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德勒理论的个人总结

 xxycskrp 2018-02-28
       以下为个人在读本书前半部分《人的行为》的过程中对阿德勒理论的体系所进行的总结。同时也是班里的课程要各小组自行备课时我讲解的部分。
       基本基于本书中所提及的东西,为完善和补充逻辑,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想法。
       虽因个人水平有限,肯定有许多自以为是的错误和臆想存在,不过进行这个总结后还是觉得对阿德勒的理论有了进步的了解,对学习的方法也有了更好的掌握。对我个人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一:基本假设
       大凡一个有影响力的理论,都应当具有三点:
    1 相对的系统性
       他的理论不应当零散而杂乱的,那样只能是一些观点、猜想甚至感悟而已,是不能称作一个理论的。
    2 自洽
        他的理论不应当违背逻辑的矛盾律,以他的理论为基础不应当推出对立的结论,否则,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真伪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
显示全文
       以下为个人在读本书前半部分《人的行为》的过程中对阿德勒理论的体系所进行的总结。同时也是班里的课程要各小组自行备课时我讲解的部分。
       基本基于本书中所提及的东西,为完善和补充逻辑,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想法。
       虽因个人水平有限,肯定有许多自以为是的错误和臆想存在,不过进行这个总结后还是觉得对阿德勒的理论有了进步的了解,对学习的方法也有了更好的掌握。对我个人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一:基本假设
       大凡一个有影响力的理论,都应当具有三点:
    1 相对的系统性
       他的理论不应当零散而杂乱的,那样只能是一些观点、猜想甚至感悟而已,是不能称作一个理论的。
    2 自洽
        他的理论不应当违背逻辑的矛盾律,以他的理论为基础不应当推出对立的结论,否则,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真伪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3 基本假设
        一个理论不应当是凭空生出来的,它应当有一些不言自明的或者已被证明的假设作为基础,如欧几里得从五条基本共设推导出平面几何的大厦,又如相对论以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原理作为基本假设。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自己总结了阿德勒在论述个体心理学时所使用的基本假设,一共有3点:
     1 不完全的二元论
       阿德勒认为有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精神,但之所以说是”不完全“的,我们应当注意到,阿德勒曾经当过眼科及内科医生,他在本书中所提及的二元论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物理主义色彩。他认为精神并不是类似灵魂那样的飘渺的存在,而是存在于精神器官:“心灵”之中。通过精神器官,精神与肉体发生联系与互相影响。
 
      2 不完全的意志自由
       阿德勒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自由的意志,植物与其它低等动物是不具有的。而人类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人类的精神是可以自由的运动的、无限的。他说:
       “假设我们已经对个体的所有运动了如指掌,那么我们能想像得出他的精神生活已经停滞了。”
       然而之所以说是不完全的,他在后面说:
      ”一旦人的意志纠缠或束缚于某个目标,它就受到了约束。“
       意志的相对不自由是因为社会的因素的所造成,这一点将在后面再进行论述。

       3 进化论
       阿德勒显然接受进化论学说的观点,甚至可以说进化论观点在本书中有着相当根本性的影响,在后面我将反复提及。


       可以这样说,阿德勒以这三点为基本假设,从而得到了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精神与精神器官
       在意志自由的基础上,精神是可以自由运动的,意即精神的运动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但精神的自由运动不可以是漫无目的的,因为漫无目的的精神运动虽然可行却没有意义(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没有意义)。正因为精神能够自由运动,于是精神才能够获得发展和进步。
       在此基础上,我们知道,精神的运动主要通过”预知未来、积累经验和发展记忆“这三种方式来达到其目的。

       精神是由精神器官产生的,而精神器官则是在进化的基础上诞生的。

      【精神器官】: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精神器官,并且拥有精神器官的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其优势远大于没有这一器官的原始人类,于是通过遗传,逐渐使人类整体都具有这种器官。
       所以我们应该认为,精神器官从一开始就是使人类能够更加适应自然的。故而,精神的运动也应当是具有如是目的的。


      【精神生活的目的】
       我们可以知道,精神生活的目的有三种,为作为人类整体的目的、作为个体终生的目的,以及作为个体在面对某个情景时暂时的目的。
        阿德勒认为,既然精神器官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那么在我们讨论精神的运动以及目的时,就必须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是为”适应“而存在的。
        而作为人类整体的精神生活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生存与繁衍。
        而在个体的层面上,阿德勒认为:
  
