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悟和禅悟

 依然听雨依然闲 2018-02-26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札记之八

周敏

 

此论题是阐述律诗诗悟和禅悟的关系。

诗禅有不解之缘。

一、诗和禅的缘分

印度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历数百年之久,至唐宋时,禅悟才介入诗艺。

诗禅经历了双向融合的过程。

开始是会吟的僧人以诗言禅或以诗明禅。因为诗具形象性、象征性特征,借助诗的形式来阐述禅理方便而有情趣。

继而是喜禅习禅的诗人写禅,往往是借取禅的意味,是把禅意融入诗中,是以禅入诗。人们发现,诗境中含有禅理即成高格,于是群起效仿,逐渐以禅入诗蔚然成风。

它们的深度融合是即禅即诗,是修禅的诗人或擅诗的僧人把吟诗当作修禅,欲合二为一。

但诗禅毕竟不同。前者是艺术,后者是修佛。

 

二、诗、禅融合原因之我见

诗人和禅人排遣内心苦闷,寻求解脱的需求是相同的。

它们的共同点有二,其一,灭苦;其二。开悟。灭苦是目的,开悟是方法。

先说灭“苦”。

禅的要义是提出众生皆苦,所谓“苦谛”。人以肉身为存在形态。有肉身即有欲望。所谓食色性也。有欲望而受到限制或不能实现,就会带来心灵的痛苦。因此,“苦”是人由肉身所决定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了“苦”怎么办?就要消灭它。这是诗人和禅人的共同诉求。

再说开“悟”。

禅和诗摆脱痛苦的方法都不是寻求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是诉求自己内心的改变,寻找一条精神上超越痛苦,摆脱痛苦的道路,使心灵得到解脱和安宁。

禅灭苦的办法就是开悟,通过指出人们现世的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使人们体悟到人之过度欲望的虚妄性。禅引导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就浇灭了人们过度追求的欲望之火。同样,诗人写诗主要也是宽慰自己和告诫别人,要挣脱名缰利锁,平平淡淡才是真,诸如此类,开导自己和别人摆脱失意、窘困带来的痛苦。

因此,诗禅同源,源于一心,即心之困须求解脱也。能悟即可致心之豁达,不能悟即心溺囹圄。

 

三、诗悟和禅悟

简单的叙述之后,我们来领会钱先生关于诗悟和禅悟的真知灼见。

钱先生开宗明义:“学道学诗,非悟不进。”这就是说,“悟”是参禅和学诗的不二法门。

问题是诗悟和禅悟有何不同?答: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对待文字的态度上。

诗悟不能离开文字而独立。而禅悟则提倡离开文字而独立。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首先,禅悟是排斥语言的。禅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悟何以排斥文字?因为使用文字就要运用概念,界定内涵和外延,要对自然进行肢解的。而禅悟则主张对自然进行完整的把握。而且,我猜想,南禅之不立文字和禅宗祖师慧能的不识字也直接相关。

禅何以能做到舍弃文字?实际上,禅悟所谓不立文字并非绝对不用文字,而是不执著于文字。办法有两个,一是肢体语言,用身体动作来表达,如禅师的拈花微笑;另一种就是“以言遗言”或“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登岸舍筏”,“病除药弃”浅白地说,就是把语言当作敲门砖,进了门(会了意)就可以把它抛掉了。

诗悟则是须臾不能离开文字的。钱先生说:“司空表圣《诗品-含蓄》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着’者、不多着、不更着也。已着诸字,而后‘不着一字’,以默佐言,相反相成,岂‘不语哑禅’哉。”钱先生强调诗不能故弄玄虚,不能是“无字天书”。不能“不留一字,真白全无”。钱先生也不同意沧浪所谓“诗之有神韵者,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不涉理路,不落言诠。”指出:“诗籍文字语言,安身立命;成文须如是,为言须如彼,方有文外远神、言表悠韵,斯神斯韵,端赖其文其言。品诗而忘言,欲遗弃迹象以求神,遏密声音以得韵,则犹飞翔而先剪翮、踊跃而不践地,视揠苗助长、凿趾益高,更谬悠矣。”企图离开文字语言而言诗,犹如剪除翅膀而飞翔,脚不着地而跳跃,是荒唐可笑的。

钱先生说:“禅与诗、所也,悟、能也。用心所在虽二,而心之作用则一。了悟之后,禅可不著言说。诗必托诸文字;然其为悟境,初无不同。”把诗禅的异中有同说得很明白了,即:所同在悟,所异在悟后是否依托文字。

其次,诗悟和禅悟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增益的。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对诗提供了滋养、借鉴、启发,而诗对禅提供了方便恰当的表达方式,提高了禅意表达的趣味性。以禅入诗,提升诗意;以诗寓禅,增进表达。禅诗相通、诗禅相融,相互为用,相得益彰。

 

 

 

 

地址:安徽省铜陵市官塘新村159栋203号

单位:铜陵供电公司

手机1538562485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