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

 田牧 2018-03-12

对结构的欣赏,一般的理解常常是结构是否整齐,是否符合于平衡对称的要求,实不尽然。平衡对称固然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结构美更注重平衡对称中又有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否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成功的草书艺术结构,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欹正疏密、开合、向背主次俯仰、揖让、穿插、交错、使转、移位、横竖、摆动、倾覆、长短、大小、阔狭……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

1.  

    欹正是指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作倾斜、欹侧处理,又能倾而不倒,平中寓奇,增加字的变化和意外的奇趣的艺术手法。“欹”指倾斜、不平衡、险绝。“正”指平正、 稳定、平衡。欹与正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动态平衡的审美原则。古代书论中所谓 ” “ ” 的审美意味范畴也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形式因素的“ 欹”“ ” 。书法美的平衡状态不是美术字设计般的绝对平正、平齐 而是正中有敧似斜反正 不平衡的平衡。

正中有欹 寻求不平板的生动势态 是书家探索、追求的审美境界。当然书法审美境界的不正”“不稳”“欹侧”险绝”又是“欹中有正” “似欹反正是险中求稳 达到不正之正。如果完全失去了平衡便如同失去了生命的正常状态,就无美可言了。不同的书法形式因素产生不同的视觉重力感。一般说来粗、肥、大、密、浓者重 细、 瘦、小、疏、淡者轻。利用这些轻、重不同的因素可以调节书法造型的平衡 取得似欹反正的效果。何绍基的隶书,省去了波挑,横画略向右下方倾斜 造成一定的欹势。但横画左方起笔较粗向右运笔逐渐细瘦 在粗细因素上取得左重右轻的重力感与高低关系的左轻右重恰相抵消达到了不平衡的平衡的审美境界。这与一般隶书的水平横势相比 增加了一些动态效果 更显生动之气。

在行草之中 侧之势获得了更广阔的天地。晋人行书以转左侧右、似斜反正的结体,斜拂侧运的笔画 表现出洒脱飘逸的气度。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1欹与正

王羲之(晋)《十七帖·郗司马帖》 

  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知,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俱,示复数字。

 

首行十七二字微微向左倾斜,而字微微向右,第二行“恐日得”三字与之相互应。还有“郗”字作倾斜,“司”字复于正,第二行 “足下书为”左右倾斜, “慰”字复归于正等等,短短二十五字深深的体现了其势如斜而反直的高超艺术水平。一切源于自然,体式在自然的流走当中尽显行藏之妙。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1欹与正

王献之(晋)《中秋帖》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王献之的《中秋帖》笔画劲利,态致萧散,墨采飞动,堪称“天下第一草”。其亮点主要有下面两个: 
  1)笔势的贯通。谛视此帖可以发现:各字之内,多笔画相连;各字之间,多连绵不断。如中秋二字连写;不复不得甚省如何,分别四字连写。从总体上看,此帖就像一笔写成,是一笔书的杰作。米芾《书史》云:《中秋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此谓'一笔书’” 为增强连贯性和流动性,王献之采取了省并笔画,并使笔画变形的笔法。明显的例子是二字,楷书分别为12画和11画,献之则均大加省并,以一笔写成:凡楷书不相连接的笔画加以连接,凡转折部分皆以圆转代之。连贯性在草书创作中是很重要的。草书的气势、气韵,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其连贯性。王献之在《中秋帖》中,正是借助这种连贯性,表现了如江河奔泻千里的磅礴气势,以及潇洒流落,翰逸神飞的风神。

2欹正互补。 第一行“中”字端正而“秋”字左低右高 “不复不”三字端正平稳,“得相还”呈朝左下俯视的态势。第二行“为即”二字端正平稳, “甚”呈朝左后仰的险势, “省如然胜”四字端正平稳。第三行“人何庆”三字端正平稳,“等”有朝左下俯视险势, “大军”左高右低,但似奇反正,很稳当。

正中有欹 寻求不平板的生动势态 是书家探索、追求的审美境界。当然书法审美境界的不正”“不稳”“侧”险绝”又是“欹中有正” “似欹反正是险中求稳 达到不正之正。如果完全失去了平衡便如同失去了生命的正常状态就无美可言了。
  (3)草书中楷法的应用。宋姜夔《续书谱》曰: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说的是古代书家写草书很注意用楷法。唐孙过庭《书谱》云张不真而点画狼藉,意为张芝写的虽不是楷书,但他却在草书中处处运用楷书点画的写法。王献之是以楷法写草书的典范。清包世臣在《安吴论书·答熙载九问》中写道:“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法所为不传也。大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箸画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王献之将楷书点画写法用于草书,指的是他在笔画圆转处应用楷书起伏顿挫之法、“节节换笔”之法。 这里以《中秋帖》中的“等”字为例,“等”字最末两画竖钩和点,王献之将其连写,又在圆转处加以顿挫。审视之会发现,圆转部分其实并不圆,而是由几个很短的直画组成。这就是顿挫造成的效果,是草书中楷法的体现。 

李邕行书则在唐代独树一帜 以骏健奇崛的书势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意趣。其《云摩将军碑》是突出代表。他承续了二王的欹侧之势 也吸取了北碑的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1欹与正

