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的作用。临床上用于中焦气化无力,升清降浊失权,脾胃运化障碍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证。 1眩晕 王某,女,58岁。2004年5月10日初诊。素有气管炎病史,近日来突感头昏眼花,视物旋转,见房屋有倾倒感,经外院诊断为“ 耳源性眩晕” ,服西药效欠佳,转中医治疗。查:患者形体肥胖,头重如裹,呕吐不止,舌苔白而滑腻,脉弦。此属中焦气化失常,脾胃失健,痰浊内遏,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治宜降逆化痰,健脾和胃,方用旋覆代赭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旋覆花( 包煎) 20g,代赭石、珍珠母各15g,党参12g,半夏、云苓、白术、天麻各10g,甘草3g,大枣5枚,水煎服5剂。上方服完后,眩晕大减,视物已不旋转,唯睡眠欠佳,于上方加炒酸枣仁15g,嘱服3剂而告愈。 按:脾胃益虚,精微不得运化,反聚湿成痰,痰浊上扰,眩晕乃作,是谓“ 无痰不作眩矣” 。旋覆代赭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益胃,燥湿祛痰,眩晕自除。 2呕吐 杜某,男,60岁。2004年12月5日初诊。食后胃脘痞满,恶心呕吐1年,经胃镜、钡餐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曾服维生素B6、胃复安、肌注非那根、爱茂尔等药物,虽能获效一时,但服药后口干,嗜睡,且易复发。后转中医治疗,诊见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证属中焦虚弱,痰浊中阻,治宜益气温中,降逆化痰,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包煎)、代赭石、茯苓各15g,党参12g,半夏、藿香各10g,炙甘草5g,大枣5枚,生姜30g。服药3剂后呕吐止,但食纳仍差,此乃久吐伤胃、中阳大虚之故,宗旋覆代赭汤加重党参:党参30g,茯苓12g,白术、旋覆花( 包煎) 、半夏各10g,代赭石15g,大枣5枚,甘草3g,生姜3片,服药5剂痊愈,未再复发。 按: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虚弱,精微来源不足,水湿聚而成痰,痞阻中焦,升降失司,呕吐乃作,用旋覆代赭汤加减,和胃化痰,降逆止呕,润通燥结,使下焦通,中焦开、胃气降、呕吐止。 3头痛 李某,女,35岁。2004年8月4日初诊。两个月前突感胃脘痞闷,继而恶心呕吐,初为胃内容物,后吐痰涎,转则头痛头晕,以左侧为甚,痛及前后头部,时作时休,纳呆肢懒。曾做脑电图、眼底检查和颈椎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麦角胺、咖啡因等药,疗效甚微,转中医治疗。舌质淡红、苔自腻,脉弦滑。证属痰浊上蒙清窍,经络阻塞,清阳不升故头痛乃作。治宜健脾燥湿,化痰降浊,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 包煎) 、代赭石、党参各15g,白芍20g,柴胡、川芎、半夏、白芥子、炙甘草各10g,细辛5g,水煎服,服5剂后头痛减,呕吐止,食欲增。效不更方,继服5剂而告愈。 按:脾胃虚弱,痰浊内生,痰阻清窍,清阳不升,头痛乃作,用旋覆代赭汤加减,化痰降逆,健脾燥湿,邪祛正安,头痛自除。体会旋覆代赭汤为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常用方剂,方用旋覆花下气消痰,软坚降逆除痞;代赭石质重镇逆,开胸坠痰,故二者为主药,并以方名。辅以人参益气补中,半夏、生姜祛痰降逆、化饮和胃与旋覆花、代赭石合用,则除痰降逆之力更甚,大枣、炙甘草补中调和诸药。依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凡因脾胃虚弱,痰湿内生,痰阻气逆,升降失常所致之病症均可随证加减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