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阅读】——古文阅读的基础课:文字的再认识

 老刘tdrhg 2018-03-04

有人认为掌握“六书”知识对学习古代汉语没有多大帮助,这种看法无疑有点偏激。读书必从识字始。文字、音韵、训诂,古人称为“小学”。掌握一定的文字知识对阅读古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汉字的性质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当然就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可以说,这就是文字的本质。但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字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了解汉字的性质,要了解汉字的根本特点,只有同其他民族文字作番比较以后才能有所认识。一般认为现在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可概括为三大类型: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因此我们说表意就是汉字的性质。

几干年来,尽管汉字的形体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汉字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第一,从字形和字音的关系上看,汉字的形和音不能发生直接联系。当然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声语言,任何一种文字也都是记录有声语言的符号体系。问题是这种“记录”所反映的形和音的关系是直接的呢还是间接的。众所周知,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是笔画而不是音素,因此每个汉字都是写法各异的独立符号,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汉字才有同音不同形或同形不同音的独特现象。

第二,从汉字的结构特点上看,汉字也没有彻底摆脱表意性质。根据汉字的结钩特点,汉字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纯粹的表意字(如“日”“出”“林”,诸字);一类是纯粹的表音字(“我”“自”诸字);一类是兼有表音、表意成分的半表音、坐表意字(如‘溢”“趾”诸字)。第一类的“日”“出”“林”,甲骨文分中正像一轮红日、脚趾迈出、众木成林诸意。这些都是纯粹的表意字。至干第二、第三两类字、虽说具有表音作用。但它们仍未彻底摆脱表意性质。因为这类字也多半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如“我”甲骨文原是一种兵器,后借为代词;“自”甲骨文原是鼻子,后来也借为代词。又如“溢”、“趾”,甲骨文即“益”,正像水满则溢之意,后分化作“溢”。“趾”,甲骨文像脚趾之形,后分化作“趾”。

总之,现在的汉字仍属表意文字,正确认识汉字的性质,是我们正确理解汉字形音义之间种种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阅读古籍时经常碰见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等种种文字现象,可以说无一不同汉字性质相关。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这个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