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温病条辨》话舌诊(全)!

 86tui 2018-02-09

——第222话——

每日一话,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导语:舌诊一直都是学习中医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各种舌在临床上的诊断意义,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用药思路,希望可以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小雨滴


舌诊是中医学特色的诊疗手段之一,可用于推测体质强弱,帮助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导立方遣药,还可以帮助预测疾病的进退和预后。根据中医学理论,舌和气血经络脏腑均有密切的关系,人之气血阴阳、经络脏腑的变化均可通过舌表现出来,因此舌诊备受古今医家的重视。


吴鞠通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常常根据舌体颜色以判定病位。舌色往往舌边尖红,热邪由气分入营血分,舌色亦同时加深,变为赤舌或绛舌。在此过程中,再根据舌苔的润燥或多少判断有无津伤或阴亏,据此以立方遣药,其治验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舌赤:热邪初入营血分或逆传心包《温病条辨》上,焦伏暑第三十八至第四十条对根据舌色辨别气分、血分做了明确的说明:“舌白口渴无汗”,为邪在气分表实证,“舌赤口渴无汗”,为邪在血分表实证。


由于对舌质的描述并无“舌白”一说,考证全书和《吴鞠通医案》所描述,并根据方药中教授《温病条辨讲解》等现代名医的注释,此处“舌白”是应为苔白。上焦太阴温病,邪气郁肺,往往停留于卫分或气分而表现为苔白,如果出现舌赤,则表明邪气已由卫分入气分甚至转入营血分,可据此辨证施治。


邪在气分,予以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以宣肺利湿,此处“苔白”亦反应体内有湿。邪在血分,予以银翘散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麦冬,与疏散风热的同时予以活血化瘀兼以凉血养阴,以防邪在血分伤阴之弊。


《温病条辨》中对舌赤的描述共有五条。其中,上焦三十条和上焦五十三条明确指出“暑入手厥阴”“疟邪逆传心包”,以邪在心包为辨证要点,均用犀角以清热凉血。


上焦三十九条和上焦四十一条均明确指出邪在血分,均用牡丹皮、生地黄、麦冬以凉血滋阴。而下焦第七条“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汗下后,热邪不解,深入下焦耗伤阴精,舌赤表明虚热内炽,苔老为阴伤之象,因此予以复脉汤以滋阴养血。

 

由此可见,舌赤是邪入营血的表征,而在舌赤的基础上,舌苔的多少或润燥则是有无津伤的诊断依据。但是由于吴鞠通重视顾护阴精,因此在清热凉血的同时会适当加减麦冬、生地等以养阴生津。

 


  舌绛:热邪深入血分或深入下焦《温病条辨》中对舌绛的描述共有六条。


上焦第六条:“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温邪入里,而出现傍晚发热,口中干燥,另加舌绛,邪气入营无疑。中焦第二十条吴鞠通自注中有“邪居血分,故舌之肉色绛”之说。


中焦第四十一条:“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热邪久羁最易入血络,仅根据“舌绛苔少”一症而判定热入血分,苔少表明热邪久居,有伤阴之嫌,此处应用加味清宫汤,在清热凉血的同时不忘养阴生津。


下焦第十六条:“热邪久羁,截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根据本条症状与用药,可知此属热邪久留营血分,伤及真阴,故用大定风珠以滋阴熄风。


舌赤和舌绛虽然均表征热邪在里,但是根据舌苔的不同而有虚实之分。在辨舌质颜色的同时,舌苔的润燥可以反映热邪伤阴或化燥的动态变化。


据苔色辨热邪之轻重,吴鞠通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其致病原因不外乎暑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或寒邪伏而后发,因感邪轻重不同,其致病亦不同。但总体来说,温病中以温热之邪和湿热之邪为主要病因。根据舌苔颜色的深浅可以判断热邪的轻重与湿、热之邪的偏颇。


  苔白:热邪在表或湿邪在里舌苔中白苔最为常见,其他各种舌苔可以认为是在白苔的基础上转化而来。一般认为白苔主寒,但在热证也可出现白苔。白苔有薄、厚之分,但无论薄白苔亦或是白厚苔,均是热势不重的表现。


《温病条辨》上焦第三十七条:“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此为太阴伏暑初起的辨证要点,舌白、脉濡为湿温在表之象,热邪并不深重,同时也说明了湿邪在里。


