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人总是难以抉择?

 大商大爱 2018-02-07




每天一本书

 


各位慈怀读书会的读者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我们的每天一本书栏目,我将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向您讲解书中精髓。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选择的悖论


每一天,从睁开眼开始,我们就在做选择:起床还是再睡5分钟?今天穿毛衣还是卫衣?是在家里吃早餐还是在楼下便利店买?


可以说,我们每天就是生活在无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选择里。这些选择,组成了我们的生活,也左右了我们的发展方向。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越来越多的选择,是不是真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的变化?怎样才能在做完选择后,少一点后悔,多一点快乐?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相信以上所有问题,在我们读完《选择的悖论》之后,都会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巴里·施瓦茨是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他三次登上TED大会演讲台,以博学和风趣征服了所有观众,在互联网上观看他演讲视频的人数更是超过了500万。


这本《选择的悖论》自出版以来刷新了许多人对于“选择”的观念,先后荣登美国《商业周刊》、《福布斯》杂志年度10大畅销书榜,在全球以20多种语言发行。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过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


这些看似给我们无限自由的选择,正是因为选择本身带来的心理压力,让我们变得更容易焦虑、无助、后悔和不满足,从而更难做出明智的决定。


接下来,我们一起跟着巴里的陈述,来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面临的选择和选择时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自由的负担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巴里向我们展示了如今,我们的选择是如何与日俱增的。


巴里告诉我们,在他家附近的中型超市里,有285种曲奇饼、230种汤料、85种果汁、61种防晒霜、40款牙膏、116款护肤霜……


因为面临着太多的选择,我们很可能把一天中最美好的时间,不经意地浪费在了选择上,即使只是选一盒饼干,我们也会忍不住考虑价格、口味、卡路里含量等等。


当我们来到服装店,面对着数十种不同版型的牛仔裤,当我们打开电视,游移在几百个卫星频道的节目中,我们不得不陷入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如果说购物、娱乐的选择,还不至于对我们的生活有重大的影响,那么以下的许多选择,很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


在美国,医疗保险、退休金方案、工作方式和重病时的治疗方式等等,几乎所有这些以前由专家来做决定的事务,现在,人们都有了自由选择权。


然而,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而言,在海量的信息中用专业知识做出最有利于现状的判断,实在是太艰难。


面对重大选择时的力不从心,可能让一个本可以顺利退休、享受晚年生活的人,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倾家荡产。


当我们面对着无休无止、无所适从的选择时,自由,就变成了负担。



是什么操纵着你的行为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从心理学层面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做一个明智的选择那么不容易”,以及影响我们做出明智选择的因素。


作者指出,美国人平均每天要看3000条广告。为了避免盲目做决定,我们必须调动各种资源帮自己评估选项,确认这些信息资源是否可靠。


在这个过程中,光是想到每天要筛选3000条广告就够让人头痛了,更不用说需要处理背景信息的数据量。


这就是为什么在面临着太多选择时,我们更难做出明智的选择。


更可怕的是,聪明的商家用着各种心理学上的小知识去引诱我们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譬如,他们会在促销价279元的面包机旁边,摆上一个售价429元的豪华面包机,用429元的高价来与消费者玩个心理价格的锚定游戏,让我们觉得279元的面包机物有所值,然后,愉快地为一次不明智的购物付款。


不单单如此,商家们还会通过派送有使用期限的优惠券、买赠等手段,让我们忍不住买入更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人们讨厌损失的“禀赋效应”心理。


“禀赋效应”是指当我们拥有一件东西后,哪怕只是几分钟,它也已经变成了“我的”,和其它的物品相比,我们赋予了它更亲密的情感联系,因而更容易愿意为它付出较高的价格。


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只是微小的决定,同样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我们做出更不明智的判断。


经济行为背后的心理奥秘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告诉了我们选择折磨我们的原因,让我们进一步思考:选择的增多,是不是真的会让我们更快乐?


在我们身边,可能都存在着不管什么事都试图寻找和接受最好的人,书中,作者称他们为“最大化者”


他们可能会因为想买到一件合适的毛衣,而把整个商场所有专柜看起来不错的毛衣都试一次,但即使这样,在付款前,他们还是会因为考虑类似款式促销时的价格,而犹豫不决。


如果你无论做什么,都对自己提出最高要求;无论现在的工作多么适合你,你依然在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如果你是各种最佳电影、最佳歌手、最佳小说等排行榜的狂热爱好者;如果你常常非最佳不选……根据美国心理协会的测试,你很可能就是一个最大化者。



