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luoyu5200《冯氏经方的高频方证》
慢性肾炎如何辨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高血 压等为常见症状。根据病理诊断可分为系膜增殖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 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及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我国以系膜增殖性肾炎最多见。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也可见于其他年龄,病情多长年迁延不愈,多伴有肾功能减 退或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预后较差,宜早期诊治。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 特长,并不是一方专治,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症状用不同方药。 一、外邪里饮表证实,祛邪利水炎可消 有关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报道很多,全国性学术会议也多次召开,普遍 认为,该病多属“正虚邪实,脾肾损伤为主”,惜治疗上多重于补虚,略于祛邪。 其实该病在古代即是常见病,古代医家已积累了宝贵经验,最重视祛邪治疗。如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记载:“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 便不利,故令病水,越婢加术汤主之。”慢性肾炎最常出现面目及周身浮肿,小 便不利,脉浮,口不渴或脉沉,口渴等症,辨证当为表邪实而里饮盛,为越婢加 术汤的适应证,药用麻黄18g,生姜12g,大枣4枚,炙甘草6g,苍术18g, 生石膏45g。本方适证应用,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且能消除尿蛋白,改善肾功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5 能,且不可视药味少,药平淡而妄加药味、药量,画蛇添足。但如咳嗽、咽痛明 显者,可加杏仁、桔梗、半夏等;尿血者,可加白茅根、阿胶、生地黄炭等,有 是证,用是方,经方之旨也。又病不论长久、冬夏、春秋,皆可出现外邪实于表, 内饮盛于里之证,治当解表利水祛邪为务,且不可过早用补,闭门留寇。 二、外邪里饮表气虚,固表利水治当时 慢性肾炎不论新久,又可常见四肢浮肿,下肢为重,自感身重,汗出恶风。 此也为外邪里饮之证,但表气已虚,故治疗以固表利水为法,宜用防己黄芪汤, 药用防己12g,生黄芪15g,苍术12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有 报道黄芪可消尿蛋白,这里的生黄芪是用于固表,与它药配伍旨在利水祛邪实, 无表虚者当慎用之。如身疼、肢冷明显者,可加茯苓、附子等。 三、血虚水盛病厥阴,养血利水正能康 当慢性肾炎浮肿不甚,而见乏力,腰背、胸胁酸痛,头晕心悸,咽干心烦, 眠差多梦等症,此表里邪不明显,而现半表半里阴证,即为厥阴病兼见血虚水盛, 治以温阳化饮,和解厥阴,养血利水,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适应证。 药用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牡蛎15g,生龙骨15g,桂枝10g, 干姜6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泽泻12g,茯苓12g,炙甘草6g。 如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者,可加仙灵脾、川附子、益智仁等。 四、肾炎面容有特征,阳虚水泛是大宗 不论急性还是慢性肾炎,常可看到其特殊的面容,即皮肤萎黄,既不是贫血, 又不是黄疸,一望便知这是肾炎面容。中医重视望诊,在古代已有记载,如《金 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正是形容肾炎患者 的面部、周身皮肤萎黄而同时浮肿的样子。可惜西晋王叔和把“黄”改为“洪”, 后人又有不少附和者,造成后学费解、误解。其实临证者经常看到肾炎面容,如 排除贫血证,再加问诊、检查,便可诊断为慢性肾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黄 肿并不同于黄疸证之多是湿热,而是并见于虚、实、寒、热之证,如前之外邪里 饮表实证、外邪里饮表虚证、血虚水盛少阳证等,更多见于慢性肾炎病久,四肢 浮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少腹不仁等症,即呈阳虚水泛之证,治 疗则应温阳化饮,宜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以上是慢性肾炎常见的方证及治疗大法,该病临床表现虚实夹杂,复杂多变。 因正虚易受外邪,症状也就多变,治疗也必随之而改变。