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京生|四时针刺与五输穴

 XIEXINI 2018-03-16


作者简介:赵京生,知名中医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摘要始载于《内经》的四时针刺方法对认识腧穴内容尤其五输穴有重要意义。此法原旨是四时刺处相异意在刺处深浅与四时二者之气相合经不同角度阐发气之深浅由层次部位为主转为腧穴为主渐变为五输穴选用原则。循此发掘方能获得对五输穴有关内容的正确理解。


四时针刺方法首见于《内经》产生于天人合一观念是因时制宜方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具体体现因而颇受重视论述较多。这种依年节律选穴针刺方法的意义实际上更多地体现于理论原则而非临床实用但其中涉及的选穴原则和类穴应用对认识腧穴作用具有价值虽然各篇所论不尽相同甚至有些混乱却是腧穴研究中不能绕过的。

1关于四时针刺

《内经》论四时针刺四季内容完整的即有八九篇之多参见表1),但以解释为主角度不同先后不一欲从中发掘前人有价值的认识须先梳理这些篇章内容的相互关系。

1.1
 《灵枢·寒热病》

诸篇之中,《灵枢·寒热病》有关内容的加工痕迹最少,尚无问答形式,尤其是数见“臂太阴”“臂阳明”之古经脉名称,如:

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太阴可汗出。


第一条原文在《灵枢·本输》中已改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

 

这些明显的早期文献特征,表明形成该篇的文献较早,篇中的四时针灸内容当更近原貌,在《内经》有关诸篇中应列于首位。其原文如下: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藏。

所选针刺之处,意在层次深浅以合于四时之气特性为准。其基本观念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故提出“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灵枢·四时气》)的要求。其内容按照文义分为前后两小部分:选穴原则和解释选穴。所谓“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前人的注解中以张介宾尚可取:“气口者,脉之大会,故治筋脉。经输连脏,故治骨髓。按此言经输者,总言经穴也”(《类经·针刺类十八》卷十九)[1]674。但张氏以“经输”为概指经脉之腧穴,欠妥。经输,指已经归类的腧穴,实际主要是五输穴(详见2.2)。“经输连脏”而对应深层之气,合于冬气伏藏(即《灵枢·终始》所说“冬气在筋骨”)。气口,并不专指手太阴经穴,乃泛指既是诊脉处也是施治处的脉动部位,这些部位多演变为腧穴。概之,春夏浅取而秋冬深取。对此,《灵枢·终始》虽有概括:“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但以分肉为深层对应秋,而筋和骨皆对应冬季,持论与上述有所差异。

1.2
 《灵枢·本输》

该篇为较早的解释性文字,原文如下: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

该篇是系统记述五输穴的最重要篇章,对四时针刺内容亦皆以五输穴加以发挥。其五输穴与四季的对应,以冬季为基准而安排。在文字上,对《灵枢·寒热病》分置前后两层的内容,部分地拼合,如:将“春取络脉,夏取分腠”与“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合为“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方法上,冬取五输穴之井、输,考虑的是井穴为气血由体内出体表之处,在五输穴中“气”源最深,如张介宾所说:“脉气由此而出,如井泉之发,其气正深也”(《类经·经络类十四》卷七)[1]247;输穴,在阴脉即五脏原穴。所以,井穴输穴都合于《灵枢·寒热病》“经输治骨髓五藏”之意。据此玩味“欲深而留之”,“欲深”表示取穴用意在深,具体方法为留针,对此,杨上善已有领悟(尽管以《素问·水热穴论》释之欠妥):“冬时足少阴气急紧,足太阳伏沉,故取诸井以下阴气,取荥以实阳气,皆深为之者也”(《太素·本输》卷十一)[2],而非如马莳所代表的理解:“冬则取此诸井诸输之分,但比他时所刺则深而留之”。秋取合穴,是按照四时与五输穴二者气之深浅特性而对应的,即合穴为气血由体表入体内之处,但后来转从合治内腑角度解释,渐失本义。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论,较为特殊,内容繁复,摘引如下: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岐伯曰:人有五藏,五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黄帝曰:愿闻五变。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是为五变……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黄帝曰:诸原安合以致六输?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在相关诸篇中,唯此篇注意到五输穴完整对应四时问题,解释了何以阳脉原穴未予涉及的原因;四时中加入长夏而成五时(同《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以应合五输穴之经穴的运用;将冬季置于季节首位,以便井荥输经合的依序排列。在季节因素上,又加入天干五行五音五脏诸多成分。这些都体现出,作者力图以周全地符合其时各种认识观念的方式,来机械安排医学知识,构建理论形式。以这种方法形成的理论,形式多属“完善”,却往往会背离原本认识,脱离实践基础。井荥输经合各穴对应一季,看似特性分明,合理有序,但已经不是原本提出四时选穴方法的认识与用意。更“妙”的是,以四时代指病位,四时选穴就转变为据不同病位选取五输穴,谓之“五变”(《太素》中称为“变输”)。但是在《难经》中,全从五行学说出发,五输穴与五时五脏的对应安排又有改变,井荥输经合依次对应春夏长夏秋冬(曰“经言”,似有所据),说见《难经·七十四难》:

