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有素问 | 乱花渐欲迷人眼:太阳病篇膀胱气化失常与小便不利

 为什么73 2018-02-22




乱花渐欲迷人眼:太阳病篇膀胱气化失常与小便不利

 

文字/蔷薇    图片/来自网络


前言

伤寒论太阳病篇,好几个条文都提到了因膀胱气化不利而引起的小便不利情况,点缀于各条文的字里行间,很容易被一带而过,但辨证之时,常常容易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笔者学习时,亦困惑于斯,乃不自量力,抛砖引玉,作小小探讨。


小便的形成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要解决小便不利的问题,先要透彻了解小便的产生过程。 水喝下去,进入胃之后,有两个去处,一小部分散入三焦,通过下焦进入膀胱;大部分进入脾,通过脾的运化进入肺与肾,从肾脏经过输尿管传入膀胱;在膀胱中被两次气化,气化后的残液和下焦渗漏进入膀胱的废水,共同组成小便。


膀胱的气化功能


对于小便的形成,膀胱的气化功能非常重要。那么,膀胱气化的原动力是什么呢?


王冰言:“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故曰气化则能出矣。


“气海之气”是气化的原动力。“气海之气”也就是关元处的阳气,而关元为小肠之募穴,此处热量来自小肠,而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脏不停的跳动产生热,肺把心脏产生的热往下传导入小肠。



小肠的火热熏蒸着膀胱,让累积在膀胱的水液不停地气化上升,这样膀胱就慢慢像热气球一样膨胀起来,膀胱上现出很多小孔,把蒸化的干净的水排出去,水通过三焦输入肝给肝解毒,解毒产生胆汁。利用之后的水,再回到膀胱,被第二次气化,通过膀胱经输布到体表润养肌肤。二次气化后产生的废水,再次回到膀胱,达到一定数量,就会有尿意,然后排出小便。这个排出小便的势能,也是膀胱提供的。


因此若膀胱的气化失常,小便的产生和排出就会出现问题。 笔者认为,伤寒论中,太阳病中膀胱气化失常的小便不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膀胱气化失常之水蓄下焦——小青龙汤


《伤寒论》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湯方】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病机分析:

为表寒实证兼水饮的证治,因寒邪束表、水饮内停、蓄于下焦、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如小青龙汤症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方剂里特别强调了“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用药思路: 小青龙为治水之方,去各种寒饮,此处小便不利,说明水蓄于下焦而不行,故用甘淡利渗之茯苓去下焦之水。之所以要去麻黄,成无己言 “凡邪客于体者,在外者汗之,在内者下之,在上者可涌之,在下者可泄之”,此处水蓄下焦,为内为里,所以当下当泄,而麻黄为发汗之物,不宜为用,若用麻黄,恐其引气上行,致水不下。


膀胱气化失常之津液不利——五苓散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病机分析: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水蓄膀胱,并非单指蓄於小腹之膀胱而言,此一膀胱应也包括膀胱经而言。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

观其条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脉浮,指有邪在表;微热消渴者,此处的“微”乃“幽微”,指不甚显现于外,郁结于内之热,这一点需要与恶寒发热之热相区别;消渴,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承于口,口渴多饮水,却消耗于体内,使得小便的排出与饮水不成比例,从而小便不利。


《医宗金鉴》云:“今邪热薰灼,燥其现有之津,饮水不化,绝其未生之液,津液告匮,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热,内输水府,则气化津生,热渴止而小便利矣。


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在有水液停蓄的同时,还存在着津液损伤的因素,邪热导致了消渴。邪气残存于表,水饮停滞于里,故法当发散表邪的同时,化裁内里之水。

用药思路:

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名五苓散。五非单指五味药物而言,也是土之生数,五在五脏中代表脾。脾为胃行津液,输布全身。


五苓散为表里之剂,以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可治里(膀胱腑)又能解表,既言病邪随经入里,当然也可从外解之,或利尿而愈或汗出而愈。


《黄帝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渗泄的意思就是利小便。五苓散中,除桂枝之外都是甘淡渗泄之剂,去蓄水而利小便。


《伤寒附翼》云:“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入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寒热两除也。


方中泽泻甘淡性寒,直达下焦肾与膀胱,以利水渗湿,通利小便。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又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桂枝增强小肠的热能,既可解表散寒以祛表邪,又可温阳化气以助利水,协同上述四药利水渗湿,表里双解。


五苓散不专通利水道,而且通中有生,有润燥功能,利水而不伤津,有双向调节之功能。因此当患者既有蓄水证状,又有津液亏损现象时,可以用本方助气化行津液,上行宣发敷布五官;中行脾胃滋润口咽胃肠;下行肾与膀胱通利小便。其用不限利尿,乃气化行津之剂。


关于具体服用方法,“以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五苓散为散剂,为粉末,白饮即米汤,服药后,“多饮暖水”,乃针对太阳之表邪未解而言,其目的在于以水热之气,助人体阳气,以资其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此与桂枝汤服后喝米粥助汗意同。



膀胱气化失常之表邪挟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机分析:

水郁阳抑,气水郁结,阳气抑郁不畅,有邪在表,有饮在里,故其外证可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其内证则见“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在表之邪,与心下之饮,相与纠缠,为表邪挟饮之病,尤在泾言“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这里的小便不利,病为在里,病机在膀胱。


用药思路: 去桂,为不欲散邪于表之故;加茯苓白术,为逐饮于里之用。这和前面的小青龙汤小便不利之加减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饮既去,心下满微痛亦除,表邪本与之纠缠为乱,今无所依附则去,亦自解也。

茯苓


膀胱气化失常之小肠火力不足——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炙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炮附子一枚。


病机分析:

发汗太过,伤阳或阳虚导致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


用药思路: 尤在泾云:“阳者,所以实腠理。行津液、运肢体者。”伤阳则卫气伤,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内不能气化小便,故汗出,小便难,故须大补其阳,桂枝汤又名阳旦汤,大补心阳,加附子更补肾阳。阳足之后,外可卫外而为固止虚汗,内可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


附子


结语

总而言之,《伤寒论》太阳病篇博大精深,仲景又用语简练,“发之微妙而不可见, 充之周遍而不可穷,则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也。”字里行间,若要探讨,都有文章可做。笔者限于水平,有不尽人意处,还望各有识之士多多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