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谈教育成尚荣:专业身份与名师成长

 老刘tdrhg 2018-03-31

2018-03-30 成尚荣 悦读共同体

       成尚荣,1941年12月生,南通人。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做过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省教育厅处长、主任,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江苏教育研究》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执行主编。第七届国家督学。现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儿童文化、教师发展。


       专业身份是名师成长研究的新视角、新命题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出名师、大师的学校。在校史馆里,有一份珍贵的史料:20世纪30年代左右,南师附中的教师每年必须到大学进修,进修的课程有严格的规定——首先选修与自己任教学科无关的课程,其次选修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联的课程,最后才选修自己所任教学科的课程。这样的规定,已经对教师专业的理解有了超越,即超越了学科专业的范畴。物理学家钱伟长对专业的理解则有了更大的超越。他在回答别人关于专业问题时说:我没有专业,如果说我有专业的话,那就是服从祖国的需要。毋庸置疑,钱伟长是有自己的专业的,不过,他对专业的理解有更广阔的视野,不妨说他有更“大”、更“高”的专业追求。同样,学科专业是教师须臾不可缺的,也不可有丝毫的轻慢。但是,审视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总觉得专业发展局限在学科专业上,一些地方在理解与把握上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存有狭隘的倾向。的确,专业有层次性。不过,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名师成长,应当确立超越的理念,在坚守学科专业的同时,超越学科专业,追求更“大”、更“高”的专业。
 
       常常去向李吉林老师请教,也常常和她聊天。每次与她交谈,总是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她无意中所形成的“情境”里。在这种自然的情境里,70多岁的李老师,仍是那么年轻,尤其是她的精神、她的思想、她的心灵。我想,究竟是什么关键性的因素造就了这位名师?究竟在什么特定的情境里诞生了这位儿童教育家?
 
       于是,我留心观察。发现是观察的目的。我发现李吉林有多种不同的身份:在年轻的教师面前,她是位导师,像是一位领袖教师;在年龄稍长的教师或老同事面前,她是位可交心的朋友;在学生面前,她自然是一位典型的教师——当然已悄悄地被抹上了“慈祥”的色彩;在教授、专家面前,她是一位学者;在媒体和记者面前,她是一位教育专家;在家里,她为人妻、为人母……这就是李吉林的身份。这些不同的身份,显示着在不同的情境里,她都有关于自我意义的认同、理解与把握,以及对其所承担的基本责任的阐释与担当。但是,不管是哪种身份,总是表现为她统一的人格:一个长大的儿童。从对李吉林的观察中,我发现,身份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有多大,专业身份对教师的发展价值有多么重要。我逐步领悟到,也许,身份尤其是专业身份,是教师专业发展、名师成长研究中的重要视角、新的命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们已经习惯了“角色”这一概念的使用。从“教师角色”这一角度去探讨教师发展也很重要。但是,由于“角色”这一概念的原本意义就含有表演的成分,“角色”也总是与人的类型区分而无多大差别,所以,我以为对教师发展的理解应当转向“教师身份”“教师专业身份”,因为身份、专业身份裹挟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专业身份首先是对身份的理解。身份虽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常用语,但它和自我认知,包括人所处的位置、所担当的责任等意义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意义又总是隐藏在提问之中。关于身份,对自己而言,提问应是:“我是谁?”对别人而言,提问则应是:“你是谁?”这样的提问,实质是把自我认知的深层含义集中在“谁”的理解上。因而,身份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用语,而且具有社会学、文化哲学的深刻意蕴。正因如此,从教师身份切入来讨论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成长,无疑具有文化提升的意义。至于专业身份,仍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理解所蕴含的意义:“你的专业究竟是什么?”“你的专业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专业里你是谁?”无疑,这又是对专业意义的深层追问与文化解读。其实,专业身份就是把教师专业聚焦在专业意义、价值及其责任担当上。专业身份这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聚焦性,使它具有统领性,即通过专业身份认识的清晰和专业身份建构的过程,围绕着意义、价值、责任等核心,从整体上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名师成长需要各种“力”的支撑、配合,既需要外力的帮助,更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名师成长的内驱力。一个内驱力缺失的教师,如果只靠外力的打造,其发展只能是“被发展”,不可能持久发展,也不可能真正发展,甚至是一种“不发展”。而当下教师专业发展、名师成长中,内驱力的缺失是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被发展”问题的存在,往深处讨论,是自我认知意义的缺失,是自我追求、自主建构意识的淡漠与退却,实质是身份、专业身份的淡漠与退却。一个具有专业身份意识的教师,往往会有自我认知的觉醒、人格独立的追求、专业价值尊严的确立,随之而来的是对专业及其自主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增强。他会清醒地知道,所作的一切努力,所有的专业追求,都是专业身份本身应有的要求和体现,最终体现为“发展自觉”。这样,才会时刻保持着一种不断往前的激情,在理性的伴随与推动下,去追求名师的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发展、名师成长的确应当有超越的理念,的确应当有更“大”、更“高”的专业追求,专业身份的讨论与实践,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名师成长研究的新视角、新命题。

