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第一回的作者信息需要重新解读

 快乐老年435 2018-02-07

作者:姬健康

一直以来,红学界众多学者有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要注重《红楼梦》第一回的研究、解读,因为第一回不单单是整部书的开首,更多的是作者对创作这部作品的起因、过程、思想及宗旨进行了集中、明晰的阐述,储存了最为重要的创作目的和最大数据的信息量,虽然囿于文字狱的阴影笼罩,作者为了规避灾祸使用了一些隐晦曲折的手法,但通过正常的、符合逻辑的、实事求是的解析,多少总能还其本来面目。百多年来,由于胡适红学曹寅之孙“曹雪芹”著书的思维定势,把许多可以正常、直接、准确反映作品真相的解释弄拧了,或者说本来就很清晰的事情给人为模糊了,弄玄乎了,或者干脆把意思搞相反了。如果照曹学的观念来解读第一回,作者即便不是狡诈之人,至少也是个不诚实的人,有人将其解释为“故弄狡狯”,笔者认为这是不通的,“故弄狡狯”说到底是为了迷惑读者猜到作者真身,而不是针对故事本身,如果是针对故事本身那是本末倒置。可是胡适红学百年来,为了顺应这个虚假的作者曹寅之孙“曹雪芹”,不但没人真正探寻过第一回作者隐含的真意,反而将错就错,本末倒置到今天不肯迷途知返。

第一回开首作者就提出一个说法,就是“补天济世”,请看: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此处有脂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

《红楼梦》第一回的作者信息需要重新解读

在接下来石头第一次向僧道开口就说到了这个词语:“......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后来又多次提到这个词,如“无材补天,幻形入世”、“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等。何谓“补天”?此典来源于中国神话,最早语出《列子·汤问》,后来《淮南子》、《补史记》、《山海经》等书上都有记载,意思当然是指往古天曾破裂,女娲氏炼五色石以修补之。现在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这个神话故事。但后世引用“补天”之意就不是单纯指女娲补天的神话了,而是指天下(国家)出了大乱,或有人起来造反,成了势,或发生政变,今上要被推翻,或者干脆有外部势力入侵,国家有吞并之虞;总之是天下大乱,社会失去了正常的秩序,正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又何谓“济世”?原义出于《论语·雍也》,直接意思就是“救世”。人们都说曹寅之孙“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那他生活在什么年代?大家如没有仔细研读过清史,二月河的通俗小说《乾隆皇帝》总读过吧?那么个中国大大有名的盛世,大大有才华的皇帝,难道还处于天下大乱、盗贼蜂起之时?抑或正有人想发动政变、四周有外寇蠢蠢欲动?乾隆皇帝正苦于人才馈乏,无人充当大任,多么需要有人奋勇当先、“补天济世”吗?乾隆盛世,朗朗乾坤,需要“补天济世”吗?乾隆时期有这样的说法吗?需要吗?会产生吗?红学家队伍中有多少清史专家,他们怎么就不明白这样一个最简单明了的道理和史实呢?

毫无疑问,作者在书的开头,用这样的词,是与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时势、时代背景分不开的。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乾隆盛世的“曹雪芹”著作权给剥夺了。这就是作者交代的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再来看作者如何阐明故事的真实性的呢?作者首先着重强调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谓青埂峰石头与僧、道的对话、幻化美玉、携入红尘等诸事都是虚写,是明清小说加入神话、玄幻元素的写作惯例,《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有类似的写法):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

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

其次强调真实性,不敢欺骗读者:

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至若悲欢离合,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

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

最后用了两次时间概念:

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

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红楼梦》第一回的作者信息需要重新解读

(庚辰本第一回书影)

半生与半世是一个意思,或者称半辈子。所谓半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定位,通常人们说后半生要指40岁以后了,但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二、三十岁的人自称“半生”或“半世”是不通的,是违背常识和自然规律的。“曹雪芹”从29岁开始写作《红楼梦》是曹学最流行的说法,29岁的人能自称“半生”或“半世”吗?显然说不过去,但曹学家们有“说得过去”的武器,就是作者“故弄狡狯”。那我们不禁又要问了,这些“亲自经历”、“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不过实录其事”的文字和说法又都是“故弄狡狯”了?或者故弄“噱头”(小说家通常有故弄噱头的习惯)?如果不是,“曹雪芹”就是个大忽悠、大骗子,这样一个不诚实、人格有缺陷的人能称得上“伟大作家”吗?能值得中华民族为之骄傲吗?能屹立于世界文化巨匠之林吗?

最近几年,主流红学家们开始反思他们过去认为的“曹雪芹”二十多岁开始创作《红楼梦》,与作者自云“半生潦倒”“亲自经历”、“亲睹亲闻”的故事不符,无可奈何地抛弃了“自传说”,代之以 “听奶奶讲故事说”、“家族累积说”。

至于《红楼梦》的创作旨要,首回中也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紧接着脂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

我们再看《长生殿》的《自序》:

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蘧然梦觉矣。

《红楼梦》与《长生殿》两部作品应该产生于同期,它们对清初那个社会动荡、人生无常的时代都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瞬间“乐极生悲”“万境归空”。

《红楼梦》第一回的作者信息需要重新解读

可是迄今为止,我们的主流红学家们从可以翻捡到的曹氏家族史料档案中找到过哪怕一位拿得出手的才女否?更不要说有一大群了,建女子诗社简直是没影的事,犹如天方夜谭。这些明确的描述符合“曹雪芹”及其曹氏家族的生活圈子吗?胡适红学百年,为什么就没有人根据首回提供给我们的大量真实的信息思考问题,解析谜团,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看来只有排除曹寅之孙“曹雪芹”著书的困挠,抛开曹学的死胡同,才能走上光明的大道。百年红学,《红楼梦》依然迷雾重重,胡适红学不但未给广大读者揭开真相,反而越解越令人困惑。重新定位《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这是摆在红学界的首要问题。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