如因外感而出现鼻塞、 头疼、身重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如外感出现咽疼、口苦、纳差、心下痞等症,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6 则宜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桔梗;如出现尿急、尿频、口渴等症,则宜与猪苓汤。 随证治之,不能仅守一方,又慢性肾炎多有肾功能不全,用药应尽量减轻肾脏负 担。治疗本病辨证要准,用药要精,多余的药不论是攻还是补,对肾功能都是不 利的。 第五节 痹痛 【病例1】糖尿病动脉硬化 安某,女,77岁,2006年12月26日初诊。糖尿病多年,伴手指麻木已经两 月余。经中西医治疗未愈。现双手手指都麻木,口中和,舌暗苔薄白,脉弦细寸 微浮,言语低微。 这个病人由于见证为太阳表虚,所以无内热之象,病仍在表,属太阳兼瘀血。 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因症辅以活血痛络的地龙、鸡血藤等。 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枇杷叶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 克,当归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广地龙10克。 二诊,服上药七剂,手指仍麻木,口中和,舌暗淡苔薄白,脉弦细。 仍用前方化裁: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 克,当归10克,广地龙10克,川芎6克,附子10克,鸡血藤15克。 三诊,这次双手麻木显著减轻,仍感发胀,自觉眼睛发蒙,口中和,苔薄白, 脉弦细。 仍宗前法,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法: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防 己10克,车前子15克,当归10克,广地龙10克,川芎6克,附自10克,鸡血藤 15克,菊花10克。 按:糖尿病是现在临床的一种常见病,病因病机病态十分复杂,本例由于影 响到了末梢神经和血液的代谢,所以表现为手指麻木等证,中医诊治疾病最主要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24 的是要辨证论治。 备注:黄芪类方在现代的应用中,多主张大量,常常在50克以上,甚至有用 到几百克的。但是冯老师必辨认有表虚者方用之,由方证入手,随证治之,并没 有用太大的剂量而收到很好的疗效。所以临床还是以方证相应为治疗准则,对于 临床用药剂量有逐年增大的趋势,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病例2】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高某,女,33岁,2004年6月6日初诊。该患十年前患有牛皮癣,久治不愈。 后来使用激素进行治疗,病情曾一度缓解,后又复发。二年前发现腰髋等处关节 疼痛拘挛,不敢活动,经诊断,属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未 效。现双侧腰髋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下肢无力,连走路都很困难,病者异常痛 苦。询之常有口苦口干,手足发冷等四逆症状,且心烦,性急,身体羸弱,大便 溏薄,有时也便秘,苔白腻,脉弦细。 综合分析病在半表半里,属厥阴血虚夹瘀,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花粉12克,干姜6克,生龙牡各 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5克,苍术15克,泽泻18克,茯苓15克,补 骨脂10克,防风6克,荆芥6克。 二诊,服上方14剂,乏力有所减轻,大便转干,心烦、性急爱发脾气等也有 减轻,但腰髋部位仍疼痛,现口干,舌苔白,而根部略黄,脉细弦微数。 病仍在厥阴,当有方有守才能减轻病情,与上方续服:柴胡12克,黄芩10 克,桂枝10克,炙甘草12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 赤白芍各15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十大功劳叶12克,赤小豆15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25 克,白蒺藜10克。 三诊,增量芍药后,加减服用上药约半年,病情一直很稳定,现在劳累后有 时腰髋仍然疼痛,下肢无力,四逆,口微干。 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与上方加味为散服:柴胡50克,黄芩 50克,花粉60克,生龙牡各30克,桂枝50克,干姜60克,当归60克,白芍50克, 川芎50克,苍术60克,泽泻50克,茯苓50克,炙甘草50克,仙灵脾60克,骨碎 补60克,狗脊60克,荆芥30克,防风30克,白蒺藜60克。用法:取上20味中药, 共研为细散,再兑入血竭粉20克,研匀,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温水送服,一 日两次,一次5克,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等物,并注意防寒保暖,劳逸适度。 结果:断续服用汤药和药散约2年,腰髋疼痛消失,可以正常的生活劳动, 而且牛皮癣也被控制。后经拍片,显示双股骨、胫骨,骨密度增加。 