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若不加辨析,仅依上述《内经》《难经》四时选穴的论说形式而径作五输穴主治(原则),岂不谬哉。

1.3
《灵枢·四时气》

四时针刺内容位于《灵枢·四时气》篇首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其全篇涉及《灵枢·本输》《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灵枢·九针十二原》等篇的有关内容其中的六腑病针刺治疗明显是对《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的解释和丰富该篇在论四时针刺后有针刺转筋内容而《灵枢·本输》也是这种情况。此外篇中除“孙络”之常见称谓外还有少见的“小络”之谓二者虽然都指所刺血络却是不同用字习惯表明来自不同文献。所以《灵枢·四时气》内容的来源较杂疑通篇都属解释性文字。

 

从文字、句式和内容看《灵枢·四时气》所论四时针刺与《灵枢·本输》很相像也部分地合于《灵枢·寒热病》应该是综合二者的解释。“取经输”由《灵枢·寒热病》中的冬季扩展至秋冬并已将对应秋季的气口作腧穴理解。“邪在府取之合”是对“秋取经腧”的解释表明作者既不知“秋取经腧”所指也不明“秋取诸合”的原意及至《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释作“味主秋秋刺合《素问·通评虚实论》曲解为“秋亟治六腑”或即其影响已是本义尽失。“经输”与“井荥”并列“经输”也已非《灵枢·寒热病》中的含义。井荥原本冬季取刺于腧穴即体现“深”之意至此已经被曲解为井荥深刺。原与春季对应的络脉在该篇作血脉这就难以认识“治皮肤”的原意而更易体会为放血《素问·诊要经终论》就是从这个角度解释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其中“秋刺皮肤”显然出于肺合皮毛的认识与论四时针刺的诸篇皆不合。“冬刺俞窍”与《灵枢·寒热病》“冬取经输”有关所指实同。而“散俞”“络俞”不过是相对“俞窍”的称谓。王冰注“散俞谓间穴义不甚明。《素问绍识》云“按散俞对本输而言譬若太阴肺经除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之外共为间散之穴谓之散俞……盖春气始生之际邪气入浅故其刺亦不欲深故刺间散之穴也[3]明确与五输穴区别。

《素问》中与《灵枢·寒热病》冬刺认识相关的还有《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主要原文为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

 

文中只论原理而不明确论及针刺这种冬季伏藏的认识至《素问·通评虚实论》演化为冬季治疗以药物为主而少用针刺的主张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而“经输”与季节的对应则由冬季《灵枢·寒热病》),演变为秋冬《灵枢·四时气》),直至夏季《素问·通评虚实论》

 

《素问·水热穴论》也是解释性篇章涉及《素问·骨空论》《灵枢·四时气》《灵枢·热病》等篇有关内容。所释四时针刺的文献与《灵枢·寒热病》同源并参考《灵枢·四时气》原文为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帝曰秋取经俞何也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帝曰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

“络脉”“分腠”等用语同《灵枢·寒热病》“盛经”“绝肤”同《灵枢·四时气》但却是转从脏腑、五行解释。此外文中的“巨阳”为只见于《素问》的古经脉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论四时针刺后提到三部九候脉法内容“故刺不知四时之经……必审九候……”这种脉法不仅只见于《素问》而且《素问·八正神明论》有“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的说法该篇还提及《针经》有不少解释今本《灵枢》《官能》《九针十二原》等篇及《素问》他篇的文字。因此总体上《素问》论四时刺法的内容晚于《灵枢》是对《灵枢》相关文献的解释在认识观念上存有派别之异。

2关于五输穴

2.1
主旨演变

《内经》论四时针刺观念是天人合一方法为因时制宜体现于选取的针刺之处不同。对针刺之处的选择决定于其层次深浅。《灵枢·寒热病》中的层次深浅实际包括部位与腧穴皮肤包括显现的络脉肌肉筋脉等组织部位的深浅与针刺深浅直观对应用之于春夏井荥等腧穴由其经脉与脏腑相联系而气属深层与针刺深浅为无形层次相合用之于秋冬。这是针刺深浅“各以时为齐”方法的原旨。有关的解释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灵枢·四时气》为代表春夏仍以部位对应秋冬则以部分五输穴对应一是《灵枢·本输》为代表以五输穴对应四时深浅皆以井荥输经合为主来体现。运用的理论虽然都是阴阳五行但有偏重。两者初起都以阴阳理论为主五行理论则是逐渐渗入。前者偏重从阴阳释深浅仅《素问·水热穴论》有五行成分而后者因突出以五输穴对应四时深浅数目与五行密切五行角度的解释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已很明显至《难经》则成为主导。

 