另外,根据苔白辨别有无湿邪是吴鞠通温病辨治的一大特色。《温病条辨》上焦暑温第三十二条,始论舌白,文曰:“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苡仁、滑石汤主之”。据考证,此处“舌白”可理解为“苔白”。


条文后其自注:“舌白不渴,湿伤于里”,本条症状中并无其他有湿之象,仅根据苔白不渴,方用清络饮加滑石、杏仁、薏苡仁以宣肺利湿。同理,上焦第五十二条,“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方中仍用杏仁、滑石,可知暑湿犯肺明显。


苔白和苔滑同时出现,则是寒湿在里的确凿指征。《温病条辨》将寒湿列入,以资与湿温鉴别,而寒湿和湿温最大的鉴别点则在于有无舌苔白滑,吴鞠通所提到的舌苔白滑,均出现在寒湿内盛的情况下,治疗主要应用杏仁滑石汤、四苓汤和正气散等进行辨证加减。


  苔黄:热邪在里黄苔在温病中最为常见。吴鞠通亦根据苔黄的程度来判断热势的轻重。


《温病条辨》上焦第十三条,“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栀子豉汤主之”,仅有胸膈郁热,故见舌苔微黄。中焦阳明温病提纲证:“面目俱赤,......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


上焦温病不治,邪传中焦胃腑,燥热过甚,煎灼津液,无以荣舌,故见舌苔老黄,若热过甚则有可能出现舌黑甚至有芒刺,邪热势重至此以大承气汤以急下存阴,断绝损耗津液之源头。


  苔灰:寒湿内盛或里热炽盛灰苔均主里证。


曹炳章在《辨舌指南》中指出,“凡舌见灰色者,病皆非轻,均里证,无表证,有实热证,无虚寒证”。吴鞠通根据灰苔之润燥而辨别湿邪内盛与里热炽盛。《温病条辨》中,灰苔所主大部分为中焦病症,同苔滑一同出现,表寒湿内盛。


下焦病症中灰苔出现一次,下焦第三十七条:“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徐灵胎认为:“此证总有蕴热在内”,暑热之邪内炽,深入下焦,为正虚邪炽的危象。

  苔黑:热邪深重黑苔多由黄苔或黑苔转化而来,为热势较深,病情危重的表现。


《温病条辨》中焦第一条阳明温病的提纲证中即有“舌黑或有芒刺”之描述。对于热邪深重的中焦证而兼见苔黑者,吴鞠通均应用承气类方以急泻中焦之热,苔黑而干,则表明热邪结聚胃腑而出现伤阴津伤之象,方用护胃承气汤以泻下结热并顾护胃阴。


据舌象预测疾病的预后人体气血津液的变化可体现在舌象上,胃气熏蒸水谷于上则为舌苔。气血和则患者向愈,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在温病过程中,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体内气血、脾胃等内脏功能的变化,因此,吴鞠通根据舌象的变化对患者的病情做出预测。


  • 那么针对不同的舌诊结果临床上具体有哪些常用药呢?

若舌苔粗糙且白,渐厚而腻,治疗思路主要以寒邪入胃,同时夹杂浊饮之邪,若此时患者在论述中提到食不知味,可在主方中加入半夏、藿香。若苔厚腻且黄,此时邪以化火,可在主方中加入半夏、黄芩。如果在热邪的基础上舌苔逐渐转黑,主要考虑胃火过盛,治以清其胃火为主,宜加石膏;若舌苔燥烈,可加知母、麦冬、天花粉等生其津液。


若舌底通红而少苔,为火灼水亏之向,可在主方的基础上加一些生地,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对于一些脾胃虚寒的患者,舌白无苔,并且口唇及面部发白者,可以在主方的基础上加党参、白术、姜枣草等急补脾气之类的药。


而对于一些肝经有热的患者,舌边往往红赤,甚者起刺,可加一些柴胡、栀子之类的清肝火的药物;而若是满舌红紫色而无苔,也就是书本中描述的绛舌,此时并不考虑胃阴虚,而要考虑肾阴虚,可以加生地、熟地;如果舌绛如镜,发亮而光,更多考虑肾水及亏,可以以六味地黄丸为主方加减运用。




  图文说明:作者/小雨滴,排版/小雨滴,校对/青橘学术部。

  

  版权声明:本文系青橘医话原创投稿,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需转载使用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