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濒湖谈医(130):伤寒论对太阳病的分类

 为什么73 2018-02-22

原文: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第2条讲太阳病中风证的判断要点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第3条讲太阳病伤寒证的判断要点为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第4条讲太阳病是否传变为其他病的标准。以脉为准,脉不变病不变,脉变则病变。一般变为实热证,即表现为欲吐,躁烦,脉数急。但这些表现也可能是虚寒证重病,不可不察舌脉的寒热虚实。

     第5条讲太阳病时应与少阳阳明相鉴别。阴阳划分为三阳三阴,均在阳病时应注意区分太阳少阳阳明的鉴别。

     第6条讲温病的表现(一般判断标准)和禁忌。温病早期也会出现类似太阳病的表现而实际不是太阳病,所以必须注意区别。温病初发时也可以出现恶寒,但由于温病是从口鼻而入人体,性质偏温,从内脏往外发作,与外来的邪气相合而为病,早期会出现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稍久就会出现只发热而不恶寒,口干渴。温病禁发汗,发汗伤阴津助热,热更重,名风温。温病的脉象表现为阴阳俱浮,是在由内向外发出的过程中的现象,早期也可能不是俱浮(尚未发热时或低热时),此时细凭脉象,有微数急促感,舌尖略红而干,等高热时才会有浮脉。此时鼻息必鼾,即喘气,疲倦欲眠为热盛伤津阻滞气机,严重引起热扰神明而昏迷。此时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是可以的。温病一般不用发汗法、攻下法和火攻法,而应清热解毒、疏导气机、透热外出、滋养阴津等法。因发汗、攻下、火攻均助温热邪气伤正气阴津。误治则会出现阴津亏虚、肌体失养而抽搐、神昏,皮肤发黄为伤及阴血。反复错误发汗、攻下、火攻治疗,危及生命。

-----------------------------------

1  条文中论脉象的意义:

         凭脉判断太阳病中风和伤寒。脉缓说明正气本虚,脉紧说明正气充足。二者均有邪气可发汗,但治疗上中风证需要同时扶正,用桂枝汤;伤寒不必扶正径用发汗。二者在服药法上有不同:桂枝汤啜粥,麻黄汤不必啜粥。二者均可温覆盖被,连服至微微出汗即可,以免过于发汗走向极端而伤正气。

       凭脉判断太阳病和温病。脉静不变为中风伤寒,变为数急者多为温病。数急是内在一种感觉,与血液有关。体内有热邪和阴虚之热相杂,迫血妄行会躁动。温病可能会细数,实数,短数,大数,浮数,沉数,均为有力。如果变为数而无力,要鉴别可能不是温病,而是阳气或阴液亏虚。也可能是温病,但已经伴有阳气或阴液亏虚。这种情况脉象细微变化,软弱之中夹有急躁之象,诊脉难度很大,须谨慎。此时应据虚实的比例处方,抓重点,三七分、四六分进行调配。

2 同为阳病,区别三阳。

       可从脉象,舌象,症状全面对比。太阳多为浮,也可因体质和邪气的性质而不为浮。阳明脉大,但也可能不一定开始就大。少阳脉多弦,但也可能为浮细。舌象上太阳多为舌淡苔白而润,阳明多为舌红苔黄或白而干,少阳为舌淡红或红,苔白或黄。症状上太阳多有表证即肢体表现,阳明多有里证即脏腑表现,主要是肺胃大肠表现,少阳多有肠胃和肝胆及三焦经络表现。

3 温病治疗原则。

      提出禁忌,禁汗、下、火攻,这三者均伤阴津。温病为火热伤阴,与人体本身阴虚的基础有关,外来温邪自口鼻直入脏腑,所以伤人最速。不宜用伤阴津的方法治。其他如吐法,蒸法也不行。而能泄热的方法和滋阴的方法都是可以的。如放血法是很好的。另外,汗、下、火攻法原则上不宜用,但如果把这些手段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也并非完全禁用。比如用汗法,以麻黄治疗温病也不是不可能,用石膏制约麻黄温病,取其开泄之力打开毛窍以便散内热毒是常用方法。下法之中,用大黄治疗温病也是可能的,少量大黄配合芍药可以清热泻火而保存阴津,如大柴胡汤、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桂枝加黄芩大黄汤都是可能治疗温病的。

      原则是治疗上不伤阴津,不助邪热。具体用法上,在配方时运用药物的制衡来达到即遵守原则,又发挥妙用的目的。

----------------------------------------------------------

        我举几个例子:

1.太阳病发生变化:一女生平时体弱多病,饮食少,现感冒3天,头两天怕冷,无汗,舌淡白苔薄白,服用西药发汗药后从第三天开始,咽肿痛,舌淡白,苔白厚腻,饮食无味。脉象此时已是沉数而有力。当用温病处方,禁用桂枝汤麻黄汤发汗。我处方为:

          黄连3法半夏15全瓜蒌30桔梗10生甘草6

      一剂药后,咽不肿痛,舌苔已化,可以饮食。

       此案重在看脉,太阳病多为体内无热,而外来风寒,故脉多无滑数有力,而多有紧数,沉弱或浮数紧弦或浮弱。此患者看起来瘦弱,这种咽肿与体内阴血虚弱,虚热内生有关,外来感受的邪气治疗不当,或者化热,或者邪气本身性质属温病之邪,所以传导内入于肺和胃,造成咽肿和饮食困难。

       如果初诊即用中药,是否可用太阳病方?桂枝汤或者桂枝汤加苓术,或者葛根汤?如果脉浮弱,畏风寒,是可能的。

2.小潘,腋下脓肿两周。省医院要他做手术,他惧怕,来门诊求治。

      舌淡,脉弱而沉细数。说明体质差兼温病。脓肿是温热病, 导致体内热化血为脓。若用药治病肯定是清热解毒,但脾胃虚弱,不适合服药。非要用中药也可以,配扶正益脾胃,托毒外出兼清热解毒药也可以,但有些费劲。于是采用针刺放血法,以期脓毒热从血液外出。当时用火针点刺一次后,流出黑血,当晚不疼,隔两天再行一次针刺后,脓包已见小,共针刺三次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