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

 方远图书馆 2018-03-24

      选自子衍师父的《论语学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师:先介绍一下有子这个人。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比孔子小33岁,长相有点像孔子,孔子死后他曾经从事孔门弟子的教学工作。《论语》里面称呼“子”是尊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师者,一种是官员。有子从事教育,是师者,所以称“子”。在《论语》里有四人是师者称子。分别是孔子、有子、曾子、闵子。颜回、孔鲤境界虽高,是君子,但没有从事教育,所以不称“子”。子夏和子张两位都从事教学,但是两人之中只有一人符合师者的条件,文中不称子是因为在第十九章两人要进行对比,这是一个考题,如果对其中某一个人称子等于公布答案了。所以等讲到的时候再揭秘子夏和子张两人究竟谁是“子”。

      有子说修行从哪里下手?孝。“其为人也孝悌”,《弟子规》就是根据《论语》编的,“首孝悌”。先从孝悌开始,从身边的人做起,我们最早接触的人是谁?父母、兄弟、姐妹。孝是对父母,悌是对兄弟姐妹。所以从你身边的亲人做起是修行的开始。包括佛家也这样讲,佛家的净业三福,第一福第一步就是孝养父母,第二步奉事师长,第三步慈心不杀,第四步修十善业。这里主要讲了第一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无余:这里的本是根本的意思吗?

      师:不是根本,是起步。从这里起步,是为人的基础。这里的“仁”我们暂时先不解读,关于“仁”,后篇有专文论述,暂时先放到这里。

     不带:本含有根本的意思呀!

     师:“根本”这个词有核心的意思,这里不是核心。万丈高楼平地起,比如盖楼,是不是先盖第一层,这就是起步。我之所以说起步,就是怕你们把基础当成根本。就是修行从孝悌起步。

     无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起步开始了,道才慢慢地产生。

     师:这是你修行的开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假如这个道是去长城,你现在开始迈腿了,“本立而道生”,就是你通往长城之路开始了。

     出尘:“不好犯上”的“上”是不是代表长辈?

     师:不是,因为孝悌本来就包含有长辈,如果译为长辈就重复了,所以这里的“上”不是父母长辈。那是什么?

     无余:规则礼法?

     师:“上”可以翻译成道德,因为做人德为上。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姐妹的人会不会违反道德?不会!

     无余:这等于说有孝悌了才有可能产生信仰。

     师:你有孝悌了,你才知道有“上”了,因为父母是不是我们第一位老师?你有了第一位老师是不是才知道还有下一位老师,心中没有第一位老师怎么会有第二位老师?“上”指的是形而上的,道德就是形而上的。如果这个人很孝顺会不会违反道德?他不会。“鲜矣”,很少见。但是一个人如果不孝悌的话会不会?那肯定会。因为他无所顾忌。人要遵守的比如规则,规则是不是在人之上?道德是不是在人之上?所有的你要遵守的统称为“上”。明白孝悌了,就知道了长幼有序,懂得了长幼有序知道了规则,你会不会乱闯红灯了?真正明白了规则,长幼有序,在红灯的时候要让绿灯那一侧的先过呀。明白吧?如果你脑子里没有规则,会不会乱闯?一定会。所以这个“上”也可以指规则。指的是人要遵守的道德礼法,翻译为规则、法则、法律都行。法律是不是在人之上?人要不要守法?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想到孝顺父母,会不会轻易犯法?他犯法了还能孝顺父母吗?他进监狱了还怎么尽孝呢?知道了吧?

     无余:父母肯定也会经常教育他“别犯法啊别犯法”。

     师:如果脑子里面还有父母,还有长幼概念的话,就不会轻易的以身试法,就不会轻易干那些坏的事情。

    依正:老师,我问个问题,据《史记》记载,有子小孔子43岁,而您刚才介绍有子年龄的时候说小孔子33岁。

     师:《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纪传体通史,取材广泛,记事翔实,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司马迁因一句:“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名言,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效仿。但是,由于历史、人为、政治等多方因素,《史记》难免有残缺和疏漏之处,所以,虽然《史记》是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料,并不是完全正确。

     比如《孔子家语》记载有子小孔子33岁。有意思的是,《家语》在汉代一度失传,虽然由三国时期的经学大师王肃从孔子后人孔猛那里找回,可是也被很多人质疑是王肃伪作。

     我们来看《礼记·檀弓上》的一段记载: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制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为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从这段史料可知,有子在孔子为鲁司寇之前就从学于孔子了,而孔子为司寇时约53岁,如果有子少孔子43岁,则发生这段对话时有子只有10岁,显然不可能。所以,有子少孔子33岁比较合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