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孔子究竟藏了什么心眼在里面?

 十方拳师 2018-02-18

“朝闻道,夕死可矣,”应该说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此处的中国人意指成人,别抬杠好吗?好的)。这句话的意思也基本都能看得懂,虽说历经各朝各代的名家都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基本也都是大同小异,没什么太大的出入。其实结合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再联系孔子先生当时的境遇与理想抱负,这句话一点都不难理解,但也真的并非如各朝各代的名家所解释的那样简单。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前半句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任谁来分析可能也不会再分析出更高明的含义来,而整句话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这后半句“夕死可矣”。

“夕死可矣”里的死究竟是怎么个死?是真死还是装死?很值得探讨。这个死应该不是指真正意义上肉体毁灭的那种死,而是指思想的死,意思就是说你早上听到一个觉得对自己很有启发的道理,到了晚上或者是听完之后就可以把思想关闭了,听到啥就是啥,人家告诉你咋办你就咋办吧,就不要再有过多的和超出范围的考虑了,或者说是即使你因这个道理而打开了自己的思维,想到了比这个道理更广阔的空间,那也不要去较真了,就任由他去吧,自己明白即可了。这或许不是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不可能想的这么简单,但以这样一句话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却说明即使是圣人也有人性弱点的一面啊!这可能与孔子先生主张施仁政的人生态度有非常大的关联。

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对民施以仁政,而他所讲的包含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论语.里仁》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正是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孝敬父母的问题。

个人的修养是什么?代表个人修养的首要一点就是不恼他人,即不给他人带来烦恼,翻译成东北话就是:“别天天欠儿欠儿的不管到哪儿都跟个大明白似的。”

而何又谓孝敬父母呢?孝敬父母是指不但要感父母的恩,还要包容父母的言语理解父母的行为,不要以为你出去闯荡了几年见过世面了,回来就可以指导父母的生活了,又是这么说话不对又是那么办事不对的,小子(zei平声 东北话发音)记住了,你指导给父母的那只能是你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你父母自己对生活的认知。

孔子把这么深奥的道理以这种简单的言语传于弟子传于世人,也许是因为仁义的施政理念,也许是一时兴起的率性而为,也许是为挑选贤才的考量之作(如五祖弘忍禅师),才让孔子在言行上以收敛之态一以贯之,至于弟子和后世怎么理解那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孔子的这种观点与后来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好即可不必太好,太好了就会物极必反;行即可不必太行,太行了就会傲满骄狂,得即可不必太得,太得了就会贪得无厌,胜即可不必太胜,太胜了就会无法无天”之意。或许板桥先生早已理解了孔子此言的初衷,只是不愿再去阐明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