       专业身份让名师走得更高更远
       教师的专业身份是一个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情境中,教师有不同的专业身份及其解释,体现不同的意义,其中蕴含着对权利和责任的不同理解。只有理清教师专业身份的结构和内涵,才能较为完整、准确地把握教师专业身份的含义和价值,也才能有效地推动教师专业身份的建构。
 
       1.从职业的特点看,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是教师共同的专业身份。
 
       教书育人,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不是人人都能承担起这一任务的。但是,教师这一专业身份的深刻含义,我们的认识并没有完全到位。教师的专业使命在于,既要回望过去,把人类积淀而成的文明成果中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承给学生;更要面向未来,引领学生去探求未知世界,去创造未来,因为教育是对未来的一种定义。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儿童,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可以这么认为,回望过去是为了面向未来,是为了未来。悠悠万事,唯教育为大。可见,“教师”不仅不是人人可为的,而且是至高无上的。以教书育人为专业的教师,实质是人类文明的使者。这种身份价值和意义的确认,必定会增强教师的时代感、责任感,这样,教师才会自觉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名师也才可能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现在的问题是,少数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么深层、悠远的专业意义,而只是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职业来对待,把塑造完整、优美心灵的教育降低到技术层面,当作一种技能来对待。这样的教师显然没有建构起自己的专业身份。
 
       站在专业使命的高度,还可以从否定的角度来理解“教师”这一专业身份,即教师不应该是什么样的“谁”。比如,教师不应是“跪”着教书的人——教师应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尊严和专业的尊严。他应该挺起民族的和未来的脊梁,勇敢抵制一切的伪教育和反教育,像晚清名将、中国近代海军之父左宗棠所说的那样: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有这样尊严的教师会迈向名师。又如,教师不应是传道士——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不应机械地灌输。他总是带着温度,在教育的科学与艺术中行走,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去寻求真理,追寻理想。有这样追求的教师同样会迈向名师。又如,教师不应是手里拿锤子的人,教师对教育应有准确的理解。马斯洛说,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锤子,就有可能把眼前所有的东西都看作钉子来对待。这样的教师,不但看不到学生的差异,而且会把学生当作钉子狠命地用锤子去钉。教师应该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学生世界,一切从学生出发,因材施教,手里高掌的也许是一盏灯,也许是供人而上的梯子,说到底,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这样的理解和诗意的教师更会迈向名师。再如,教师不应是误用时间的人——教师应有使用时间的智慧。卢梭曾经有个重要的判断:误用时间比虚掷时间更可恶。的确,时间可使学生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但是,如果没有把时间用在学生心智的完善与丰富上,没有把时间用在学生潜能的开发上,相反,却用时间去伤害学生的心灵,堵塞学生心智的通道,用错误的教育霸占学生所有的时空,那么,这样的教师是可恶的,而且是可怕的。有正确时间观的教师,怀着运用时间的智慧,会迈向名师。还有,教师不应是漫不经心和缺乏耐心的人——教师应有教育的品质。有学者认为,漫不经心和缺乏耐心是教师的两大毛病(甚至是罪行)。他们接着指出,缺乏耐心比漫不经心更糟糕。教师的耐心,让其学会等待,让其去除功利与浮躁,让其寻找最佳教育方案和方法。有这样教育品质的教师当然也会走向名师。
       从正面来解读“教师”这一专业身份,已有很多论述和很好的见解,在此不再重复。
 
