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法脉恒久的根本:以道为教化的文明传承

 秦岭之尖 2018-02-28

文/清虚道人


道教究竟起源于何时,宗教界与学术界往往各执一词。


隋书·经籍志》记载:“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天仙上品……诸仙得之,始授于人。


道经中说,元始天尊是在宇宙开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后开劫度人,授予道经,世人才明晓了大道之理。以此为凭证可知,在宗教的理解范畴中,道教的最早源头是可以追溯到宇宙鸿蒙之时的。

在上古传统中宗教并无固定的形式,

但其内在的教化传承却成为维系群体信仰的关键。

(资料图)


但需要明确提醒的是,这里所提到的“道教”,乃是大道之教化。是借黄帝、广成子、赤松子及道祖老子等圣贤之人的得道事迹,向世人阐明惟道是从的生存之本。


这些祖师又恐大众痴迷,遂用文本经意向世人尽述大道玄妙,自此才有了广开教门的前提。

《云笈七签》有云:“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师、所师。”


此一句话便把先人行道言教的本真点明了,即言传行教。在上古传统中,宗教并无固定的形式,但其内在的教化传承却成为维系群体信仰的关键。而如今所言之道教,概是引自西方宗教学的观点,即有教主、有组织、有教义的组织道教。


从这个定义上去理解,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天师道确实是最早有正统记录的道教形式。因此很多人都把道教的起源界定于东汉时期。这样的划分其实是有偏颇的。


天师道创立的历史原因


组织化的道教——天师道,产生于东汉末年,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从秦统一六国,中国历史进入中央集权制时代,尽管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社会矛盾仍然非常尖锐。农民土地被大量兼并,


汉书》中记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行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阶级矛盾加剧,民不聊生,必然导致对既有统治的颠覆。


秦王朝的覆亡,要归于统治者的“有为”“妄为”,因为背离了“万物齐一”的大道根本,统治者试图把个人的欲求强加到众生受苦受难之上,所以必将要自掘坟墓。主宰王朝的君主本是一个无道之人,又如何教化得了民众!这是秦王朝覆亡的最大教训。

大道运行的唯一法则是阴阳互化,一旦把握不住平衡,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资料图)


汉承秦制,建立国家机器后最迫切的任务是维护统治权。为防止历史重演,汉初十分推崇以“清净无为”为特征、以“无为而治”为原则的黄老思想,实行约法禁省、与民休息的“黄老政治”,以此来安定社会秩序。


随着黄老学的贯彻,社会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而这一时期也为百姓普遍接受道家无为思想提供了契机。

老子有言: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黄老之学的推行,虽然使得民富国强,却也带来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司马前言其“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道德经》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道运行的唯一法则是阴阳互化,一旦把握不住平衡,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大道教化的基础是治身,若己身尚无法合道,又何谈把握治国之道?


老子在论述圣人之治的时候提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然而汉武帝的为证之方早已经背离了无为而治的根本,史书中记载“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造成这一切的最直接原因,依旧是统治者无法控制的个人欲望的膨胀。到汉武帝晚年,更是“郡国盗贼群起”。在此历史背景下,曾经以黄老治国而闻名的西汉王朝终于走向了灭亡。

仅把具有明确组织体系的宗教团体作为考究对象,未免是因小失大。(资料图)

宗先祖、教万民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仅三代后,又出现外戚与宦官的政治权力斗争,土地兼并之风更加强烈,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无地农民只能依附于豪强地主生存,甚至被迫起为盗贼。官军对盗贼进行围剿时,更出现了“贫困之民,或有卖其首级以要酬赏,父兄相代残身,妻孥相见分裂”等骇人景象。又有自然灾害、疫病流行,使得“死者相枕于路”“民相食”等景象一一出现。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对摆脱苦难、获得幸福的渴望愈加强烈。仲长统著《昌言》说“农桑失所,兆民呼嗟于昊天”,人们希望有超人间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伸张正义,祈求能够回归到大道无为的世界。


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鉴于深重的社会危机,宗教的教化作用便成为整个社会的需要。组织化的道教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充分发挥大道的教化意义。


祖天师立二十四治而设教之后,首要开展的活动便是教化民众。道祖告曰:“虚其心,实其腹”。天师道纳五斗米入道是教人以盟誓、用三官手书为人治病是教人以忏悔与敬畏、设义舍供往来人民取食是教人以慈爱、择三会日考校功过是教人以除欲和自省。


种种方便法门,意在教化民众究本除欲。后世道教虽然法门不同,然而此教化之理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也正是道教之所以能够法脉恒久的根本缘由。


从上古的道之初显,到先秦为大道立论,再到汉末组织道教的出现,大道教化一直生生不息。所以若言道教,仅仅把具有明确组织体系的宗教团体作为考究对象,未免是因小失大。


更何况,宗教的本意是宗先祖、教万民,失去了教化的意义,等于是把更久远的中华文明置之度外。窥其一斑自以为得了全豹,这不免要成为一场笑谈。


(编辑:孟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