按:无论外感、内伤还是杂病,从六经辨证入手都是可以的,而且疗效较优。 所以张仲景立方垂法,传承万代,是不拘于外感、内伤等后世分类的。如此疑难 重证,取用临床极其平淡的方药,能够收到如此的疗效,是患者之幸。也是医家 所高兴的,其结果没有什么悬念,主要就是辨准了方证。 【病例3】慢性关节炎 孙某,男,38 岁。素有肝炎,一直未愈。最近两年发现双膝关节疼痛,与 天气无多大关系。服了许多祛风湿类药,不但无效反而有日渐加重的趋势。现证 见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腰酸膝痛、痛处发热、体倦身重、舌淡苔白、 脉沉细软等。 因素有肝炎,体质上表现肝郁血虚、湿热阻络等病态。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26 此属血虚湿停之象。 与当归散养血除湿热,并加地龙清热通络、木瓜利湿。 当归15 克、 白芍35 克、 川芎5 克、 黄芩12 克、 苍术20 克、 地龙 20 克、 木瓜15 克。 二诊:半月后,疼痛大减,痛处已不觉热。但仍___________酸重乏力。早晨口苦,胸肋 发胀。 在当归散养血除湿的基础上加柴胡、茯苓、柏子仁,柔气祛湿。 仍宗前方化裁:当归15 克、 白芍25 克、 川芎5克、 黄芩10 克、 苍术 15 克、 地龙15 克、 柴胡5克、 茯苓15 克、 柏子仁20 克。 三诊:上方又服二十余剂,疼痛与肋胀皆有减。 因余邪未清,呈血虚水盛,上热下寒之证,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 散的复合方,制成散剂,小量长期服用,以收全功。 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当归10 克 、 白芍20 克 、 川芎5克、 黄芩10 克 、 白术15 克 、 柴胡10 克、 桂枝5克 、 茯苓15 克、 牡蛎15 克、 干姜5克 、 桑枝20 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一日3次。 结果:两个月后不但关节炎再没发作,而且经化验肝炎也好了。 第四节 头痛 【病例1】外感头痛 刘某,男,28岁,1980年4月11日初诊。头痛发作已经10多天。大概本月初 午休时,因不慎感染风寒而发病,头痛剧烈,自己服药无效,于是到本单位医务 室就诊。经服止痛片、维生素、清眩片等仍无疗效。昨晚疼痛加剧,遂来门诊治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19 疗。询问得知平素就有高血压及吸烟史,亦偶有头痛。其人面色红润,双眼角处 可见有少量黄色分泌物,质干粘,鼻下有一小疖,视诊见咽壁发红,扁桃体二度 肿大,血压是135/90毫米汞柱。刻诊头痛、恶心、鼻塞、咽痛、咳吐黄痰,口 苦不思饮水,大便调和,小便略黄,舌苔白,舌边及尖略红,脉象弦滑,属于上 呼吸道感染。 本病初感于寒,又因素体阳热有余(这从面色和眼眵等处可以断定),所以 在表的时间很短。经服用止疼药仍然头痛,说明单纯止痛还是不行的。 在本门诊,经过诊察可见有口苦、咽干、目眩、头痛等少阳证; 同时舌红、脉弦滑,已兼阳明里热; 证现少阳阳明。 所以当用小柴胡汤加石膏、辛夷、桔梗等治疗。 因二便调和,所以不至于用大柴胡或柴胡加芒硝汤。 与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半夏12克,炙 甘草6克,生姜10克,辛夷10克,大枣4枚,生石膏45克,桔梗10克。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头痛等病苦如失,休息调养而愈。 备注:见证知虚实也是很主要的,这样使邪从少阳而解,并不伤正,所以疗 效很好。 柴胡加石膏桔梗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被冯世纶老师称为“日常应用的良 方”。多见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舌燥,或咽疼,或排痰困难者。外感表解而烧不 退者多现本方证。对发热,不欲饮食而口苦,头痛者有捷效。另外,小儿肺炎、 腮腺炎、淋巴腺炎、急性睾丸炎等也常现本方证,见证治之,常收奇效。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20 【病例2】鼻窦炎 赵某,男,4岁,2005年11月14日初诊。患儿素体略弱,西医诊为免疫力低 下,经常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服用转移因子、球蛋白等,体质无改善。最近几个 月鼻塞、流黄浊涕,起初以为感冒,后经西医权威医院拍片,诊为副鼻窦炎,现 证见头痛、以前额及双颞太阳穴等处为甚,呈闷痛感,口干、大便干、约2-3天 一次,发病期间伴有轻微咳嗽,咯少许黄痰,舌略红,舌苔白腻,脉细而寸滑。 本例病人因体质虚弱,有人会认为是虚症。 我们分析: 但病仍在表,且为阳证。 辨为大青龙汤证,因夹有痰浊,所以冯老合用苡仁败酱散。 头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等为大青龙汤和苡仁败酱散证, 乃太阳蕴热,兼及阳明,与大青龙汤合苡仁败酱散:生麻黄6克,桂枝6克, 杏仁6克,清半夏10克,生苡仁12克,败酱草12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炙 甘草6,牛蒡子6,白术10克,生石膏45克,大枣3枚。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头痛无,鼻塞已,患者特别高兴。但仍咳,且有少量 黄痰,便略干,舌苔白,已不腻,浊气有清化之机,诊脉细缓。 