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火证论(一)

 AB向往神鹰 2018-03-27

一、火证概述 

“人体五行各一,惟火有二:君火属于心脏,相火寄于肝肾。潜藏则温养百骸,固人寿命,发动则煎熬阴液,伤伐元气。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歧伯举《内经·病机十九条》而属火者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火之动也;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火之胜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之用也。又凡动皆属火,气郁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脾;思虑则火起于心;房劳则火起于肾,此五脏所动之火也”。以上古人论五脏之火的病因及其证候,言简而赅,其义无穷。

又曰:“牙痛龈宣,腮颊颐肿,为胃火动;目黄口苦,坐卧不宁,为胆火动;舌苔喉痛,便秘不通,为大肠火动;癃闭淋沥,赤目浊带,为小肠火动;小腹作痛,小便不利,为膀胱火动;头眩体倦,手足心热,为三焦火动。”以上论六腑之火及其证候而与五脏之火上下反映、浑成一体。本文祖述《内经》之旨,结合临证实践,意义为深。

至于治火之法:古人认为实火可泻之,虚火可补之,郁火可发之,阳火宜直折,阴火宜温导,各宜随证施治。

火证脉象举要而言,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洪数见寸脉为心火;见右寸为肺火;见左关为肝火;见右关为脾火;见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必遗精,阴火盛也;脉弦细而数,按之益坚者,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水旺则其脉自平。惟虚劳见此,为冰雪阴凌之象,最为剧候,或反虚大数疾者,此食气之火,耗真阴,为虚阳飞越之兆,久病得此,百无一生。惟暴无气者,犹可峻补以敛固之,大抵火证之脉,但有虚火,按之必空,断无实大之理。然火郁中焦,恶寒战栗,亦有六脉匿小者,此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光舒焰,反见寒胜之化矣。热结胃口,咳吐结痰,亦有寸口滑实者。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多有尺内洪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与火无预。火盛之脉,静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寻之脉见指旁,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方是无形之火象。若中宫有物阻碍,则关上屈曲而出。膈上有痰凝滞,则寸口屈曲而上,总谓之钩,如无阻碍,则无屈曲之象矣。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实,指下累累如寻贯珠薏苡子状者,皆有形之湿热,蕴积于经脉之中,非火证也。

 以上根据历代名家论火脉之形态,指法之考究,虚实火湿之反映。熟读深思,结合于临床,久而久之,自然心领神会一隅三反,则岂止火脉之一途也。


二、火病脉证治

 (火郁

《伤寒论》认为太阳是三阳,阳明是二阳,少阳是一阳。“两阳合明,名曰阳明”。所以阳明病的阳热充斥内外为主体。阳明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如果阳热之邪伤津燥液,而与糟粕相结的,则构成了阳明病的承气汤证;若阳明之热而与水结的,则构成了“热与水结”的猪苓汤证;如果阳明之热邪而与胸脘之气相蕴结的,则构成了心中懊憹,气窒胸塞,或者心中结痛的栀子豉汤等证。心中懊憹,指其人烦郁特甚,坐卧不宁而无可奈何之状。

栀子豉汤:栀子十四个,劈,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升,得吐者止后服。

使用本方,应先煎栀子后内豆豉,先煎栀子取味苦而先清上,后内豆豉取其气轻而扬,以载栀子于上,以尽轻灵透剔,解郁开结的作用。方后注:“得吐者止后服”,是服药后火郁得宣,正气拒邪外出的反映。

加减法:此证兼见“少气”,为火邪伤气,不能用参芪,免助火郁,可加炙甘草缓之;兼见呕吐的,为火邪动饮犯胃,则加生姜散之;如果兼见腹中胀满,反映了火邪入胃,火郁气结之证,治用栀子以清阳明之郁热而除其烦,另加姜炙厚朴、枳实利气以消其满。栀子厚朴汤具有小承气汤规模,乃小承气汤三味药中,减去大黄,加入栀子成方。

两方对比,小承气汤治阳明病,大便成硬,烦躁,谵语;栀子厚朴汤则治发热心烦、懊憹、饮食不佳,而大便不秘。小承气汤服后则使大便泻,栀子厚朴汤(用清浆水煎药)服后则温复取汗。

医案:黄某,女,37岁。症状:心中懊憹不能自控,昼轻夜重,从家奔出野外空旷之处,心烦稍安,兼见胃脘与腹胀满阻塞等证,问其小便色黄,但大便不秘,舌尖红绛,舌根有腻苔,脉来弦数。辨证:阳明火气初蕴,有下移动乱胃气之势。方用:生山栀9g,厚朴9g,枳实9克。服一剂而愈。

