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晓《英雄志》:他凭什么能让读者死守着这部二十年都没写出结局的小说?

 petrelcheng 2018-03-03
孙晓孙野狗

二十年有多久?

我来到人世间走过这一遭,体验过天伦之乐,亲临过生离死别,尝过人间冷暖,也看过世间百态。我个子越来越高,下巴上的胡须越剃越长,思想也在不断磨练中愈发变得成熟。我可以很清晰的记着皱纹爬过母亲的脸庞,银丝慢慢的代替父亲的黑发,外婆的骨骼逐渐萎缩,佝偻着背走路。

而作为见证的我,也不过二十岁未满而已。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让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到既冠之年,由在母亲的怀抱里喝奶到走出家门闯荡社会。也可以让一个一文不值的穷小子成为人们口中颂扬的成功人士。还可以让一举一动都饱受世人关注的的大人物沦为我们脚底下所踩着的一抔黄土。

二十年很久,人的一生没有几个二十年。所以许许多多的人都渴望寻找捷径,将所谓的成功学作为指引方向的明灯,将所谓的鸡汤文作为时刻沸腾热血的源泉。这样他们就自以为,不用二十年那么久,成功便会马上到来。

可事实上,能成功的往往都不是这群人,而是脚踏实地不断提升以我的人。当然,有的人可能不需要二十年那么久,也有的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二十年。但可以肯定的是,能耐住寂寞的、愿意脚踏实地的、永不满足现状并长久坚持的人,最容易成功。

我是一名写字人,我热爱文字胜过于热爱生命,面对脑海里无数次闪过的灵感我都会悄然记下,等时机成熟时再将其组成一本大书。同时我也知道,以我目前的笔力与思想还不足以表达我心中所想,我要做的只能是不断的思考,不断的练习。

因此,我很佩服那些沉迷于自我世界,不为外界的浮躁所动,用手中的笔,书写展现自我不甘化成的满天梦想的人。

孙晓,这个年过不惑,将近半百的男子就是这样的人。

我佩服他,不仅是因为他是一名武侠写作者,手下的一本书被誉为“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更是因为他敢于屡屡推翻自己一手设定的结尾,希冀以时间的长度与思维的广度写出最为杰出的结局。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英雄志》。从一九九六年开笔,历经四年,写就出现有的二十二册共三百二十万字。之后的十余年里,孙哓已有差不多二十回的跳票记录。他在给读者的公告里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书我想好了,等我写完。二是道歉,说因为外界的俗世所扰,书被耽搁了。

从他每次给读者的公告中可以看出,他有着完整的计划,所想要交代的、未完成的人物走向、情节发展都有基本的认知。可既然有着如此清晰的大纲,又为何还屡屡跳票呢?是因为想法太多而迟迟不敢动笔还是因为江郎才尽实在写不出呢?

从孙晓跳票达到一定的次数开始,就有许多英迷讨论孙晓为何还迟迟不出结局的原因,一方认为孙晓野心太大,《英雄志》的结构又过于庞大,孙哓誓要写出一个最完美的结尾。另一方则认为《英雄志》已经脱离了孙晓的掌控,孙晓已经无能为力,与其烂尾,不如无尾。

而我的观点倾向于第一种。

没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因为我相信孙晓。我不相信一个认真的作者会真的江郎才尽,面对自己的作品会无能为力。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和我一样许许多多的英迷会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没有结局。

毕竟,武侠小说走到如今这个时代,似乎已无路可走。而《英雄志》的出现却让我看到了武侠小说的另一种方向。

这必须要从武侠小说的历史说起。《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最早记载过行侠仗义的故事。而后,唐传奇、宋话本将其发展,塑造出聂隐娘、空空儿、昆仑奴等较为鲜明的人物。之后,便是明清公案小说一统天下了。

历史的滚轮带走了清朝,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恢复并弘扬尚武精神,用以重塑国民性。同时,民国时期出现了报刊杂志,为武侠小说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两方面相结合,民国武侠小说逐步发展起来。一时间,南向北赵,北派五大小说家成为了旧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

但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旧派武侠小说越写越玄,越写越烂,路越来越堵。于是,一场比武让梁羽生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门,而后金庸后来居上,成为武侠小说发展至今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的人物。

但金庸实在是恐怖,他的地位从武侠小说界延伸至文学界,对整个华人地区都造成重要的影响。有这么一个说法:

金古温粱黄等诸大家,从排名第二的古龙乃至于到最后一名的作家全数加总,他们的销售量还不及金庸的十分之一。

同时期的作家都感到恐怖,又何况是后来者的武侠小说家呢?

