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对黄玉顺《生活儒学导论》的批评

 ccj610 2018-02-28
语》等,也有很好的思考。例如《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们在不同场合对话的记录,基本上都是“小零钱”,没有“大钞票”。然而,那些鲜活的对话场景隐而不显了,一切都变成了抽象的观念。从现象学的角度研究《论语》,就是还原到那些特殊场景中去再现孔子的思想。不过,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他与道家思想的亲缘关系上。不是以现象学为研究儒学的方法,而是在对话中回溯“生活”这一本源境域,或者说,儒家思想与“生活”这一本源境域之间可以建立建设性的积极关系(生活儒学),这是论文的独到之处,也是需要充分论证和说明的。对此,我没有批评的资格。我的工作是就论文涉及海德格尔的方面给予评论。
2、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的因缘
在西方哲学中,对中国哲学有帮助同时又不会陷入不中不西的尴尬境地的,现象学即使不是惟一的,也是首屈一指,作为现象学运动的一员,海德格尔尤其值得重视,因为他与胡塞尔不同,直接就与中国哲学有其关联。
从一般的理论上讲,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的主旨在于克服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思路,试图回溯到主客未分的本源境域,这与并非认识论类型的中国哲学不谋而合。我之所以说海德格尔尤其值得重视,是因为胡塞尔毕竟还在坚持西方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而海德格尔则是打开了胡塞尔加在“存在”上的“括弧”,将胡塞尔悬置的“存在”释放了出来,深入到了更本源的境域。另一方面具体说来,海德格尔在上个世纪30年代思想转向之际就已经可以引用老庄了,40年代更是曾经与 台湾 学者萧师毅共同翻译老子《道德经》,50、60年代则多次引用老庄。所以,说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具有某种亲和性并不过分。在中国研究现象学的人十有八九亲近海德格尔,这很能说明问题。当然,这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有关。
一般地说,西方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向上抽象的思路。从各式各样的树抽象出树的概念,以为各式各样的树的本质。从花、草、树、木……中抽象出“植物”的概念,以为花、草、树、木……的本质。依此类推,直到最高的普遍性,那就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存在。这种科学思维方式认为这个抽象的过程是越来越摆脱主观性走向客观性的过程,殊不知始终在主观性的范围之内。胡塞尔包括海德格尔则试图走另一条相反的路:不是向上抽象,而是向下回溯,回溯到真正本源的境域。不是通过抽象超越主客之间的界限,而是通过向下回溯,回溯到主客未分的源始境域。因此,主要是海德格尔,在某种意义上走出了本质主义的困境。
海德格尔非常重要的一项贡献就是重提存在问题。
3、关于存在与此在
从巴门尼德开始,存在即为形而上学的对象,但海德格尔却说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一部形而上学史实乃“在的遗忘史”,皆因形而上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差别,以追问在者的方式(科学思维方式)追问存在。海德格尔重提存在问题,其立意在于不是把存在看作名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是看作动词,看作动词不定式(zu sein,to be),他要消解的就是存在的现成所予性以及主客二元式认识论框架。一切在者都因存在而存在,但在者一旦存在成为在者,存在就隐而不显了。因此,我们必须找到这样一种在者,它不仅能够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而且它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显现,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Dasein。Dasein之为Dasein,就在于Sein ist da:存在在此存在出来。不能把Dasein与Sein看作两个东西。Sein不是存在者。或问:这不是把存在与存在者区别为两个东西了吗?!不然。只有存在者才能是一个东西,或许多东西中的一个东西,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不是东西,存在不能当做东西看待。并没有一个“存在”可以成为认识或者言说的对象,就此而论,“存在不在”,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