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月6日花城历 | 马尔克斯:我们为何百年孤寂

 老鄧子 2018-03-06


3月6日·花城历



马尔克斯


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拉丁美洲的孤寂——  一九八二年诺贝尔文学奖领奖演说

  • 〔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 演讲, 应小端 / 译,本段为摘选,全文刊载于《花城》1983年第3期

我敢说引起瑞典皇家学院注意的,不仅是拉丁美洲的文学表现,还有这种异乎寻常的现实情况。

这种现实不是表现在纸上,而是活在我们内心,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死亡,都受这种现实情况的主宰。这种现实情况蕴育出一个充满美丽与哀愁、难于满足的创造力源泉。借着这种源泉,我这个流浪及念旧的哥伦比亚人,侥天之幸以滥竽充数的入选得奖,为呈现拉丁美洲的现实添加了一章作品。

在如此荒诞的现实里,充满诗人和乞丐、音乐家和预言家、战士和无赖、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要呈现这种现实,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想象力,因为我们最大的问题,正是找不到一种方式来使人们相信我们真实生活的情况。

诸位朋友,这正是我们孤寂的关键所在。



  • 爆发与反响——关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 作者 舒大沅,本文为摘选,全文刊载于《花城》1983年第3期。

—九二八年三月六日,哥伦比亚共和国马格达雷那省北临加勒比海的热带小镇阿拉卡塔卡,有一户普通的人家添了个头生儿子。在这块盛产咖啡、稻谷、香蕉、甘蔗和绿宝石的疆土内,社会结构却闭塞而落后,盲目生育导致人口出生率高至千分之三十以上,通常由于患伤寒、痢疾、破伤风和营养不足,竟使乡村地区的婴儿死亡率达到千分之四百。因此,这个男婴的出世或其后可能发生的夭折,当然是不会令人觉得稀罕的。何况,他的父亲默默无闻,以当报务员和医生为职业,他的母亲也象大多数哥伦比亚主妇一样连续生育,让他后来有了十五个弟妹。他呱呱坠地不久,就被寄养在外祖父家。耿直而倔强的外祖父作为参加过一八九九年至—九〇二年残酷内战的退役上校,虽然颇受邻人敬重,但晚最寂寞失意,时常牢骚满腹,喜欢回忆那些漂逝了的岁月,聊以自慰外祖母则爱讲述印地安神话和各种传奇故事,以及她与死去的亲人聚谈的神秘情形。在这两位古怪老人的掌上膝下厮混过去的童年生活,教他最初体味到孤寂给人生施加的折磨,也养成了展开思想的双翅飞往幻境的兴趣。

△ 加西亚·马尔克斯故居

阿拉卡塔卡的居民们决没有预料到,这个孩子成年之后,在他的中篇小说《枯枝败叶》(又译作《落叶》)、短篇小说《格兰德大妈的葬礼》和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又译作《一百年的孤寂》)中,以故乡小镇为原型,描叙了一个令人惊异的村落“马孔多”(又译作“马康多”)的百年兴衰史。尤其是一九六七年发表的《百年孤独》,竟然轰动了欧美两大洲,造成了西班牙语文学界的一场“地震”,十多年间再版百余次,且被翻译成三十几种文宇,发行一千万册以上,为拉丁美洲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从而使他在一九八二年十月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世界文学史也不能不载入他的名宇——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1967年西班牙语版初版封面

尽管国际上许多文学评论家称赞《百年孤独》是二十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将它誉为当代的《堂·吉诃德》马尔克斯本人也被他们认为是“继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天才们之后,继巴勃罗·聂鲁达之后最伟大的天才”,甚至说“他对西班牙语的贡献比塞万提斯还要大”,充分肯定了他进入世界作家行列的资格,但马尔克斯并不想陶醉在自己的辉煌业绩之中,从他的领奖演说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最关心的仍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命运,是如何打破“拉丁美洲的孤寂”的境况。


