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鲁春溥曾授业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受家学影响,鲁兆麟1959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65年毕业留校工作。1990年被评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12年被评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鲁教授在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
王某,女,24岁。主因高热持续发作1周,于2004年3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消瘦、乏力,于北京某大医院确诊为恶性淋巴瘤,经多次化疗后,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过程进展顺利, 但术后返家休养时出现无名高热,体温髙达39.1℃, 持续发作1周不解。医院予以抗菌、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后经友人介绍,前来就诊。 症见:面色?白,形体瘦弱,少气懒言,倦怠嗜卧,纳差少食,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数,按之无力。 中医诊断:发热,辨证为气虚发热。 治法:温补脾胃,甘温除热。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生晒参10g,生黄芪30g,炙甘草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0g,炒白术15g,当归15g,炒白芍20g,银柴胡12g,青蒿20g。 3 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用,1剂/d。患者服药1剂后,体温即下降至正常范围。 后因患者多项血细胞数目偏低,给予大补气血之剂调理数月,各项血细胞数目均恢复至正常水平。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患者的生活、健康状况良好。
气虚发热是中医临床上一类特殊的发病类型。对于气虚发热的机理和治疗,在金代医家李杲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医学发明》中都有相关的阐发和论述。然而, 由于李杲在论及气虚发热时,语言比较简洁,论理髙度抽象,致使后世医家在学习和运用这一理论时遇到不少困难。后世对此亦曾有很多探讨,但至今仍未能完全统一,争鸣不已。鲁教授认为,李杲所提的气虚发热,从本质上看,包括体内之元气不足与失常之阴火亢盛两个方面,元气与阴火二者具有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元气充盛则阴火内潜,元气虚衰则阴火炽盛,而阴火炽盛又可进一步加剧元气的耗伤。此中道理,也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在气虚发热的病变机理中,由于阴火对元气而言,具有伤气的作用,故属邪气的范畴,具有实邪的特点;同时,阴火的产生又是由于元气虚衰所导致,因此,又具有虚证的特征。可以认为,气虚发热是一种以“元气虚”与“阴火盛”并见的本虚标实的发病类型。对于此类发热的鉴别,鲁教授强调,不论发热的程度是轻是重,都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舌不红,二是脉无力。尤其对于那些经历过各种退热方法而长期发热不退的病人,如果具备了上述两点,则很可能属于气虚发热。著名中医学家王绵之教授在谈到补中益气汤的脉证时,亦曾经指出,不管发多髙的热,实际上用力按脉的沉部,都是虚软无力的。本例患者虽然热势很高,但从其脉、舌、色、症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属气虚发热无疑,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而获显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