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心,养气,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发哥07domrg8zi 2018-02-06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上》

孟子说,齐国都城临淄郊外的牛山原本树木茂盛,老用斧子去砍伐,还能茂盛吗?自然,日日夜夜雨露滋润,不是没有嫩芽新叶长出来,但紧跟着又放牧牛羊,所以变得那样光秃秃了。人们看见牛山光秃秃的样子,便以为不曾有过大树,这哪里是牛山的本性啊!

孟子以山喻人,接着说人的本性及其境遇。存在于人身上的,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像树木被斧子砍伐一样,一个人的心天天被摧残,还能善良吗?他在夜里萌发纯朴心态,早晨滋生清明之气,由此激发的好恶之情与其他人也差不多;可是一到白天,所做所为有如被牢狱拘禁,那一点善心又消亡了。白天被控制、被扭曲反反复复,那么“夜气”就不能积蓄;“夜气”不能积蓄,那么就和禽兽相距不远了。人们看到这个人禽兽的一面,就以为他不曾有过最初的善良资质,这哪里是他的本性啊!

孟子构造了一个新词“夜气”。望文生义,夜是夜深人静,气是心平气和。不过,静也好,和也罢,不仅是物理的、生理的意思,更是指心理,即精神。《古汉语大词典》曰:“夜气,比喻纯洁清明的心境。”人们不难理解,夜深人静之时,心平气和之际,没有任何干扰,常会扪心自问,反观白天所做所为,省察是非对错,抑或总结较长时日的得失,使自己的认识上一级台阶,思想进一个档次。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夜间的吐故纳新白天无法做到。在简单、朴素的古代生活中,尤其如此。可以肯定,“夜气”是孟子切身体验的自然表露,并非突发奇想而来。当今时代的夜晚,事务多,干扰多,喧嚣多,诱惑多,缺少“夜气”产生的外在条件。

孟子还用了一个词“梏亡”。梏,拘禁、束缚;亡,丧失、消亡。根据孟子所述,“夜气”的消亡,良心的丧失,从大处说是社会之咎,争权夺利、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的时局和风气迫使人们如此这般;从小处说亦是个人之责,白天自己垂入利欲之网,行为与“夜气”背道而驰。不过,后一层意思,未能特别强调。

最后,孟子作出结论:如果得到保养,没有东西不生长;如果失去保养,没有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持住就存在,一放弃就消亡;来往出入没有定时,不知道究竟走向何方。”这是指人心而说的吧?

这里,孟子明确提出,对良心,对“夜气”,要“养”。也就是说,人要养心,养气。

如同养护山林生态一样,必须养护民众的生态。自然,第一位是民众温饱问题,第二位的就是民众心态问题。领导者要“操”,不能“舍”。显然,孟子倡导“王道”“仁政”,应有之义就是养护民众仁义之心。

养心,养气,当然亦是针对个人而言。个人在社会、家国中不只是被动者,也是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能动者,是自己心之“操”或“舍”的主宰。(白子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