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吴·知味丨人间四月艾草青,与早春味道不期而遇。

 cmj909 2018-03-30



春天是什么颜色

——绿色

春天是什么味道

——麻糍的味道

 

🌿


春分后十五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南方的春天很短,一如麻糍,过了清明便难寻踪迹。所以,吃一口麻糍,倒成了这春天里最重要的事了。

 

▲ 春·勤勇南村


冬做年糕春做麻糍,再有一周,又是一年清明,东吴小镇中,巧妇早已备好了原料,开始着手制作麻糍。对她们来说,做麻糍根本不用去学,从小看着自己的妈妈外婆制作,自然耳濡目染也就会了。做好的麻糍,只留一小部分自家食用,其余的皆赠予亲朋好友,共同分享这一口春的滋味。


▲ 南村·做麻糍


阳光灿烂的一个春日午后,漫步在勤勇村中的石板小路,村子里静悄悄的,两旁是落英缤纷,空气里除了踩在石板上啪嗒啪嗒的脚步声,唯独剩下那一缕缕清新的艾草香气。于是一路巡香而去,果不其然,村中正在做麻糍。


 春·勤勇


 

麻糍,谐音“呒事”,寓意平安无事。制作麻糍的原材料也很简单,糯米、艾青、松花粉,就可以做出属于春天的味道。

 

▲ 艾青


艾青的青,来自于几场春雨过后蓬勃萌芽的嫩叶,盈盈而出。松花粉的黄,来自于春季松树雄枝抽新芽时的花骨朵,在郁郁葱葱的松针中绽放金黄。

 

▲ 松花(图源网络)


旧时,春分过后,主妇们便相约提上竹篮去乡野田间采艾。归来后,一起坐在河埠头,一边认真地择青清洗,一边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家长里短。

 

▲ 择青


如今我们可以轻易在菜场买到大量的艾青,虽缺少了一丝仪式感,但是择青的过程依旧如初。在清水的反复冲洗中,它的叶子渐渐舒展开来,满眼的嫩绿彰显春的勃勃生机。

 

▲ 洗青


柴火将大锅烧的火热,把洗净的艾青放入锅中熬煮,待艾青变成深色即可捞出在竹排上晾干。

 

▲ 焯青


▲ 晒青


当然,另一大食材主角——糯米,也是需要经过精心处理的。首先要将糯米洗净,用山泉水浸泡一天一夜,待糯米颗颗饱满,便可放入木笼开蒸。

 

▲ 浸泡完的糯米


蒸糯米粉可不是一件简单活,需要掌控火候,并不时用竹棒搅动,以防生熟不均。

 

▲蒸糯米


待到糯米蒸熟,再放入晒干的艾草,木制的蒸笼掩盖不住艾草的清香,没一会儿空气里就皆是专属春天的香味了。

 

▲ 蒸青

 

 

相传吃了麻糍后,田里的稻苗就会碧绿青翠,有个丰收年;又因麻糍的表面抹过松花而成黄色,寓意田里收上来的稻谷粒粒绽、颗颗黄。

 

▲ 在木板上铺上松花粉


在没有机器的年代,捣麻糍全靠人力。捶打中最讲究两人配合,一人挥起捣杵捶得砰砰响,另一人则不时添点冷水,并将糯米团翻身。一旁,还有小孩挤在一起,围着石臼边看热闹,边等着吃热腾腾的麻糍。

 

▲ 捣麻糍(图源网络)


而现在有了机器的帮忙,捣麻糍的过程变得省力多了。将蒸熟的糯米饭与艾草拌匀,放入机器进行揉压就可完成。

 

▲ 搅拌糯米和艾青

 

第一次出来的糯米团颜色很淡,还需要撒上白糖,进行“二次加工”。

 

▲ 加入白糖


▲ 机器揉压


经过双重揉压,糯米团就被染上了山野的翠绿,颜色煞是好看。


▲ 二次加工后的糯米团


冒着热气,青色的糯米团迅速被摊到洒满金色松花粉的面板上,再撒上厚厚一层松花粉,用粗粗的圆木把粉团压成厚薄1cm左右。

 

▲ 撒上松花粉


▲ 擀麻糍


冷却后,用剪刀将麻糍剪成菱形小块,青麻糍就这样做成了。刚做好的麻糍既有糯米的甜韧,又有松花的芳香和艾青的清香,一口下去,仿佛吃进了整个春天。

 

▲ 将麻糍剪成小块


▲ 新鲜出炉的麻糍


来不及吃的麻糍还可以用油煎得两面金黄,蘸糖吃也是别有滋味。


犹记得幼时在火炉上烤麻糍,在柴火的炙烤下,滋滋的响声与麻糍的香气萦绕在空气中,等不及便用手抓起麻糍,烫的嗷嗷叫也不肯撒手。待到稍微凉些小心翼翼咬下一口,外焦里嫩的口感想必只有吃过的人才懂吧。

 

▲ 油煎麻糍(图源网络)

 

 

传统美食的传承,不仅是手艺的延续,更是爱的延续。这一块小小的麻糍,承载着故乡的味道,传递给我们无限关于春的美好与念想。

 


再过几日,我们又将步履匆匆,祭祖踏春,而麻糍也会在这场春天的祭祀中,相告故人,相告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