头痛无,表证解;但仍咳,因为没有大青龙证,所以不能再继续服用上方。 属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加味下气散饮:半夏10克,厚朴6克,苏子6 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炙枇杷叶6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诃子肉6克,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21 杏仁6克,川贝5克,牛蒡子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痊愈。 鼻窦炎、鼻炎,久治不愈,很多都是因为表未解,但解表不是意味就用苍耳 子、白芷等即可,最主要的是要辨方证,冯老于仲景之书研究有年,所以临床多 用经方进行治疗。 【病例3】右眼球后视神经炎 杜某,女,58岁,1978年6月1日初诊。该患头痛已有20年,有时伴有恶心、 呕吐及头晕、口苦。1963年因病情加重,于是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就 诊。当时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而且部分视神经已经萎缩。经治疗没有太大 改善。1972年6月在协和医院进行了颅咽瘤手术(6月7日拍片印诊考虑有鞍区占 位性病变),手术以后仍然经常头痛,只能服“凡拉蒙”止痛,77年5月突然在 家出现抽风,四肢挛缩,表情痛苦。现证见剧烈头痛,右目已经失明,左侧眼睛 疼痛更甚。 因有呕吐、口苦,所以辩为少阳; 痛时四逆,要考虑病有转向厥阴的可能; 因病在半表半里,且有由阳转阴之态势。所以取小柴胡汤为法,并加石膏、 吴茱萸这一对药,寒热并用,相反相成。与小柴胡加石膏、吴茱萸一试:柴胡12 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生姜10克,红枣4枚,生石膏45克,吴茱 萸10克。 二诊,82年7月13日,据述服前药一剂头晕停止,头痛也有所减轻,因工作 忙,所以后来一直断断续续服用上药。但近期目疼剧烈,诊见面色青暗,恶心, 欲呕,舌质暗,苔根腻,舌尖无苔。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22 仍在少阳且证兼瘀血。 与小柴胡汤并合桂枝茯苓丸:柴胡12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黄芩10克, 半夏10克,党参12克,生姜10克,红枣4枚,生石膏45克,吴茱萸12克,茯苓 15克,丹皮12克,桃仁10克。 上药服两剂,眼痛就减轻,大便亦随之好转,头痛减;效不更方,又服25 剂,病情基本稳定。 按:该患病情迁延数年,而且由此而丧失右眼,不可谓不疑难,而冯老几包 小中药下去,就能控制病情,真可谓是技高一筹。设想如果能在发病之初就用中 药辨证治疗,当不会饱受这许多的痛苦,更不会丧失右眼。本案取效的关键就是 定六经、辨方证。 【病例4】偏头痛 姜某,女,32 岁。头痛发作数月,偏于左颞侧。痛时欲以手击头部。自言 今夏天气炎热,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起初 因病情较轻,并未在意,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 现证见:左头痛,伴眉棱骨疼痛,晨起有恶心感。手脚发凉,面色恍白,精神不 振,容易气短。口干少饮,小便清频,有时腹痛,伴有腹泻。舌质淡红,舌苔薄 白,脉沉细弦。 根据上证,先生辨为少阴寒虚,里饮内停。 予真武汤温阳除饮:黑附片15 克、 茯苓30 克、 白术20 克、 白芍药20 克、 苍术15 克、 生姜15 克。 结果: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23 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细辛、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诸病方痊。
【病例1】气管炎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27 王某,女,58岁,2007年1月8日就诊。曾因外感后乏力、便干,服用柴胡 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淡苁蓉七剂而愈;后遗心悸、舌灼热等证与炙甘草汤 半月遂平。 近几日感冒,来诊证见咳嗽,头痛,口干思饮,有少量白稀痰,舌苔白,脉 浮细弦。 病在表(太阳),属太阳夹饮。 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合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是降逆化痰的代表方,临床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咽痒、咳逆、胸 满疗效十分显著。 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杏仁 10克,炙甘草10克,苏子10克,桔梗10克,炙枇杷叶10克,浙贝母10克,诃子 肉6克,牛蒡子10克。 二诊,三剂后,头痛已,仍有咽痒,咳嗽,但痰不多。 乃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法调理: 半夏厚朴汤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的代表方。 