        ”人类精神的所有外在表现是指向同一个目标的。“

        在精神器官中,实际上只有一种东西:趋向目标运动的力量。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
        一切精神运动的优劣都是相对而言的,并不存在纯粹有害的精神运动。(正因为如此,阿德勒在讨论”自卑“的时候,并非社会主流的将自卑视作一种负面情绪,而是持着中立的态度来讨论的)

        正因为如此,阿德勒说认为:我们是可以通过个体现在的活动,来反推出他的目的。(而也正是阿德勒重视早期记忆的一个原因,那往往解释了个体的目的。)


在进入下一部分前,必须澄清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阿德勒提到,精神运动的目的性,以及环境的约束,使得意志处于不自由之中,阿德勒说:当意志纠缠或束缚于某个目标时,它就受到了约束。
但这不自由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人造的。
意志自由依然是个体心理学的三个基本假设之一,所以阿德勒认为:制约精神生活的法则是人造的,并没有一个先天存在的自然法则来约束精神的运动。所以实质上,精神的运动仍然是自由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阿德勒对于人是非常乐观的,人是可以对自身做出选择的,而并不如弗洛伊德那样是悲观的、决定论的)

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完全自由的精神运动并没有太大意义(当然,对于个体而言,则意味着个体可以有任何选择),受制于某个目标,在限制了意志的自由的同时,也使得精神的运动有了更大的价值,于是阿德勒做出了这样的断言:只有在恰当的目标确立以后,精神生活的运动才必然发生。



三:作为整体人类对个体所造成的影响

      阿德勒在这里做了一个相对独断的绝对真理假设: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即是绝对真理。因为其他真理或出于晦暗之中,或处于无法验证之中,那么基于现实性的考量所假定的绝对真理,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帮助我们越过许多问题。
        
      人类的肉体是相对于大自然的其他生物是十分脆弱的,于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保证种族繁衍而成为了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群居生物,也就是说,保证这种社会性正是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这是符合上面所假定的绝对真理的。

      那么,人类整体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最终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呢?是进化。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两点:1 精神的运动是相对自由的,2 人类本身是十分弱小的。这两点使得人类整体在面对大自然时是具有畏惧之心的,进而发展成一种对自身弱小的自卑心。倘若这种自卑是有害的,那么伴随着自卑的个体应当被自然所淘汰。
       然而恰恰相反的是,正是这种自卑刺激了人类对安全感的寻求,以及刺激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
       阿德勒认为,精神器官作为既然作为一种器官,和人类其他有机器官一样,具有一定的补偿性,比如一个具有眼睛缺陷的人,他就会大力发展自己的听力从而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同样,作为在肉体上弱小的人类,通过大力发展精神器官,继而变得适应环境;而在精神上人处于自卑之中,他就要用其他方式来填补这种自卑所造成的空洞,这种方式阿德勒称为“追求优越“,人类整体在这种弥补自卑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适应环境。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阿德勒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更加适应环境,而人类个体的柔弱注定了人类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生存,所以,精神器官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不具有发展精神器官或者通过遗传将获得发展的精神器官传递下来的能力。在这种基础上,阿德勒说道:
        
       ”不培养一种深刻的与他人的伙伴关系,以及不训练成为人的本领,就不会有健全的人的成长“

        通过在本书中的这些论述,我们就可以更加明白的理解,为何在《自卑与超越》的第一章,阿德勒会认为“生活的意义是在于对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


四:个体的发展

【支配环境】
       个体精神器官的发展其目的在于使正常生活成为可能,为了使正常生活成为可能,他必须要能够评估其境遇。为了这个目的,个体的精神器官产生了。

       那么实际上,要怎样才能正常的生活呢?答案是支配。通过支配环境,而获得生存的权力。但是刚出生的婴儿十分弱小,就他本身而言并不具有支配环境的能力,这时候,就要依靠他的精神器官通过其他方式来发展他支配环境的能力。
      
       总体来说,有两种方式:
      
       1 示强:他通过发展自身,来获得权力和勇气,从而达到支配环境的目的。
       2 示弱:他通过向外界展现他的柔弱,来获得其他强者(大人)的注意,从而来保护他,以此来间接的支配环境。

【自卑的产生】
       不仅作为人类整体,有一种深藏于基因中的自卑,而且当个体来到世界时,他是极为软弱而无能的。它的四周充满着比他强大的成人,这是自卑感首先的来源。
       