他们从小就深受金庸等人的影响,字里行间都充满着金庸的痕迹。凤歌的《昆仑》、《沧海》完全就是金庸各种桥段与文风的统一,小椴的《杯雪》虽然以诗意著称但依旧没有逃脱金庸风格的笼罩,沧月步非烟更是为了革命走上了玄幻的路子。

玄幻?还珠楼主写的不就是玄幻吗?创新革命竟然又走回了老路。

李亮曾在给燕垒生新书写的一篇序曾说:

翻看前辈高手的传记,常常要庆幸于金庸献身报业,古龙沉溺酒色,温瑞安少年成名,黄易商业化写作。虽以他们惊才羡艳之能,志得意满一心几用终归漏出了破绽。而我们的今天,这些从最忠诚的武侠读者中成长起来的武侠写手,面对着漠然的江湖,大概已经变得冷静了吧,大概也已经有了要想创出点名堂就要付出比前辈多几倍心血的觉悟了吧。笨鸟先飞,原来不知不觉间,认真,已成为我们最后的武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虽然到最后对前辈这样的胜利有些胜之不武,但是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因为,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力量。

要想超越巨人,其前提必须本身也是个巨人,这样才能够利用巨人的弱点来寻找被巨人挡住的路。可是,这又谈何容易?

大陆新武侠作者要想再开创全盛的武侠小说时期,剩下的只能是以认真的态度不断磨练了。毕竟,武侠小说看起来,似乎真的被写尽了,再写也不过是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行。可想要真正的留下自己的脚印,又是谈何容易?

很庆幸,孙晓相对他人来说,他自己的脚印明显更为清晰。《英雄志》一度不被视为武侠小说便是有力的证据。里面有着行侠江湖、仗剑天涯的情节,也有掉落山洞、屡获奇遇的狗血经历,但依旧有人不承认它是武侠小说。

因为,全书的后半部分中时代与个人的冲突、政治与制度的复杂、道德与是非的阐述完全是金庸小说中不曾见或不够深入的主题。它的写法也别于其他武侠作者以主角为主线,书的后半分由许多条支线汇合,共同形成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

这实在是太令人感到惊奇了,也是我最喜欢的原因。

我以前看金庸小说时,再重看多遍之后,发现《连城诀》、《笑傲江湖》是我看过最多遍的作品。后来,我才知道年少时喜欢快意恩仇,享受恩怨厮杀,可年龄到一定程度时,却不太喜欢了,因为见过的太多了,成人的童话毕竟只是童话而已。而《连城诀》与《笑傲江湖》中对人性的拷问、对道德的质疑,对政治的思考更容易令人沉迷。

因为,它虽然虚构,但却时时刻刻都在上演着。

孙晓的《英雄志》则更为深入,它不仅仅局限与个人或某个势力的分析,而是对整个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处于不同位置、拥有不同思想中的人们展开阐述,仿佛孙晓笔下的人物将不再由他自己控制,而是自然而然就这么形成了。

卢云是一个传统的儒生,他在狱中冒出的横渠四句明显就是孙晓赋予他这个形象的追求,换言而之,便是理想。之后对顾祠源所说的“正道”便是他内心始终坚持的原则,当然,他对“正道”的解释也仅仅是“做对的事情”。这不算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因为“对的事情”的界定很难说清楚,难道你心中认为是对的就一定是对的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

伍定远原本只是一名捕头,兢兢业业,因为一桩灭门血案,被牵扯在江湖之中。在成为一代真龙与手持神剑擒龙的桌凌昭决斗时,“八十三”这个数字让我们明白了他心中的原则,即是可以杀人,但不能灭门,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然而这样的想法存于乱世,必定是要饱受煎熬的,无时无刻都不感到矛盾。

我始终认为成为威远大将军、保家卫国、一展鸿图的伍定远更想回到当初落魄失意、被人追杀的时光。因为在那时,他还可以一直坚持心中原则,也就是他自己所认为的“对的事”。而如今这个看上去风光无比的位置,他想要做的事却变少了。当面对饿鬼围城时,他同情恶鬼,并进殿请命,但现实却是让他充当刽子手。屠杀饿鬼,可保京城,可饿鬼是一千多万手无寸铁的百姓呀,作为一国之将,又怎下得去手?

伍定远陷入了两难境界,他认为的“对的事”在别人眼中是迂腐,甚至让他自己都感到怀疑。相比之下,杨肃观则就坚定许多。他政治抱负远大,能忍人所不能,一直坚信“欲救众生苦,须持修罗法”。因此,他敢于弑师、关押潜龙,创立镇国铁卫,为了胸中抱负扫清一切障碍。

他把朝廷作为坐拥天下的一时之客,而把镇国铁卫作为维持政局稳定的永久工具。他相信,只要将所有人维持在规则之内,世界才会更为有序,百姓才会更为安居乐业。为此,他愿意承受所有罪恶,铲除异己。但大家对他的所作所为却明显不赞同,且不说伍定远对他离心离德,就连皇帝都对他感到厌恶,反杨十大臣的成立就是最好的证明。

