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切脉怎样才能学会?

 xhdo 2018-03-08

一句话,事在人为。关键看你的态度,若热爱的,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若学中医,学会切脉确实是一个关口,但必须学会。

无数的中医大学生为啥毕业了还如此似是而非,有目共睹,做了穿着中医外衣的西医,这就是一个例证。

现一说起脉学,就立即招至大棒抡来,什么骗的,虚假的,过时的,落后的等等。大有自己不懂不用就不屑就诋毁之势。此类人,是什么人呢?看客各位可以想想。

诚然,学切脉的确是难,尤对那些又想披上中医的外衣又不想不能费心神的滥竽充数者,尤为艰难。

我认为,学切脉,有老师与无老师是一个样,是一样的难。若你不主动,不去细心领会脉理,就是老师井天站在你身旁督促你,也没有用。也学不会。但若是主动的,持之以恒的,没有老师也能学得会,也能融汇贯通。

学中医的人,你这样去想就行了:就是你其它都会了,什么六因辨证,八纲,卫气营血,什么药理药性,什么“君臣佐使”你都会了,但就是未学会脉诊,你也不能说学会中医,不敢说自己会中医,因为脉诊,这是假不了的,并不是某些人说的可有可无。脉诊是中医辨证的重中之重,是完全可起到仪器检验不了时的重任的。为什么有时有些人在西医的检查中说正常,而他本人又觉得不正常不舒服,而到了中医里就查出病来了,吃了中药才好了。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辨证,虽为四诊合参,而对分阴阳,定虚实,明部位,订治则,均需取决于脉象。因为脉诊是辨证的依据,立法的准则,如不精通脉理,就不能精确地运用辨证技巧,早期测知疾病的演变情况,及时用药控制疾病的发展。疾病的转变过程,是先有脉象变化的,然后才有症状的发生。所以,可以利用脉象的变化,就能早期测知病的演变,化被动为主动,能攻能防,准症用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学切脉,如何开展呢?

中医,是中华民族经过了几千年漫长而艰难的摸爬滚打的实践而逐步完善起来的。是民族大众的智慧结晶。因为这,早期的流派众多也是很正常的。正因为有了这众多的学说,后人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规律。脉诊,也同样如此,具有着大同小异的表述。有如下有代表性的几家:如素问,难经,脉经,景岳,金鉴。所以初学者,你不用管他几家,也不用管他不同,你就拿定一家去学就行了。如我本人,就认定了景岳的。等你将来熟识了,才反过来研究一下其它的几家就行了。

在学的时候,我说说自已的自学体会,仅供参考。

一,按书本的讲述,选好布指的部位,寸,关,尺,着重体会脉象的浮中沉,用三指一齐和单指逐个去体会。什么是浮,什么是中,沉。它们的含义是什么?用指加力时,三指用力要均匀适度,认真探索脉管紧度,脉搏至数的快慢,节律的感受及是否正常。然后再根椐某部脉象的异常,采取单按,即用相对部位的指头在反常脉的位置上反复寻按,认真探明脉象性状。如右脉浮,独右关脉沉,即知胃有宿疾。若脉沉滑,为食热壅滞,如脉现沉弦,为肝气犯胃。若脉独沉涩,为脾胃虚寒。若右脉偏沉,惟右寸浮大,为风热犯肺。若右尺浮滑,为湿热下注。或风火下犯膀胱,可有尿急尿频淋血等症。这些,都是三指与单指对比审察的作用。

二,三部九候。三部是寸,关,尺。九候是指三指的浮中沉。左手为心,肝胆,肾(膀胱,大肠)。右为肺,脾胃,肾(命门,小肠)。为什么强调三部九候,就是刚为病人诊脉时,用三指九个部位去细审一遍,这过程力求有无发现异脉,然后用单指去审察对比,细心体会浮中沉的性质,综合分析,作出结论。

三,正常的脉象。脉诊首先要识别正常与否,若是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一呼一吸四至,(每分钟约74次左右),从容和缓,节律均匀。这就代表“有胃气”。因此持脉时要注意有无“胃气”,胃气乃机体阴阳基本平衡的表现。这是很重要的。不论任何脉象,都不能太过,如过浮,过沉,过数,过迟。失去了雍容和缓之意,即为“无胃气”。

过浮为外邪过猛,抗病力过激,至使正气受损较重,无力维持其自身阴阳的最低平衡,故反映出病情较重。

过数为热邪太盛,阴气损伤,潜敛之力不能制约其数。皆由阳亢极而阴所失的重症。

过沉,是为内有郁结之象。如长了肿瘤,痛症等。

过迟,是为气机不畅,内有寒积或热郁。

古人讲有胃气则安,无胃气则危。无胃气的脉,亦称为真脏脉,因其坚硬而失却柔和,皆由阴阳偏盛,将形成离决之势,故病属难治。因此切脉,应注意有无胃气,是诊脉断病的关键。

诊脉除注意胃气之外,还应注意有无“根,神”。脉有神,即脉的浮沉迟数,滑涩大小之脉,按之指下有条有理,秩然不乱,雍容和缓。倘若按之散乱,或有或无,或来有力而去无力,或轻取有而重按无,或时而续,时而又断。或欲续而不能,欲接又不得。或沉细之中倏现依稀之状。或洪大之内忽有飘渺之形。皆为无神。这讲明由于正气衰败不支,不能维持机体正常生理运行。

有根即人体正气有根基。

古人认为人身十二经,全靠肾间动气以为生养。肾气之生存犹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不坏。尚有生机。肾气未绝,则脉必有根。沉以候肾,如脉沉取应指和缓有力,即谓有根。尺脉应指雍容有力,亦即有根。

四,脉诊是中医的重中之重。但历代医家又分类不一。常令人无所适从。清张石顽对脉象分得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现在一般是沿用28脉。据现在临床体会,脉象不宜分类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现常用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心体会,对于指导临症,运用八纲八法诊断,立法用药,便能得心应手。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人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以大,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迟为阴脉。

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以统各脉。

脉象均是病邪与正气斗争过程中形成的。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大细长短相应。故取八脉。作为28种脉的纲领。是初学脉诊的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先掌握这八种脉象,再进一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脉学不难体会。一句话,想学就一定学得会。不想,就无话可说了。

总之,看病不切脉,尤如穿鞋不穿袜。行不行?行!不过,滥竽充数误人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