如果挟有食滞而腹满胀痛,脉滑而苔黄的,于栀子厚朴汤中可加大黄导滞下积;如果胃热脾寒,出现发热,心烦,大便下利,可用栀子、干姜两药清胃温脾,并行不悖。

总之,栀子豉汤类,为治太阳之里,阳明之表,邪热蕴郁,发生心烦、懊憹,以及腹满胃气不和等证。这个方子不但善治心中烦懊,而且也能治疗许多种的胃病,疗效神奇,实不可轻视。余在临床用古今接轨之法,治儿科感冒发热、烦啼、咳嗽不止、舌红、脉数,用桑菊饮加生山栀3g,淡豆豉3克;湿温病周身疼痛,晡热胸满,不欲饮食,心烦少寐,治用三仁汤另加山栀6g,淡豆豉6克;治少阳痰热证,口苦、心烦、呕恶、惊悸不寐,用温胆汤另加栀子、豆豉以解郁除烦,清热化痰非常有效。


(二)燎面 (附痤疮)

“燎面”又称“面热”。《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张氏医通》:“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火上行,而独燎其面。”

根据临床观察,“燎面”证而见大便秘结,心烦,苔黄,面热如火烤者,脉数大有力,皆因胃火独盛上蒸于面。有的病人满面灼热如同火烤,面色缘缘正赤,面部既热且痒,每以午后、饭后、劳后发作为明显。有的青年男女兼生痤疮,多生于额、颊之间,此起彼伏、阵发性发作,而难于治愈。此证与饮食关系为大,凡经常食肉,非肉不饱,嗜食辛辣,巧克力糖不离口者,则“燎面与痤疮不可免也。”

余制一方,名为承气解毒汤,用之颇效。药物组成:大黄5g,黄芩10g,栀子10g,枇杷叶16g,连翘10g,水牛角20g,黄连10g,玄参10g。如果服药见效缓慢,可配服普济消毒饮加大黄、芒硝。忌口:高脂肪食品、肉类,与糖酒等食物。


 (三)脱发

发为血之余,而主于心。心主血脉,血润则发荣,血虚则发焦,焦则脱落。火邪脱发,头皮苦痒,渗出脂溢。晨起则落发成绺,日久可致斑秃。此证脉数,舌红,心烦,尿黄,便秘,头目眩晕不清。

治法:宜清不宜补,泻心凉血实为上策。可用三黄泻心汤:大黄4g,黄芩4g,黄连4g。

本方用苦药泻火下降,则心之阴血得宁。血能滋毛发,其人则头皮不痒,脂液不渗,而亦不脱。如果头皮肿痛,用三黄泻心汤加地丁、公英;面热如火烤,加玄参、水牛角。

医案:某饭店余某,男,42岁。患脂液性脱发,每晨起枕席落发颇多,头顶光秃,显得人老面衰。经人介绍前来诊治。余问曰:“头皮痒否?曰:甚痒。问:“脂液味否?”曰:指揩似有臭味。”切其脉数,视其舌绛,乃书三黄泻心汤。 

学生迟疑,不解所致,三黄泻心汤能治脱发耶?余晓之曰:发名“血余”而主乎心?其人头皮甚痒,是为心火上炎,脂液味秽,乃火之味矣。况脉数、舌绛,非心火独旺而何?心火伤血,血燥则不能荣发,反成焦灼之害矣。余用三黄泻心汤,大能清心凉血,而使心血上荣于发,则发得血荣,必不脱落。

患者服药三剂,大便作泻,小便黄赤而灼,然头皮之痒立止,发从此不脱。

   

(四)吐衄

火证吐衄,多为阳盛生火,火迫血阴而不藏于脉之变。《金匮》所谓“心气不足”,指心之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血为热迫妄行而作吐衄。

临床症状:吐血,衄血,面赤,心烦,口渴尿黄,便秘,舌红,脉数,或见洪大。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坚阴。

    方药: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方义:芩、连清热降火,泻心肺之热;大黄苦泻,荡涤胃肠三焦之火,可使血液下行而不上溢。

案一:孙某,男62岁。经常性发生鼻衄,已六年未愈。近日鼻衄又发,出血较多,兼见心烦不眠,心下痞满,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舌色发紫,舌尖红赤,脉来弦数。余辨为心胃火盛,上犯阳络之证。药用:大黄6g,黄连6g,黄芩6克。用滚开沸水将药浸渍,代茶饮服,一剂而愈。

案二:刘某,女,30岁。患齿衄十余日不止,心烦,夜寐多梦,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来滑疾。药用:大黄6g,黄连6g,黄芩6克。此方连服两剂,小便黄赤灼热,此火热之邪从火府而去之象,随之衄血而愈。

案三:某医院医师候某,突患鼻衄,势极凶猛,自用油纱条封堵,反从口腔流血。脉来数大,舌苔薄黄。治用三黄泻心汤,服两剂衄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