马尔克斯是一位博学而多产的作家。他七岁时便能阅读《一千零一夜》,十二岁随全家迁居首都波哥大,在耶稣会教会学校念书,十八岁入哥伦比亚国立大学攻读法律(这是当时普通青年进入社会上层的捷径),稍后又到卡塔赫纳大学转学新闻。一九四八年四月九日,著名的自由党左翼领袖豪尔赫·埃利塞尔·盖坦在前往自由党报纸《时代报》办公室接见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等拉美反帝学生代表大会的代表时,半途中被刺客杀害,由此导致了哥伦比亚当代史上最重要、最耸人听闻的“波哥大事件”:自由党与保守党展开剧烈混战,几乎将首都夷为废墟,余波延至一九六二年,伤亡者达二十万。

那时已加入自由党的马尔克斯不得不停止学业,并为自由党喉舌《旁观者报》(又译作《观察家报》或《目击者报》)工作。他的十几篇早期小说都是在这家报纸上发表的。一九五五年,《旁观者报》派他任驻欧洲记者,使他在法国、英国、意大利亲历了欧洲文明的薰陶,还采访过东欧的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一九五七年,任该报驻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记者。一九五九年,改任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驻波哥大联络处负责人。一九六〇年,任该社驻联合国记者。一九六一年后,到墨西哥从事新闻、时事评论、电影编剧和小说创作等项活动。迄今还住在墨西哥城。马尔克斯从学生时代开始写作小说,进入报界后更加刻苦笔耕。他的重要作品除了《枯枝败叶》(1955)和《百年孤独》(1967),还有中篇小说《恶时辰》(1961)、《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1975),短篇小说集《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以及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1982)。



哥伦比亚殖民地时期的文化传统,给了它以“南美洲的雅典”的称号,浪漫主义在作家们中间有着深厚的势力,马尔克斯自然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所使用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即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马尔克斯在创作过程中还吸取了卡夫卡、乔依斯、福克纳、海明威等欧美现代派文学大师的某些哲理性观点和表现技巧。马尔克斯努力开拓拉丁美洲文学的新路,终能赶超前贤,推出《百年孤独》,与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弗的名著《佩德罗·巴拉莫》并列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经典作品。

马尔克斯的主要小说化现实为幻境而不失其真,常常运用时空错置、交叉独白的结构,追求类似于巴托克弦乐四重奏里的对称和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表现效果。他似乎将时空视作胶冻般的东西,可以随意掰开,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加以各种组合。他喜欢混淆人鬼界限,让氛围显得若梦若真。他善于施展准确、简约而精彩的白描,使贯串于人物动作线的一个个小场景的变换节奏相当快,决无巴尔扎克式的赘述。他的语言幽默俏皮,隐喻深广,诡谲多变,又有十分严肃的底蕴,敢对拉美社会的落后习俗和反动统治者的劣迹极尽抨击之能事,笔锋犀利,入木三分。他创造了人类在自我欣赏和自我完善的不断选择中值得骄傲的新的精神能力,并以此嘲笑着作茧自缚而又妄自尊大的守旧者。马尔克斯的文学成就受到国际文坛的高度重视,曾使他获得哥伦比亚全国文学家和艺术家协会奖、美国埃索石油公司在波哥大举办的埃索奖、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称号,还应邀担任了法国——西班牙语国家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马尔克斯身负殊荣而不骄奢,拒绝接受自己作品的巨额版税。他热爱祖国,坚持人道主义立场,始终为穷人和弱者仗义执言。他对为变革社会而沦入官方监狱的拉美各国政治犯寄予真诚的同情和抜助。他对智利前总统阿连德颇有好感,曾为阿连德的被害举行过长达五年的“文学罢工”,以抗议超级大国干涉拉丁美洲内政所带来的罪孽。可见,马尔克斯不仅是优秀的作家,更是嫉恶如仇的战士。

马尔克斯在沉默中爆发了,反响是非常热烈的,因为他的作品独特地表现了人类迄今未曾摆脱的某些异化状况,并且谴责了这些状况,要求改变它们。可惜,过去我国对拉丁美洲现代文学的译介工作做得较差,国内很多读者不知马尔克斯其人。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几年,包括他在内的许多拉美作家的作品进入了我们的新华书店、图书馆和私人书架。中国人民与拉丁美洲人民的精神联系愈来愈紧密了。有志于刷新我国文艺创作记录的后起之秀们,一定可以从马尔克斯的创作道路得到激励和启示,至少在艺术形式上,会产生突破旧套的冲动。


关注《花城》杂志

独立精神  人文立场  新锐主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