       其次,作为一个具有器官缺陷的孩子,他所感觉到的面对世界的无力感是更加强的,因为他比普通的孩子更加不适应环境。除此之外,如果环境对孩子提出了不合理的荒谬要求,同样会过早的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敌意,从而产生更强的无力感乃至敌意。(此点也意味着更容易产生获得性无助感)

【追求优越】

       精神运动的目的性仍然是明确的,既然精神器官中有了自卑的缺陷,就必须要弥补这种缺陷,这便是“追求优越“。这是明白可见的。
       对优越感的追求并不是空洞的,他具有明显的形式:超越他人。(反应到人类总体上,就是超越其他生物)这是一种人先天就具有的能力。
 
       然而,如果一个人的自卑感强到一定程度,他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就不会满足于力量平衡的简单回复,这就产生了过度补偿,也就是“优越情结”。

       这种优越情结使得个体发展为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优越、超过他人,甚至做出许多对社会、自己有害的行为来,他将不仅仅骄傲,而且虚荣,他将纯粹的为个人的利益而作为。
       (就此点,我个人理解是,即使一个人自卑到万念俱灰自暴自弃的程度,他实际上也有在其他方面的过度补偿方式来获得优越,例如最严重的情况自杀,他其实在自杀的过程中获得了优越感的满足)

       必须强调,对自卑感的补偿,即追求优越,是个体心理学中心理动力的最主要来源。(这也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闹翻的根本原因,在弗洛伊德那里,心理动力的主要原因是性,阿德勒正是反对这种泛性论的观点,而最终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个体的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是指个体在追求优越这一目标时所使用的方式。
         生活风格的不同是人与人最大的不同,生活风格不同的原因正在与个体周遭环境的不同。这是一种标志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阿德勒认为,个体的生活风格在4、5岁的时候就业已形成,它不仅仅是一种外界表现,更是一种内在认知。

        对儿童过分的溺爱与骄纵(让他感觉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或是忽视与遗弃(让他感觉到世界是一个敌人),都是产生错误生活风格的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在家庭中不同的出生顺序,以及家长本身的教育不同,也将产生不同的生活风格(但这一点被现代研究所质疑)。

        而个体心理学对生活风格的主要分析,主要通过其个体的早期记忆与梦境。

       必须强调的是,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微小而不可分割的单位,所以,个体的一切行为都具有相同的目的。

       阿德勒认为,并不存在没有意义的记忆,即,所有记忆都是被人有意识的记住的,他或许是要通过这个记忆来给周围的世界下一个定义,做一个解释。所以,他的早期记忆与梦境,实际上都是指向这一目的,意即在前面所提到的个体的终身目的的。
       所以,记忆本身并不是客观的,人并不能像摄影机那样记下东西,阿德勒所看重的,也并不是记忆本身,而是个体对于其记忆的解释,那才是记忆真正的东西。

       所以,通过对早期记忆以及梦境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个体的这一目的,可以了解个体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的生活风格。

       甚至可以推而广之,人的所有知觉、幻想、幻觉等等一切,都具有这种特征。


       因此“个体心理学把人的行为认定和理解为一个仿佛说明目的的关系群。”





五:社会性
      
       个体心理学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从阿德勒开始,十分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性别】
       阿德勒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是一个歧视女性的心理学家。
       他认为,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是来自男权社会的主导,于是将一切女性的特质都定义为软弱的。甚至女孩在童年时期因为不具有男性的特征而更加自卑。
       男性与女性各自有其擅长的领域,他说:
       “男性优越论是一种谬论”。

       但在这里,他已经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对于人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在他这里,环境因素是要比遗传要大得多的因素。也因此,他对人类持乐观的态度。

      【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只有唯一的一种正确的人,那就是具有社会兴趣的人。生活的意义正在与社会发生联系。
       除此以外:
       童年的示强将产生统治-支配型的人;示弱则产生索取-依赖型的人;而被忽视或感受到巨大的世界敌意,则会产生回避型的人。

       另外,还有两种可能使人丧失社会兴趣:
       1 过度的自卑产生自卑情结的人
       2 完全只追求个人优越、只对个人利益感兴趣的优越情结的人。

        
       
       至此,我们总结了本书前半部分主要提及的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或许我总结的有许多错误存在,但也不难看出,阿德勒的理论具有相当的逻辑性(这也是本书不同于《自卑与超越》的一大优点)。

       第五部分其实应该放在第三部分之后,但因为在第四部分中所提及的一点东西在第五部分有关联,故而如此安排。

       水平有限,仅供参考。

        
        
30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