杨肃观做的是对的吗?他认为的“对的事”显然遭到许多人的唾弃,可朝廷的稳定又的确离不开杨肃观。秦仲海是与杨肃观的对立面,他蔑视权威、反对规则,能屈能伸,是最为活跃的反动分子。早期的秦仲海本是柳门大将,长年戍守北疆,战功显赫。后遭遇变故,被打牢狱,武功尽失。命运变化反复,却没有让他成为蝼蚁,而是劫后重生,武力直追业师,拉扯着怒苍山的大旗。

只是,秦仲海重举反旗,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的。他既不想划地为王,也不愿自立为帝,只知道攻城略地,但等有一天真的攻破了京城呢?那又该如何?秦仲海打打杀杀了那么多年,难道最后的结果真是“老子不干了,老子不要江山,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我不知道,或许他真的天生反骨,不愿受外界所约束,但他心里的这个“对的事”明显不是正道。

观海云远,柳门四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立场,每个人的冲突与矛盾都较为明显,他们都在履行自己的宏愿的路途上奋斗。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这四人的爱恨情仇,很难分清谁对谁错,也很难分清谁是反派。秦仲海是反派,那么杨肃观就不是了吗?杨肃观是反派,那么反动头子秦仲海就是正派?

金庸小说关于人物的塑造有这么一个特点,即是无论反派有多坏,都很难让人恨得起来。李莫愁心狠手辣,最后跳入情花火场,说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时,让人感慨唏嘘;段延庆被称为“恶贯满盈”,可纵观《天龙八部》,他的身世、思想以及行为都让人充满同情。欧阳锋、金轮法王、游坦之,乃至东方不败,都是如此。

而孙哓则更为深入,在书的后半部分,正反派的界限已经没那么清晰,人物的行为很难依据道德判断对错,带给读者的思考是区别于金古的,前所未有的。

整部《英雄志》可分为两个部分,便是以正统十年为分界线。前半部分,四大主角虽各有冲突,描写的也极为精彩,但总觉得缺了一股气。这股气是秦仲海的怒苍山,是杨肃观的佛国,是伍定远的誓死保护的正统朝,是卢云始终坚持的正道。他们在这部分中缺乏强烈的冲击力,给读者造成的感受缺乏刻骨铭心的力量。

而其后部分却是不同,利用不同的写法、以不同的人物做为主线,展现出十年来巨大的变化,反映出四大主角内心底里更深层次的东西。

《神雕侠侣》中最让人心情激昂的部分不是大胜关英雄大会,不是重阳宫大战,而是杨过与小龙女的十六年之约。时间的跨度产生的文字,是最易打动人的文字,读者跟随杨过纵横江湖,经历了绝情谷与襄阳城的变故,看到小龙女与杨过渐行渐远,渐远渐近,思绪早已跟随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而感慨无数。

而十六年相会的场景,没有惊心动魄、没有刻意煽情,而是像是水墨画中的白描,将二人的互诉衷肠作为点点几笔,勾勒出令人心碎、怅然若失、不忍心加快阅读速度的场景。

在时间面前,任何人都会感到无力。

卢云十年后的遭遇之所以让读者的代入感之强便是如此。我们看到他去寻找曾经效命的柳府、去看他寻找朝思暮想的顾倩兮、看曾经与他齐名的“观海远”各个都名闻天下,而只有他这个说出“打开天眼看文章”的状元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我们心中充满了不平,充满了不甘,努力克制住盈框的热泪。明明没有刺激的场面冲突,明明只是他一个人在浮动,可给我们造成的感受却仿佛来到人世间走了一遭,世间变幻、物是人非。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

我想用这段话形容。我也只能用这段话形容。

卢云视角之外,还有紫英阁少主琼芳、还有“真正努力过的输家”苏颖超,还有努力为父亲打开格局的伍崇庆。他们每个人都给我们带来代入感极强的感受,他们所塑造出来的魅力绝不亚于主角。

当然,叙事线分散,视角转换过多,也对故事的完整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即是很难收尾。

毕竟,每多一条线,就会拉扯出相关人物,就会牵扯出新的事件,新的一环扣到旧的一环,环环相扣,书的坑也就越来越多,给读者的阅读也就加大了难度。这也是孙晓迟迟没有敲定结局的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

现今情节编排与场面控制,都已经象是一艘九万六千吨的航空母舰,小说里的世界每动一步,全部的人就会跟着动上一步,他们排列的位置会出现变化,会冲击彼此,如何使故事稳定的走向结局……

如果心神稍微一放松,追求稍微低一点,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便会被忽视,这艘九万六千吨的航空母舰所能承重恐怕只有九千六百吨而已。

为此,我愿意等着孙哓,哪怕再等二十年。


能看到这的都是真爱,我替孙晓谢谢各位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