与“最大化者”相对应的一种人,被作者定义为“满足者”。他们有自己的标准,一旦找到就立刻收手,而不去想还有更好的。


如果他们走进一家商店,遇到了一件尺码、质量、价格都合适的毛衣,他们会立刻买下来,而不会考虑街角是不是还有更好或者更便宜的毛衣等着他们。


虽然最大化者总是朝着最好的方向努力,但因为选择太多,他们几乎无法对最终的选择满意,从结果上而言,最大化者可能更容易成功,但满足者更容易幸福。


尽管我们最基本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正是来源于我们的自主权。


但其实,过多的选择机会,让人们对选择和控制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加,当选择机会增加到某个临界点时,我们反而会因为应接不暇而无力应战。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选择就意味着失去。当我们选择花一小时来看某部电影时,也就意味着这一小时,我们不能用来看书、运动或者玩游戏。所以,越多选择,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做出越多的取舍。


因此,当我们接二连三地选择时,每一次选择带来的快感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到了最后,选择带来的快感已经消失,剩下的只有疲惫。


更可怕的是,选项越多,犯错的机会就越大。因为有其他选择的存在,当我们在结果不够好时,就难以责怪别人,只能骂自己不够聪明,所以,自责、后悔的情绪,也会随着选项的增加而递增。


过多的选择让我们不断遭受“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场面”的无力感,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进入一种“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而当这种“习得性无助”愈演愈烈时,人们可能会产生抑郁,甚至自杀倾向。



明智的选择


在前三个部分,虽然作者巴里论述的选择过多的现状和危害让我们害怕,好在第四部分,他为我们提供了11个明智选择的方法,帮助我们来趋利避害。


在这11个方法中,有5个建议对身处纷杂选择中的我们,特别有帮助。


1.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为了避免过量选择带给我们的糟糕主观感受,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哪些选择对生活来说是最重要的,然后把时间精力都集中在重要决策上,通过限制选择的数量,我们就能少一点选择,多一点舒心。


譬如将最近的选择,如买衣服、定旅游目的地、换工作等,逐项列出选择时的步骤、时间和焦虑程度,问问自己,花工夫去做这些选择,到底得到了什么。


而且,我们还可以为自己建立筛选标准,比如买衣服最多只能逛两家店、旅行每次只考虑两个地方,慢慢让自己从太多选择所带来的不愉快中解脱出来。


2.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我们必须承认,有时明明能做到更好而没有行动,是很让人懊恼的事。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成为一个最大化者。


我们可以尝试回忆生命中曾经因“够好”而满足的时刻,不要把期待值定得太高,仔细想想那些满足而欢乐的时刻,我们是如何选择的,并把这些技巧运用在其他选择上。



3.做不可逆的选择


当我们在允许退换的商店买东西时,我们可能真的会退货。


除了购物,如果我们习惯性的对自己的选择反悔,那么,小到购物,大到选择人生伴侣,我们都会容易心生悔意,时不时觉得“别人家的草坪更绿”。


而想提高满足感,收获幸福和安宁,我们最好学会在重大事情上做出不可逆选择,一旦选择了,就告诉自己必须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迎难而上、绝不回头。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已有的关系上,而不是进行无谓的猜疑。


4. 学会避免社会比较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都少不了主动或被动地比较自己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如好大学、好工作、好房子等等,而正是这种比较,让我们很容易陷入患得患失、阴晴不定的负面情绪里。


当我们学会接受“够好”,学会不采用绝对标准来衡量自己,学会多关注让我们快乐和让生活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就能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无休无止的比较中。少一点比较,就会多一点满足。


5.把选择的限制看作解放而非束缚


随着我们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多,每一天的无边际自由都会变成一种对时间、精力的过度消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把选项的限制看作是解放而不是束缚。


社会规则、规范就是帮助我们减少选项的有力武器,学会遵守和享受规范带来的自由。同时,我们也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建立习惯和标准,譬如挑选餐馆的标准、着装的标准、每周的运动时间表等等。


这样,我们才能把时间、精力,集中运用在探索某方面的美妙可能性上。



读完《选择的悖论》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些小秘密,原来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选择少一点可能会更好。


我们和父辈不一样,因为进步,因为互联网,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选择变得过于丰富。从一支铅笔到一次就业,从买一本书到选一个城市落脚,从高考填志愿到结婚生子……我们的人生在无数个选择中,呈现出了上千万个排列组合方式。


后悔、害怕、适应、最大化……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在做出选择时越来越容易瞻前顾后,越来越容易不满足,甚至焦虑、狂躁、变成抑郁症患者。


分析问题、了解自己,就是我们和选择困难症说“再见”的开始。


认清自己的需要,建立自己的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洗脑,不被越来越多的选择胁迫。


愿我们在选择时,感受到的是有边际的自由,而不是无边际的压力。


愿我们无论处在怎样的嘈杂中,都能安守本分、知足常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