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

 二氧化硅2012 2018-02-25


目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较过去优越多了,他们在学习中理应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可是,令人困惑的是,许多学生感受到的是焦虑,甚至是痛苦。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正日趋成为教育难题。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指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由一般生活满意度、相对高水平的积极情感和相对低水平的消极情感构成。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包括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依恋以及个体自尊,如亲子依恋越安全、师生关系越好、同伴依恋越积极、个体自尊越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高。这些因素相互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作用。

如果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妨碍学生的学业成就、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导致学生体验更多的负面情感以及出现较多的问题行为,因此,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显得极为重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作。

在童年和青少年早期,父母是孩子连接社会最核心的纽带。良好的亲子关系甚至比同伴关系更有利于塑造孩子的社会性。因此,家庭在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大有可为。家庭应该注重与子女形成良好的依恋模式,重视家庭温暖,家长可以多花时间与孩子交谈,并且一起晚餐。研究表明,家长经常花时间与孩子交谈、一起吃饭以及讨论孩子的在校表现并鼓励孩子,孩子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而且成绩也更好。除此之外,家长应更多地参与和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一是正面影响孩子对教育的看法,二是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缓解孩子的考试焦虑。

学校在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可以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一是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为此,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如让学生了解校训、校歌、校徽、校服、校史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再如合作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学校还可以发挥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制定班级师生共同期望实现的目标,营造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二是教师应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的言行及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提升职业道德,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尊重学生,将学生看成独立自主的人,提倡公平竞争,营造宽松的平等氛围,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化支持,助力“快乐学校”的形成,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性幸福感。

家庭、学校对学生的积极作用离不开社会的配合,这就需要全社会改变过去学生唯成绩是举的单一评价标准,尽早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标准,减少学生的考试焦虑,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增强其主观幸福感。

总之,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21世纪学校发展的应有之义,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减少他们的负面情感,帮助他们实现积极自由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