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生姜18克,射干10克,诃 子肉6克,远志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炙枇杷叶10克,桔梗10克。 按:病邪初感,以在表的机会为多,但兼夹变证尤多,故仲景原书谆谆告戒, 反复辨证。本例属外邪夹饮,所以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兼化其饮,如书中五苓散、 真武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皆是此类,临床需留意。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28 【病例 2】急性呼吸道感染 宋某,男,59岁,2007年1月15日初诊。感冒后咳嗽、口苦、咽干,胸满闷, 咯黄痰,口服板蓝根冲剂、急支糖浆及各种抗生素等,但疗效不明显,大便已经 3日未行。舌白腻厚,脉弦细略数。 舌白腻厚,胃内有浊气之明证。 此少阳欲变阳明也。 与小柴胡加芒硝汤法:柴胡24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 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5克,芒硝12克(分冲),桔梗10克。 二诊,上药服一煎,大便即通畅,服完一剂,胸满闷、口苦等显减,咳嗽也 减少,唯下肢略乏力,苔白根略腻,脉象弦细。 仍在少阳。 见下肢乏力,于是加白术、陈皮既可化痰,又可益气。 与前方加减: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 大枣4枚,生姜10克,生石膏45克,陈皮30克,白术15克,莱菔子10克,桔梗 10克。结果:又服两剂,诸证皆平。 按:咳嗽一症,临床最为复杂。一些医家往往惯用麻、杏、桑、贝等止咳化 痰的套药,但收效者甚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辨证不确切,方药不对证。 按:从治疗过程来看,柴胡这味药的剂量随着病症的变化是较大,这也是值 得我们临床医生推敲的。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29 【病例3】支气管炎 金某,男,34 岁,1984 年10 月5 日就诊。咳嗽、咳痰两月余。患者两月 前往新疆旅途后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咳痰等症,就诊于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 性支气管炎”,经西药退烧、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热退,但遗留有咳嗽症状。前 医予清热宣肺药数十剂,甚则一天服2剂亦不效,后慕名而找冯老诊治。症见: 咳嗽、咳痰,痰色白,咽中干,不欲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精神差,全身 疲乏无力,躺在床上,不想移动,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 该患者病至两月余,虽然有咳嗽、咳痰,但仍有鼻塞、头痛、恶寒、无汗等 表证。故首先判定患者的病位在表。 而其病性,根据《伤寒论》第7 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 者,发于阴。”分析,该患者无发热、烦躁、口渴等阳性证,而仅有恶寒精神差、 全身疲乏无力等阴性证,又见口干不欲饮,故辨证为少阴病挟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附子6g,细辛6g。1 剂,水煎服。结果: 患者服完第一煎半小时,觉心跳剧烈,后全身微汗出而痊愈。 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服完药后,出现了一时的心跳剧烈之症,此是胡希恕 先生反复讲到的服药瞑眩状态。瞑眩是久病不愈服药后发生效验的反应,看似惊 人,少时即好,而且所患之病必随之而愈。故《尚书?说命》曰:“若药弗瞑眩, 厥疾弗瘳”。 【病例4】支气管炎 段某,男,5 岁。2004 年12 月2日就诊。家长告知患儿自2001 年春季患 感冒之后,每逢冬春季节较易感冒,咳嗽难愈,近日又感冒,咳嗽、鼻流清涕、 P D F文 件使用 " p d f F a c t o试r用y版 本P r创建ow"ww .fineprint.cn 30 时喘,服用阿莫西林、琥乙红霉素等抗菌药,效果均不佳。尤其服用琥乙红霉素 后,呕吐,停药后,呕吐渐止,但仍咳,时喘,吐白痰,汗出恶风,西医诊断为: 支气管炎,苔白,脉弱。 患者素有咳喘之痰,而病为太阳表虚证,当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子。《伤 寒论》第18 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厚朴、杏子宣降肺气止咳定喘。 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杏仁 10g,厚朴10g,生姜10g,大枣4 枚。结果:上方每剂服用一天半,连服三剂 后,咳喘减轻,又继服六剂,诸症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