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理学丨抗心力衰竭药

 了无一客 2018-03-22


  心力衰竭亦称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心肌收缩无力导致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需要的一种病理综合征。


第一节 强心苷类药物


  地高辛
  【药动学特点】
口服吸收率约75%,血浆蛋白结合率25%,肝肠循环率7%。血浆半衰期33~36小时,主要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强心、减慢心率、抑制房室传导(一正两负)。
1.加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
  (1)正常心脏:只增加收缩力,不增加心排出量。原因——加强收缩力的同时,使外周小A收缩,心脏后负荷加大。
  (2)衰竭心脏:显著增加排出量,原因——加强收缩力,心排出量增加,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外周小A扩张,其后负荷降低。
  (3)降低衰竭心脏耗氧量——奠定其治疗心衰的基础!

2.减慢心率(负性频率作用)。机制:增强迷走神经活性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的作用。
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难点!
关键:地高辛的作用机制

  (1)传导性:
●小剂量时,由于增强迷走神经的作用,使Ca2+内流减少,房室结----慢反应细胞----除极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较大剂量时,由于抑制Na+K+-ATP酶,使心肌细胞内失K+,最大舒张电位减小,而减慢房室传导。

——治疗房颤房扑的基础。也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副反应。

  (2)自律性:
●治疗量:对窦房结及心房传导组织的自律性几无直接作用,而间接地通过加强迷走神经活性,使自律性降低;
中毒量:抑制浦肯野纤维细胞膜Na+K+-ATP酶,使细胞内低K+,自律性增高,易致室性早搏。
  (3)有效不应期:
  强心苷由于加速K+外流,使心房肌复极化加速,因而有效不应期缩短;对心室肌及浦肯野纤维,由于抑制Na+K+-ATP酶,使最大舒张电位减小,有效不应期缩短;房室结主要受迷走神经兴奋的影响,有效不应期延长。

  简单记忆一句话:对慢反应细胞都是抑制;对快反应细胞都是促进!
  【作用机制】
  地高辛能与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结合,抑制Na+K+-ATP酶的活性,使Na+、K+转运受到抑制。结果细胞内Na+逐渐增加,K+逐渐减少。细胞膜上Na+-Ca+交换系统将Na+Ca2+进行交换,使Na+外流增加,而Ca2+的内流增加,因而使细胞内Ca2+增多,Ca2+作用于心肌收缩蛋白,收缩力增加。

  【临床应用】
1.慢性心功能不全
  (1)疗效最好:伴有心房扑动、颤动的心功能不全。
  (2)疗效很差或无效:缩窄性心包炎、重度二尖瓣狭窄等引起的心衰。
  (3)(略)对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负担过重(如高血压)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疗效良好。对甲亢、严重贫血及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心衰疗效较差,主要由于心肌收缩所需能量的产生或贮存发生障碍。对肺心病、活动性心肌炎以及严重心肌损害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疗效也较差。
2.某些心律失常
1)心房纤颤:——不是纠正房颤,而是阻止房颤向心室传导!
  地高辛减慢房室传导,阻止过多的冲动由心房传到心室;使心室频率减慢,改善心室泵血功能,但对多数病人并不能消除房颤,其用药目的是地高辛可减慢房室传导,阻止过多的冲动由心房传到心室;使心室频率减慢
2)心房扑动:——先转成房颤,然后就好办了!
  地高辛能使扑动转变为颤动,而颤动时的兴奋冲动较扑动为弱,易被地高辛抑制房室传导作用阻滞,故可使心室频率减慢。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因地高辛能抑制房室传导
  注意!室性心动过速禁用——为什么?因为地高辛会导致室早。
  【不良反应及防治】
地高辛等强心苷类的安全范围小,一般治疗剂量接近中毒剂量的60%,且病人个体差异大,毒性反应与心衰原有症状又不易区别,因此应用不当,易出现中毒反应。为保证用药安全,应监测血药浓度,做到剂量个体化。地高辛血浓度超过3ng/ml,洋地黄毒苷超过45ng/ml,可确认为中毒。
  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三方面的毒性,其中心脏毒性是最严重的反应
1.毒性反应
1)胃肠道反应:是中毒的早期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有头痛、眩晕、乏力、视觉模糊、神经痛、谵妄等症状。色视(黄视和绿视)为严重中毒的信号。
3)心脏毒性:是最危险的毒性反应,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二联律、三联律,严重时可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
2.中毒的防治
  用药过程中密切注意病人的反应,一旦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停药。
  (1)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阿托品治疗(能不能用异丙肾?)
  (2)快速型心律失常:苯妥英钠和利多卡因非常有效。用氯化钾治疗常有效。
  (3)中毒解救
考来烯胺:能与地高辛结合,阻断肝肠循环,减轻中毒。
地高辛抗体Fab片段:静脉注射,可迅速与地高辛结合,解除地高辛对Na+K+ -ATP酶的抑制。
  【用法】
1.每日维持量疗法 每日0.25mg,6~7日达到稳定血浓度
2.传统给药法:先给全效量达到疗效后,再给维持量法。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及AT受体阻断药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本类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及福辛普利等。

1.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
① 主要阻止血液循环及局部组织(心脏、血管等)中Ang Ⅰ(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Ang Ⅱ(血管紧张素Ⅱ),因而对抗Ang Ⅱ收缩血管、醛固酮分泌增加等的不良作用。
抑制缓激肽降解,提高其血浓度。缓激肽具有扩血管、降低心脏负荷作用。
2.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Ang Ⅱ是促进心肌细胞增生的主要因素,ACEI减少Ang Ⅱ的形成,能有效地防止和逆转心肌重构。
3.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明显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还能降低左室充盈压、左室舒张末压及容积,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
4.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作用。
  【临床应用】
  常与利尿药、地高辛合用,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

二、AT1受体阻断药——氯沙坦
直接阻断Ang Ⅱ与AT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结合,对抗Ang Ⅱ缩血管及促生长作用,能预防及逆转心血管的重构。
  抗心力衰竭作用与ACEI相似,但不增加缓激肽水平,显著减轻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副作用,病人耐受良好。


第三节 其他类药物


1.卡维地洛
  【药理作用】
α、β受体阻断药。已被推荐为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常规用药
  (1)阻断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及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从而保护心肌;
  (2)减慢心率,延长左心室充盈时间,增加心肌血流灌注,降低心肌的耗氧量;
  (3)抗心律失常作用可减少心力衰竭时心律失常的发生;
  (4)逆转和减慢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肥厚、心肌重构及心脏纤维化。
  【临床应用】
可用于心功能比较稳定的Ⅱ~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基础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者尤为适宜。常规治疗心力衰竭方法无效时亦可试用。
2.噻嗪类利尿药
  【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噻嗪类利尿药促进Na+、水的排泄,减少血管壁细胞内Ca2+的含量,使血管壁的张力下降,外周阻力降低;利尿药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消除或缓解静脉淤血及其所引发的肺水肿和外周水肿。
  【临床应用】
  对轻度心力衰竭,单独应用噻嗪类利尿药效果良好;对中度心力衰竭,可口服袢利尿药或与噻嗪类和留钾利尿药合用。
3.多巴酚丁胺——短期改善症状,不宜常规治疗。
  激动心脏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心、肾功能,短期内应用可改善症状
  但不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并且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诱发心律失常,不宜用作常规治疗
4.米力农
  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PDE-Ⅲ)的活性,升高细胞内cAMP(环磷酸腺苷)水平,从而产生心收缩力加强和扩张血管作用。治疗急性心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