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检报告上的“低嘌呤饮食”,是什么意思?

 揽盛 2018-03-31


近两年,权威机构统计出,我们国家患有高尿酸的人数应该超过了1.25亿,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是尿酸高的。尿酸高是高尿酸血症的简称,是因为嘌呤物质代谢异常引起的,是一种慢性疾病。其中有8%左右的高尿酸患者,会出现痛风这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


于是,体检报告上的“低嘌呤饮食”,便成了人们常见的语句和问题。到底什么是低嘌呤饮食?如何避免痛风发作?


低嘌呤饮食,不能吃肉了吗?


我们来看看,富含嘌呤的食物有哪些?

主要有动物的内脏和各种肉类:猪肝、猪肾、猪心、鸡肝、鸭肝、猪肺、猪大肠、猪肉、鸭肉、鱼肉、用上面这些食物做的汤等,还有海鲜类的食物:鱼、虾、鳗鱼、沙丁鱼、牡蛎、扇贝、花甲、螃蟹等。


如果家里有得痛风病的长辈,那你可能已经发现:他能把“痛风患者饮食指南”背得比“九九乘法口诀”更顺。逢年过节的餐桌上,凡是肉类,他都不会伸筷子。然后,这样清心寡欲,年复一年,痛风并没有好转。

为什么控制嘌呤没有作用呢?


就像中学时解过的那些应用题一样,我们先来看下已知条件:

1,引起痛风的尿酸是嘌呤(purine)在体内代谢的产物。
2,肉类中——尤其是内脏、海鲜等富含嘌呤。

以上两点,“痛风患者饮食指南”说的都对。那么,他们又错在哪儿呢?


错在“吃啥补啥”的简单思维。

人体内只有20%—30%的嘌呤来自于膳食摄取,其他70%—80%由人体自行合成。已经有研究显示,仅靠大量摄取富含嘌呤的食物不可能触发痛风发作。

事实上,有研究者观察到,痛风发作后,体内的尿酸水平经常会回落到正常水平,而已经戒掉肉类等富含嘌呤食物的痛风患者还是会反复发作,因此可以推测摄取肉类在触发痛风发作过程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


而近期美国一项统计表明,即使是素食者,体内的嘌呤含量也只比吃普通饮食的美国人低10%~15%,这个程度不足以从高尿酸恢复到正常水平,也没有证据显示痛风患者采取素食能可靠地减少痛风发作次数。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靠控制嘌呤摄入来缓解痛风,没用。


嘌呤被冤枉了,果糖才是凶手

果糖:是一种单糖,是所有单糖中最甜的一种,也比我们最常使用的蔗糖甜。大量研究表明:果糖具有潜在诱发人体尿酸、血压、血脂水平升高的作用。

一次性摄入大量富含果糖的饮料或水果,可诱发痛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果糖,在体内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尿酸,导致痛风发作。另外,果糖属高热量物质,其代谢方式更易增加脂肪,影响嘌呤代谢,成为诱发痛风的重要因素。 

提问

那么,为什么果糖能够诱发人体尿酸水平升高呢?

这和果糖的代谢途径有关,作为一种单糖,果糖可以轻松依靠小肠黏膜的作用被吸收进人体细胞中。而果糖代谢过程中和葡萄糖不同,不会出现抑制作用,从而迅速耗竭体内的ATP(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ATP耗竭后能活化嘌呤代谢酶的活性和产生过量的AMP(也是人体一种供能物质),而AMP最终会分解成尿酸。

2011年,由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 Hyon Choi 博士牵头的一项长达12年、共有46000名无痛风病史的男性参与的痛风病研究结果显示,与那些每个月仅喝一次软饮料的人相比,每周喝5、6次软饮料的人患痛风的概率增加29%,而每天喝两次及以上软饮料的人患痛风的概率高达85%。


调查显示目前医生和痛风患者对果糖的危害认识不足。应加强针对医生的继续教育;同时向痛风患者强调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吃或少吃包装食品如糕点、甜点、冷饮等,在烹饪时应注意尽量少加糖,减少富含果糖的水果的摄入;同时向社会大力宣传过量摄入糖制品对健康的危害。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今果糖已成为痛风重要的危险因素,而目前医生及痛风患者对此尚认识不足,在日常饮食中易摄入过多的果糖,应向医生及痛风患者普及其危害及减少果糖摄入的措施,以更好地防治痛风。


  文章来源:《医药养生保健报》、《好大夫在线》、知乎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