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磷酰胺是主要作用于S期的细胞周期特异性烷化剂,通过影响DNA合成发挥细胞毒作用。其对体液免疫的抑制作用较强,能抑制B细胞增殖和抗体生成,且抑制作用较持久,是治疗重症SLE的有效的药物之一,尤其是在狼疮性肾炎和血管炎的患者中,环磷酰胺与激素联合治疗能有效地诱导疾病缓解,阻止和逆转病变的发展,改善远期预后。目前普遍采用的标准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是:0.75~1.0g/m2体表面积,加入生理盐水200ml中静脉滴注,每3~4周1次。多数患者6~12个月可以缓解病情而进入巩固治疗阶段,还常需要继续环磷酰胺冲击治疗,逐渐延长用药间歇期,至约三个月一次维持数年。过去认为环磷酰胺累积剂量不应超过9~12g以上,新近的研究提示,环磷酰胺累积剂量可以至30g,可以使LN的远期疗效更为巩固,且安全性并未由此降低。但是,由于各人对环磷酰胺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年龄、病情、病程和体质使其对药物的耐受性有所区别,所以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掌握好剂量、冲击间隔期和疗程,既要达到疗效,又要避免不良反应。白细胞计数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治疗中应注意避免导致白细胞过低,一般要求白细胞低谷不小于3.0×109 /L。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对白细胞影响有一定规律,一次大剂量环磷酰胺进入体内,第3天左右白细胞开始下降,7~14天至低谷,之后白细胞逐渐上升,至21天左右恢复正常。对于间隔期少于3周者,更应密切注意监测血象。大剂量冲击前必须先查血常规。 除白细胞减少和诱发感染外,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副作用主要包括:性腺抑制(尤其是女性的卵巢功能衰竭)、胃肠道反应、脱发、肝功能损害,少见远期致癌作用(主要是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出血性膀胱炎、膀胱纤维化和膀胱癌在长期口服环磷酰胺治疗者常见,而间歇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罕见。 氯喹/羟基氯喹氯喹/羟基氯喹。此类药物原本是用来治疗疟疾的,后来发现它具有稳定细胞的作用,能降低自身抗体对人细胞的破坏,因此被用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或对该药物过敏,每一个SLE患者都可以应用氯喹/羟基氯喹。对SLE活动的患者,如果以皮疹,光敏感,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应用抗疟药的效果更明显。对长期稳定的SLE患者,既能有效控制疾病,又能减少激素用量,甚至可停用激素,单用抗疟药维持。服用剂量为:氯喹(250mg/片)一天一片,一周服5-7天;羟基氯喹(100mg/片)一天二至四片,一周服7天。前者价廉(目前市场已无此药供应),易引起恶心、呕吐;后者价稍高,不良反应较少。过去抗疟药应用的剂量较现在用来治疗狼疮的剂量为大,因此对视网膜有一定毒性,而现在临床上几乎看不到这种情况。尽管如此,仍应定期检查眼底和视网膜情况,服药期间病人如出现视觉异常应请眼科医生会诊,以明确是否与服药有关。 甲氨喋呤(MTX)MTX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药物,近年来也被用于治疗SLE。它的作用主要是治疗SLE的皮疹、关节炎、胸膜炎等,并具有降低自身抗体滴度的作用。与氯喹、激素联合用药能很好地控制SLE患者的活动度而不增加激素的剂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轻、中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案。服用剂量为MTX(2.5mg/片)一次三至六片,一周一次服用。本药价廉,较少产生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口腔溃疡、肝功能损害、白细胞下降、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 硫唑嘌呤硫唑嘌呤商品名为依木兰(Imuran)。该药是治疗SLE的重要的免疫抑制剂之一。总的来说,硫唑嘌呤的免疫抑制作用要强于上述两个药物,过去曾被用来作为器官移植后抗排异的药物,因此对SLE活动度的控制更有效。对系统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各项表现如关节炎、胸膜炎、血管炎、间质性肺炎等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尤其是对狼疮性肾炎的患者,在临床达到缓解,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时应用效果最显著。对不适于应用大剂量激素、环磷酰胺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也可将硫唑嘌呤作为首选的药物。由于该药作用强,副作用也较明显。一部分患者(1-3%左右)对该药过敏,服用后短期内出现骨髓抑制的症状,表现为白细胞和/或血小板下降,应立即停药;绝大多数的患者对该药无明显副作用,长期应用还是比较安全的。服用剂量为:50mg/片,一天1到2片,对副作用监测的方法是在初次服药后的每隔1-2周复查外周血细胞计数,如果患者不适于应用该药,出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下降,在此时间内即可表现出来,及早检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停药,避免副作用进一步加重。随着服药时间延长此后再发生骨髓抑制副作用的可能性就较小。因此以后定期一至三月复查一次外周血象就可以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