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精神养生之——积精全神

 八一方阵 2023-05-16 发布于山东

精神养生是指在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指导下,通过主动的修德怡神、积精全神、调气安神、四气调神等,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心理健康;通过节制、疏泄、移情、开导、暗示等措施及时排解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达到形与神俱、尽终天年的养生方法。

精神,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及其他各种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一归属神的范畴,认为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强调神的主导地位,认为神为形之主,神可驭形。神不仅主导着人体的精神活动,也主宰着物质能量代谢、调节适应、卫外抗邪等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只有在神的统帅下,才能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生命活动才表现出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规律。因此中医养生学既重视养形,更强调养神,养神得当,则人体七情调和,脏腑协调,气顺血充,阴平阳秘,健康少病。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积 精 全 神,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积精是指积累、固护人体的精气,使之充实;全神是指神志健全,精神活动保持正常状态。《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素问·金匮真言论》亦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说明精不仅是生命产生的本原,更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正因如此,人的精气充盈与否备受历代养生家重视,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只有精气充盈,才能神气健旺,也才有延年益寿的希望。所以欲使神旺,必先积精,积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积精之法,明代袁黄在《摄生三要》中曾提出了寡欲、节劳、息怒、戒酒、慎味等基本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1.节欲保精

《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提示精是人体生命活动包括神志活动的根本。人之神以精气为本,精气则以内藏为常。由于肾主藏精,肾精充足才能气充神旺,因此保养肾精是保养精气的根本。如何才能保养肾精?历代养生家一致提倡节欲,认为节欲是保养肾精乃至五脏之精的大法。

(一)内守精神以息相火妄动

中医学认为,心藏神,为君主之官,内寓君火,具有接受和处理外在事物的能力。一旦心神被外物所扰,则易动心火起欲念,扰动相火,致使精气暗耗。朱丹溪《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就曾指出:“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说明在内外因素的刺激下,心中欲望过度也可使相火妄动,暗耗阴精,如果相火动极,则更伤阴精。《养生肤语》谓:“心为精主,意为气马。心驰意动,则精气随之行。”因此节欲首先要使心神宁静。要使心神宁静,应避免引起欲念过度的环境刺激因素。亦如朱丹溪所言:“善摄生者······亦宜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可见远离声色过度的环境,抑目静耳是宁静心神的重要方法。再有,要保持理智。理智是指以思维、理性和意志的力量控制人的过度情欲。明代龙遵叙《食色绅言·男女绅言》指出:“若人恬淡,则神安魂清,意安魄宁,精不走失;若人躁竞,则神疲魂浊,意乱魄散,精遂溃耗。”《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包含以理性对待各种嗜欲的深意。

(二)情欲适度以防阴精过耗

《孟子·告子》言:“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亦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说明男女依存是人类天性之需,是生理和生活情趣上不可缺少的活动。清代思想家戴震认为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是人类行为“至当不可易”的动力。从医学角度来看,只有合理满足人的生理欲望和需求,才能有健康平和的心理,才能保持形健神旺。如果过度抑制这种正常欲望,反会带来疾病。然欲应有度,如若“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则“半百而衰也”。

1.晚婚保精 《泰定养生主论·论童壮》写道:“孔子曰:人之少也,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古法以男三十而婚,女二十而嫁。又当观其血色强弱而抑扬之,察其禀性淳漓而权变之。”南齐名医褚澄也提出:“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坚壮强寿。”可见古代养生家主张晚婚的观点与现代医学是一致的。早婚早育则“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三元参赞延寿书》),不仅“有子必癫痴顽愚·····多病短寿”(《千金要方》),还可能因阴精耗损过早过多,致阴精不能化气生神,影响心理健康。

2.婚后节欲 欲不可禁,欲更不可纵。明代医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写道:“交接多,则伤筋;施泻多,则伤精。”过欲则势必暗耗五脏之精,尤以耗伤肾精为最,精伤则神散而诸病由生。因此《抱朴子·内篇》指出:“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所谓“节宣之和”实即指行房有度,当然还应包括合房有术。由于年龄不同,精力和性的要求亦异,因此不能超脱年龄和实际精力而恣意行事,唯有如此方能身心健康,神全精足。否则易戕伐身体,折人寿命。

3.老年寡欲 中医学认为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于肾精,只有保精全神,才可健康长寿。后世养生家多主张成年之后当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房事,至老年宜断欲,以免更伤年老不足之阴精。《泰定养生主论·论衰老》指出:“六十者,当闭固勿泄也。”《老老恒言·防疾》中指出:“老年断欲,亦盛衰自然之道,损之爻辞曰窒欲是也,若犹未也。自然反成勉强,则损之又损,必至损年。”当然,寡欲并非禁欲或绝欲,是提示人们至老年时更应节欲以保肾精,存精以养神。

二、饮食养精

《养老奉亲书·饮食调治》明确指出:“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说明饮食可以充实真气,气化为精,以养元神。精作为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基本物质,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内藏于肾及五脏。既生之后,精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地消耗,必须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不断地滋养和补充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可见人体之神虽随着机体的形成而产生,但还必须依赖后天之精才能进行正常活动。《灵枢·平人绝谷》云:“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曰:“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皆表明饮食是生命之本-精、气、神的物质基础。人的各种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以及情绪情感,都是由物质所产生和支持的,通过调和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神以养生延年。

就古今养生活动中常用的饮食物和食疗配方的主要作用而言,多以直接滋养精、气者为多,如米、麦、肉、蛋、乳等主要在于益气生精,有些食物如茯苓、莲子、小麦、猪心等则兼具补气养神之功,有些食物如桂圆、枸杞子、核桃肉等则兼有益精养血生神的作用,运用时若能根据食物的作用特性,适当选择调配,便可在补精益气的基础上达到体健神旺。

三、方药补精

《类经·摄生类》指出:“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精能化气生神,神能助精持精,严重的精亏往往引起神的异常,即所谓精病神变,可表现为精病之后,伴见神情恍惚,

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神情呆钝等。对于已有明显精气耗伤之象者,选择方药以针对性地补养脏腑精气,也是积精全神之重要方法。方药补精的具体方法很多,滋阴可以填精,温阳可以生精,补气可以化精,养血可以益精,调理脏腑可以保养精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辨证处方用药。由于精气与神机的密切关系,二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运用方药补精的时候,当精病不伴有明显的神病,可以单用补益或固涩之品,也可以配用一些调神安神之品。通常,一些治精或养神的方药常兼具安神或益精、固精的双重作用。如滋养安神药柏子仁能补肾精;重镇安神药龙骨和牡蛎能固精;固精药中的莲子能宁心安神,芡实能益精强志,五味子能敛涩安神。

除以上所述积精、养精、护精之法外,通过按摩关元、命门等补肾益精之腧穴也不失为固精摄精的方法。避免体劳、神劳过度,能起到很好的保精积精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积精与全神相辅相成,若情志过激,则势必耗伤人体之精气,故调节情志,避免七情过激既是养神的基本方法,更是积精全神的基本保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