李邕(唐)《云麾将军碑
    释文: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将军秦州都督彭,曰昭公,李府神道碑,序。夫地高公族,才秀国华德,名昭宣冲用(微)

碑版照耀四裔虽出二王,实参北法势方而韵圆笔骏而度缓其以行书入石纵横自如”马宗霍《书林藻鉴》 。从其书中可以感受到一些《张猛龙》的气息。侯仁朔《侯氏书品》中将李邕《云麾将军碑》列为险品认为唐楷虽尽变晋法行书尚有晋韵独李北海此碑别开生面 无一笔袭晋处而雄浑飞动有龙跳天门、虎卧风阁之势。” 从其阳刚的力度看确与晋人潇洒灵和的韵趣不同。

宋代的苏、黄、米更突出地体现了欹侧之势。他们把自己崇尚个性意趣的书风以欹侧的体势为基调尽情地表现。

苏轼正行出入徐浩、李邕;擘窠大书源自鲁公而微王世贞《艺苑后言附录》 。其肥厚沉涩、如绵裹铁的笔画与扁偃欹侧的结构相结合天真拙厚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1欹与正

苏轼(宋)《洞庭春色赋·吾闻橘中之乐

    释文: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

之气溢于书翰。作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豁达的大文豪,苏东坡在他的《洞庭春色赋》中体现了一种飘逸洒脱的人文情愫,一种游曳于颜真卿刚正不阿以及杨凝式放荡不羁之间的创作理念,这也就是宋代尚意书风有别于唐代书风的根本所在。此书作点画精妍秀润,线条圆劲优雅,尤其转折与挑钩之处,用笔凝重却又从容潇洒。字的造型取右高左低的欹侧之势,朴实无华而又流畅舒适,稳重之中寓姿态,显得绰然大度。在作者泉涌的文思以及深厚的书法功力支配下,饱浸感情的笔墨把人带进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境界。

 

黄庭坚的书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字形的结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他写出的横画倾斜不平,竖画虬曲不正,每个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应的歪斜之形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1欹与正

黄庭坚(宋)《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

释文:(水流无)限似侬愁。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作配合,一反前人横平竖直的平淡、呆板的结构,使他的字显得风神潇洒,瑰玮跌宕。《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第一、二、七、八行几乎每个字都是右肩上耸,与三、四、五、六行形成正交替的布局。整个书体用笔流畅,笔势破竹书,奔放雄健,挺劲瑰丽,随心流转,如龙蛇奔腾之势,充分发挥几十年所练功夫,无所拘束,一气呵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苏东坡很欣赏地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东坡续集》卷四《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米芾更是以侧取势。米法欹侧 颇协不堪位置之意(赵构《翰墨志》 。其率意洒脱、活泼迅畅的书风在欹侧之势中充分显露。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曰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1欹与正

米芾(宋)《伯充帖》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尝梦见者,惟米痴能会其趣耳。奇宕潇洒的意趣正得益于欹侧变化的结体。他的的《伯充帖》因是信札,写来十分随意,但扎实的功力使这件小札体现了用力迅疾、力沉奇倔、欹侧取势而无霸气,转折间多机巧锋芒,笔式放得开、收得佳,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今人毛泽东和林散之各自写出了草书的新面目,他们将欹和正的辩证法用运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1欹与正

毛泽东(当代) 《沁园春·.雪》

    释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该作艺术特点有四:一是结体由右上向左下倾斜,横画左低右高,撇画远送拉长,竖画反弓内收,结字欹斜而无倾覆感。二是字形大小曾差错落,布局呈乱石铺路态势,但每一行都保持在同一中轴线上,势入斜而反直。三是字体用行书或楷书写成,取行书的气势,字字独立,而又笔断意连,气势连贯。四是随着词意,纵逸放笔,气势奔放雄健,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1欹与正

林散之(当代)《多载绿竹亲君子》

释文:多载绿竹亲君子,每对垂杨忆故人。款识:己未春三月中旬,八十二叟林散耳。钤印:大年(朱文)、江上老人(白文)

与松、菊、梅一起被国人称为四君子,象征着中国文化精神尚崇正直与坚强人格的价值观。因其混身是骨,有节,成了刚正不阿的人格象征。昔我往兮,杨柳依依,杨柳缠绵悠长的枝条,与离人惜别思亲思乡的情绪,恰成同构,因此,也就成了烘托离情别意的最佳背景。林散之先生所书的多载绿竹亲君子,每对垂杨忆故人。从词格上说是对称、对仗的,从语义上看是前正後偏的偏正式结构,即上联亲君子是主义,下联忆故人是从义。故人惟其为君子,是以值得相忆,此联写出了林老高洁的人格追求和对君子之友的思念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幅对联创作於1979年春林老82岁时,这时的林散之草书已达到比肩古人,亦或过之(赵朴初语)的境界。对联中,十四字各如千年古松,奇崛多姿,似正似倚,若离若揖,然中有筋骨相承,浑然一体。因此观来如品陈年佳酿,历愈久而味愈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