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指出:“静则神藏,燥则消亡。”杨上善云:“至道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也。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心无所知,神将守形,可以长生。”这段话大体与《庄子·在宥》意思基本相同。所谓的“至道”是视听无外用,这样就可以保持精神的清静,形体自能康健。清神静虑,不劳累你的形体,不耗费你的精神,才能够长生。这都表明清神静虑在养神中的作用,在养生防病中的意义。特别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长,劳累或心情烦乱时,都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睡眠以保养精神。此外,在工作之余,即使闭目养神(一定要排除杂念)十几分钟,对精神和体力的恢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心藏神”,心脏有病,心神躁动不安,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必须重视养心以安神。如心血虚则神不守舍;心火亢盛,扰乱心神;痰火扰心,神志不安;心肾不交,心神不宁。所以安神当养心。
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耗精伤神。杨上善云:“故人无悲哀动中,则魂不伤,肝得无病,秋无难也;无怵惕思虑,则神不伤,心得无病,冬无难也;无愁忧不解,则意不伤,脾得无病,春无难也;无喜乐不极,则魄不伤,肺得无病,夏无难也;无盛怒者,则志不伤,肾得无病,季夏无难也。是以五过不起于心,则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脏,则寿近遐算,此则针布理神之旨也,乃是崆峒广成子之道也。”无悲思愁喜怒则五脏不病,五脏不病则五时无难,所以五神各得所安,五神安则各脏安。所以,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避免各种不良精神刺激,是调养精神的重要方面。
《黄帝内经》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也就是说,必须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才能旺盛。
精充则精神健壮,精气不足则神浮躁而不安。所以,可采用修身养性、加强营养、调整睡眠等方法以保静养神。《黄帝内经》认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合理的性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懂得房室养生,节其欲、晓其忌,便可尽享夫妻之欢,获天元之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