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祥老师认为,本病发于面部,病位在肝,并与脾肾功能失调有关。肝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气郁日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肾藏精,属水,水亏则火旺,津血暗耗,不能濡润于颜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运,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从而发生黄褐斑。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来看,黄褐斑多见于女性,其一,因女性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极易情志失调,肝气郁滞;其二,女子以血为本,各种原因容易导致气血失和或冲任空虚,精血不足,精血不能上荣于面,以致本病,因此肝郁气滞,气血失和为其主要病机,并强调“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
遣方用药:
杨牧祥老师以疏肝理气、化瘀祛斑为主要治法。在疏肝解郁之剂中,加入养血活血化瘀之品。自拟“化斑汤”,方由柴胡10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熟地黄15克,赤芍10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升麻10克,白芷10克等药组成。其中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熟地黄、赤芍、川芎、当归活血祛瘀;升麻、白芷升阳达面,温通血脉,以助祛斑。全方共达疏肝理气、化瘀祛斑的功效。
临证时,根据证候不同随症加减。若血虚较甚,伴见面色淡白,唇甲无华,月经量少,色淡,甚至停经,酌加阿胶10克(烊化),制首乌15克;若血虚不能养心,心神不安,伴见心悸不安,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15克,茯神15克,夜交藤30克;若偏于肾阴虚,伴见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者,酌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若下焦虚寒,伴见腰膝无力,畏寒肢冷者,酌加桑寄生30克,杜仲15克,续断10克,怀牛膝15克;若肝郁较甚,伴见急躁易怒,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者,酌加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姜黄10克;若瘀血较甚,伴见痛经或经期延后,经血紫暗有块,舌有紫斑,脉弦涩,酌加丹参15克,益母草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若脾虚较甚,伴见腹胀,便溏,酌加炒白术15克,炒山药15克,茯苓15克;若肝郁化火,肝火上炎,伴见面红目赤,头目胀痛者,酌加栀子1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于文涛聂金涛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杨牧祥名中医工作室
内服外洗巧祛斑
很多女性朋友为面部色斑、黄褐斑、雀斑、各种斑点等肌肤问题所困扰。中医学认为,皮肤的好坏是身体内在环境的外部表现,问题出在内、而表达于外,必须要内外同时调理,才会让面部肤色红润、细腻、光滑。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内服外洗解决皮肤斑点问题的小方法。
白鲜皮10克、白蒺藜12克、当归12克、山楂15克,加水500毫升煎煮20分钟后,将药液倒出,再加水300毫升
继续煎煮15分钟,然后将药液倒出,和第一次倒出的药液混合后分早晚两次服。然后再向药渣中加入清水1000毫升,煎煮10分钟后将药液倒出。等此次所得的药液温度合适后,用其洗脸,每天一次。这样内服外洗,能够充分利用药力,为您尽快解决面部色斑的烦恼。如没有时间煎药,也可以用上述药物泡水,一部分饮用,一部分用来洗脸即可。
方中:白鲜皮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功效,自古就是治疗皮肤疾病的良药;白蒺藜有平肝潜阳、舒肝解郁、祛风止痒之效,凡长期压力大,心情不好,气机郁滞所致皮肤问题,常用此药;当归,人称“妇科之圣药”,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气血充足了,皮肤才能好;山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使皮肤保持弹性。这样四味药组合在一起,内调外养,能让您的肌肤白里透红,做个健康美人!
