增加韧性。最后,将剂子揉成球状,整齐地排列在面板上。为防止剂子干燥,须在剂子上盖一层塑料膜。制好剂子后,将剂子制成生饼坯。方法是取出一块剂子,放在延盘上,用手压扁,接着沾水,抹在剂子的表面,然后翻转,再用手压住剂子迅速旋转,使剂子的面积由内向外延伸,当面皮呈透明状时,生饼坯子就加工好了。剂子延展时,旋转要快,用力要均匀,手指由中心向外逐步扩展。合格的生饼坯子要求薄如蝉翼、饼面完整、略呈圆形。拥有娴熟技巧的大师,只见他手持面剂,漫不经心,双目似闭非闭,右手旋饼,饼如飞轮,转眼之间,一只只似乒乓球大小的面团儿便变成了薄如蝉翼的生饼坯。接下来是着麻,盛放芝麻的容器,叫做晃斗,每次开工之前,先将芝麻装在斗盆里,用勺子将芝麻均匀地撒入晃斗,然后双手端平,前后晃动,使芝麻在斗内平整分布,厚度均匀。着麻时,双手轻夹生饼,让沾水的一面朝下,然后轻轻一放,一触即可。烧饼着麻要铺放匀实,避免打褶起皱。在完成几个生饼的着麻之后,晃斗内的芝麻要重新铺匀,芝麻数量不足时,及时添加,以保证烧饼着麻的密度。接着就是贴饼,生饼着麻后要立即贴在烘烤炉的鏊子上。贴饼时,用左手托起生饼,迅速转移到靠近炉口的右手手背上,右手五指伸展,顺势伸入炉内,靠腕力将面饼抛出贴在鏊子上。最初的烧饼炉是用锯末子做燃料,如今多更换为电热烤炉了,炉内有一循环传送带,将生饼贴在传送带上,经过炉道远红外热源烘烤后出炉。最后是烘烤环节,炉子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00℃左右。生饼随着鏊子在炉内旋转一周,即可烤熟。烤熟的烧饼自动从出炉口脱落滑入事先放好的簸箩里。整个烘烤过程仅需3~4 min。

在过去食品单一、生活水平低下的时代,周村烧饼成为人们难得一见的食品。清末至20世纪70年代,周村人每逢过年走亲访友,殷实人家必带的礼物便是周村烧饼。那时的烧饼没有豪华包装,十个一把,外包草纸,用纸绳十字状捆扎,叫做“一把子”烧饼。一次能拿得出四把子周村烧饼走一户亲戚的人家,就算是富户了。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计划经济限制,周村烧饼处于濒危状态,曾一度从市场上消失。20世纪90年代,周村烧饼有了复苏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今逢年过节,周村烧饼又成为人们走亲访友的首选礼品。

2004年,“周村烧饼”有限公司与周村古商城“牵手”,在银子市街开设“周村烧饼老店”。2007年1月15日,周村烧饼在山东美术馆举行“周村烧饼传统手工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启动仪式。此次活动,是在“周村烧饼手工技艺”先后通过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认定后,申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