此后对四时刺法《针灸甲乙经》仅主要节选《灵枢·本输》《素问·诊要经终论》及《素问·水热穴论》归入“针灸禁忌”类《太素》则分置于腧穴、病证等类中二书均未专设类项。唐代《千金要方·针灸上》以五输穴为手足三阴三阳腧穴流注法其中将“春取荥夏取输季夏取经秋取合冬取井”作为“灸刺大法”见卷二十九[4]遵循的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下同样论及经络流注孔穴[5]60却是选择《难经》五时刺五输之说。总体上四时针刺提出之初的因时制宜主旨由于解释的角度不同深浅由层次为主转为腧穴五输穴为主渐变为五输穴的选用原则。

 

随着四时针刺法主旨的演变其内容的主观成分在增加实践经验含量在减少。因此记载相关论述的不同文献对今人认识刺法和腧穴的理论及指导实践的价值并不一样尚近四时针刺原义的较早文献是《灵枢·寒热病》次为《灵枢·本输》与《灵枢·四时气》而《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难经》等有关文献的论述已是扭曲形态。

2.2
腧穴所指

四时针刺法中最有价值的是有关腧穴部分以上分析提示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须从《灵枢·寒热病》入手。经考查在腧穴内容上《灵枢·官针》与《灵枢·寒热病》有密切关系。《灵枢·寒热病》中针刺深浅分“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藏”四层这种区分也见于刺法专篇《灵枢·官针》不过对应的不是四季而是针具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输……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以《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九针之序排列的员针之后应为针“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一句不当出现于此《太素·九针所主》卷二十二[5]351亦无此句疑属取自《灵枢·九针论》锋针的注文。而句末“取以四时”四字与上文不相贯属也应属注文但透露出此节内容与四时刺法存在关联。此外篇中九刺的部分内容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所云“大经”“络脉”“小络”“分肉之间”等也见于《灵枢》论四时针刺的《灵枢·本输》和《灵枢·四时气》篇。

 

值得注意的是《灵枢·官针》首节文字化裁于简帛医书《脉书》《脉法》论砭石刺法。如前所述《灵枢·寒热病》也有简帛医书中的古经脉名“臂太阴”“臂阳明”其中“臂阳明”称谓只见于该篇。提示《灵枢·官针》是从刺法、针具的角度对有关文字内容的再整理与利用针刺深浅的划分及其与四时对应方法的形成可能较早。

 

以上种种联系为研究四时刺法中的腧穴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灵枢·官针》诸刺法中唯独对病在脉、病在五脏者刺腧穴且明确限于五输穴或为井荥或为荥输“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这与《灵枢·寒热病》“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藏”是一致的而《灵枢·本输》“冬取诸井诸腧之分”、《灵枢·四时气》“秋取经腧……冬取井荥”等普遍反映了这种秋冬取腧穴的认识及应用。

 

为什么对“经输”以五输穴解释且多为其中的井、荥、输《内经》有关记载表明这不是一种解释角度的主观选择而是其时腧穴运用的客观反映。如《灵枢·五乱》论针刺治疗气乱于心、肺、肠胃、头、臂足之五乱所取腧穴几乎都是荥输。原文如下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

由于治病取荥穴输穴是当时普遍方法因此被归纳上升为用穴的原则、规律以下论述所体现和强调的正是这种情况

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灵枢·禁服》。按“荥”原作“营”据《甲乙》《太素》改

审其所在寒热淋露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灵枢·官能》。按“荥”原作“以”据《太素》改))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灵枢·海论》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素问·离合真邪论》

这些荥输称谓本是实指荥穴输穴因为是最为常用的五输穴所以也就起着五输穴代称的作用甚至《内经》用以指称经脉之腧穴的概念术语实际也多是五输穴或即是荥输及井。如《素问·缪刺论》所称“经俞”篇中说外邪侵犯人体的一般路径与层次是由皮毛而孙脉、络脉而经脉、五脏“如此则治其经焉”若外邪“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经俞”谓四肢类穴即五输穴其中使用最为悠久的主要是井、荥、输。

3结语


四时针刺的取刺之处经历了由部位加腧穴包括一般腧穴和类穴向腧穴五输穴的转变。转变的原因复杂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反映原本的腧穴运用而是某种理论观念的发挥甚或是曲解。对这些不同文献的价值不加区分疏于系统考查分析致解释的歧义迭出给本已不易的理解更增难度造成混乱在所难免。

 

四时针刺方法产生较早相应四肢类穴认识的形成也是较早的。认识过程的踪迹隐现于多样的记载、表述形式之中。“经俞输、腧”是四肢类穴实指五输穴而非泛指经脉之腧穴。五输穴主要用于深层病位之内脏病症除输穴外井、荥等穴也用于脏病。在原则性论述中“荥输”指代五输穴。形成这些概念的共同基础是四肢肘膝以下为针灸疗法的主要施术部位由此发现和总结的治疗规律构成《内经》中经脉和腧穴理论的基本内涵。发掘五输穴内容是针灸基本理论的本源追溯与内涵认识所必须。

参考文献

[1]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隋·杨上善.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75.

[3]丹波元简.聿修堂医书选·素问绍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28.

[4]唐·孙思邈.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2.

[5]宋·王惟一.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本文原载于《中国针灸》2009 年10 月第 29 卷第 10 期,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