特别提示 怀孕期间的女性不宜使用此方。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
作者:天津 田栓磊(医学博士)
消除黄褐斑 中医有良方
中医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等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关,所以须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辨治。
1.从肝论治
患者面部淡黄色斑,伴有腹部肝区胀满,心情不畅。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和营。方选丹芩逍遥汤加减:丹参、黄芩、郁金、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各10克,甘草(炙)5克。
2.从虚论治
患者除面部色斑多年外,还伴有腰膝酸软等。治以养血补肝,滋水涵木。方选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菊花、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面部淡黄色斑,自汗,易疲劳,月经色淡不规则者,治以补益气血。方用归脾汤加味:人参、黄芪各15克,当归、白术、木香、甘草、茯神、酸枣仁、远志、大枣各10克,龙眼肉、生姜及甘草各5克。
3.从痰湿论治
患者面部淡黄色斑,伴女性白带量多。治以清化湿热。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白术、泽泻各10克,大枣、甘草各5克。面部色斑多年,伴有形体肥胖。治宜健脾益气,化湿泄浊。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各6克,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白术、山药15克。
4.养肝肾调冲任论治
如面色暗黄斑,经期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双乳胀满,月经不调,月经暗红有血块。治宜调和冲任,滋养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和四物汤加减:仙灵脾、仙茅、当归、白芍、山茱萸、山药、丹皮、白茯苓、白蒺藜各10克,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益母草各15克。
以上方药均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另外,中药按摩、熏蒸倒膜或石膏粉(或面膜粉)倒膜,也是治疗黄褐斑常用方法。中药敷脐常用血竭、田三七、乳香、没药、茜草根、杭白芍、川芎、香附、白芷、冰片、甘草组成。焙干研粉,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中,外层加油纸或塑料,纱布覆盖,胶布或绷带固定,每周换药1次。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潘祥龙(教授)
自拟方治黄褐斑
黄褐斑是色素代谢障碍性损坏性皮肤病,多对称分布在面颊两侧,呈浅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形状的色素沉着斑,有的形似蝴蝶,故称蝴蝶斑。中医学称其为面尘,黛黑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笔者自拟下方治疗该病取效良好。方药组成:当归、茯苓、栀子、白术、丹皮、益母草各12克,赤白芍、熟地、川芎各9克,浙贝母、葛根、白芷各15克。水煎服,日1剂。
情志抑郁,肝郁化火加生地、柴胡、香附、黄芩、栀子;脾虚湿盛加薏苡仁、泽泻、扁豆、白蔻仁;肾阴亏虚加山萸肉、知母、女贞子、旱莲草、黄精;瘀血内阻加桃仁、红花;大便秘结,饮食少进,加火麻仁、郁杏仁 、决明子、玄参。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吴沛田 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
滋肾活血消斑汤治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颊、额部、鼻和口唇周围,呈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状,青壮年女性多发。因其病治疗时疗程长,较难治愈,不易完全消退,且容易复发,属皮肤常见病及疑难病之一。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认识到,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多与肝肾功能失调,情志不遂,脉络空虚,阴阳失衡进而瘀阻,致气滞血瘀,精血不能上荣于面有关。其中以肾气不足,肝肾精血亏虚为其本,七情内伤,肝气怫郁为其标。且由于“久病成瘀”,无论肝肾亏虚、七情内伤、冲任失调等均可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不和,导致气滞血瘀,脉络瘀阻,面部肌肤失养,而发为黄褐斑。笔者自拟滋肾活血消斑汤,经多年临床运用,疗效满意。
组成和用法
熟地24克,山萸肉20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旱莲草15克,女贞子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鸡血藤15克,白芷10克,紫草15克。水煎服,日1剂。
方解
方中以熟地、山萸肉、山药、女贞子补益肝肾,滋养精血;丹皮、旱莲草、赤芍养血凉血;鸡血藤、当归、丹参补血活血;白芷、紫草祛风凉血消斑。诸药合用,共奏滋肾活血消斑之功。
加减
若患者肝气郁结,或忧思愤怒,精神负担重者,其脉多弦大,舌质暗,有瘀血斑点,胸胁胀痛加柴胡、香附、枳实、白芍;月经夹紫血块伴腹疼加川牛膝、桃仁;月经量少或过期不行,少腹胀痛者加制香附、红花。
若患者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或久嗜烟酒,寐少,以致心火炽盛,舌绛红无苔,脉多细数或滑数。加栀子、连翘、生地、玄参;心烦眩晕加珍珠母、生地;心烦梦多者加炒枣仁、柏子仁、首乌藤;月经不调加益母草。
肥胖妇女,恣食肥甘厚味,面部因湿盛气滞血瘀而生斑者,症见身困乏力,腰疼腿痛,白带量多,黄褐斑,伴胸闷气短,足胀肿不适,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多迟或细缓。去丹皮、旱莲草、女贞子,加党参、生黄芪、炒白术、炒苍术;白带多、面足浮肿加白果仁、萆薢;胸闷加全瓜蒌、薤白、姜半夏;斑久不消加白鲜皮、生苡仁。
肝肾精血亏虚者,主要症状为表情淡漠,颜面皱纹增多,皮肤失去弹性,色素沉着,特别是产后血亏,或更年期内分泌失调,会使黄褐斑日趋加重,多伴有脱发,白发,腰痛,舌质淡红,脉象细缓无力或沉迟。加何首乌、黄精、川续断、菟丝子、五味子、黄精;腰痛加枸杞子、胡桃肉;脱发、白发加黑芝麻、何首乌;产后血亏加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畏寒怕冷加肉桂、淫羊藿。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孔明云青海省平安县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