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药轻重浅说

 老玉米棒 2018-02-18

如果是第一次找我看病,很多时候,都会听到病人临走时的嘀咕:“黄大夫,你这药……能行吗?”因为啥呢?看到了处方笺上,药味既少,药量也轻,不禁心里有点犯嘀咕。

又或者有另一种情况:病人本身没有怀疑,药店的伙计拿着方子摇头叹气,说:处方的大夫没学过中医吧?这么轻的药要是能治病,那别人还开那么大药量干嘛?!现在又不是古代,药材质量哪有那么好?这方子,你别抓了,吃了也没用。或是看药太少,没什么钱赚,干脆懒得说话,摆摆手直接打发病人走。所以很多时候,病人拿着所谓的“小药”吃好了,会问我是否祖传“秘方”?让人哭笑不得。

由于平时工作时间原因,我很少给患者解释这些问题,就算解释,也是简单说几句。以至于很多人仍然不明白。今天就在这里,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大概解释一下:中医治病,可以分成在上,在中,在下三部(三分),也可以分成在气分,血分(二分)。在上则多是外感初病,或是气分郁遏不畅之类。如果是这样的话,则完全没必要使用大药,臂如家里跑进来一只苍蝇,只用一个苍蝇拍即可,用得到青龙偃月刀吗?倘若真用了,不但没砍到苍蝇,反而会砸毁家具。对应人体,就是没有治疗在上的疾病,反而伤害了中、下的部位,甚至还会引邪入里。

其实,不光是现代人对药量轻重有疑惑,一些古人也对药量有看法,比如章虚谷在叶氏之《温热病篇》中就曾说道:此论先生口授及门,以吴人气质薄弱,故用药多轻淡,是因地制宜之法,与仲景之理法同而方药不同。他的理解是什么呢?这个南方人啊,体质差一点,所以用药要清淡,平和,我们得考虑到南北体质差异。这是章虚谷理解的,为什么叶天士用药轻淡。然后这底下王孟英也有注文啊,专门批驳章虚谷的,这段写的非常之精彩,文气充沛啊(有空一定要读),大概意思说什么呢?

他说:仲景说伤寒,吴又可说疫证,那麻桂、达原,自然不嫌峻猛。那我们现在说什么了?说的温病,就是适合轻解嘛,况且这条说的乃上焦治法,“药重则过病所”。(要紧一句)

吴茭山说:“凡气中有热者,当行清凉薄剂。”

吴鞠通也说啊:“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也。”

你看后边说中下焦治法,也用白虎承气法啊。最后他总结了:这个用药啊,有时该用极轻清、极平淡者,取效是非常快速的。如果你能悟到其中的道理,那药味分量,在治病时候可以权衡轻重,但是治法绝不可变更,因为啥呢?“先生立法之所在,即理之所在,不遵其法,则治不循理矣。”你说南北方人强弱有很大区别,但同样如果都得温病,那么治疗原则,补泻温凉,能出范围之外吗?

可见,古人所谓药味分量,不离立法,立法又不离“理”,环环相扣。正是:知其理,守其法,然后知进退而不逾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