       2.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学科教师”是教师基本的专业身份。
 
       教师离不开具体的学科教学,学科教学是教师最为具体、最为实在的专业,而且成了教师特有的生活场域和生活方式。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离不开学科教学的专业发展与提升,名师也往往是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取得瞩目的成绩而逐步成长起来的。
 
       明晰和建构学科专业身份,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予以关注和研究:一是学科专业的特点,二是学生专业知识的结构。
 
       学科实际上是一种边界。按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査尔斯·蒂利的观点,“身份集中在那些将我们与他们区分开来的边界上面”。学科专业身份来自学科自身的边界。由于边界的存在,学科专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科专业具有相对稳定性。经过时间的检验和考验,沉淀在学科中的专业知识是成熟的、稳定的,极具传承的可能。学科专业的稳定性,给教师的学习和掌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稳定并不意味着无变化和不发展,否则学科专业将会僵化、萎缩,而学科教师亦将会在学科专业上“老去”。学科教师必须在牢固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瞭望学科专业的前沿,以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和拓展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升学科专业水平。第二,学科专业具有自洽性。学科专业自身形成了体系,有自身的逻辑和结构。这种自洽性,凸显了学科的专业性,对教师的学科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自洽性缺少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容易产生自我封闭。为此,学科教师应当主动开放边界,向四边“张望”,有时甚至可以超过边界或者创造新的边界。事实证明,名师的学科专业总是呈现敞开的状态,不断吸纳其他学科知识。第三,学科专业具有深刻性。在稳定、自洽的基础上,学科专业知识越来越向深度掘进。如果对专业深刻性缺乏了解和把握,往往让教师产生两方面的问题:学科专业的肤浅和学科教学片面求深求难。因此,名师总是在“深入浅出”上锻造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
 
       学科专业知识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结构,结构的缺陷往往造成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缺陷。这个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中,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除学科知识外,还应包括以下知识:一是学科教学知识。这是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当代美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舒尔曼说,学科教学知识“最终将课程从教科书和各类教材中提升出来,使课程获得一种独立的存在”。这样,“教师不是学科专家的依附者,而是有独立人格和专业自主权的存在”。名师正是拥有丰富而宝贵的学科教学知识,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而且以此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二是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内接学科知识,外接实践性知识,在知识结构中起着支撑作用。名师也正是拥有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而在课堂上驾驭自如。三是文化性知识。教师必须具有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知识,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在课堂里游刃有余、富有魅力,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关于以上各类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在结构中的比例的研究表明,它们缺一不可,只有将它们综合、协调起来,才能发挥学科专业知识的整体效益。
 
       3.从课程专业的角度看,“课程领导者”是教师新的专业身份。
 
       自课程论与教学论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以来,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就一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美国学者派纳认为将课程与教学结合起来是历史的一个错误。但笔者以为,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纠缠,恰恰说明二者之间有极大的张力,具有无限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我们获得了课程概念,让我们拥有了一个重要思想:教学,一定是在课程意识、课程思想下的教学;课程,一定是观照到教学如何进行的课程。由此,教师专业有了新的拓展:课程一定要进入教师专业,而且应成为教师专业中一个不可或缺,对教学起着背景性、框架性作用的领域和内容。再由此,教师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课程领导者。
 
       这意味着要破除课程的神秘性,意味着课程决策、实施的民主化思想及其过程、课程规划和实施正逐步走向广大教师。课程领导者这一身份,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以参与的方式获得主人的地位,其意义和价值在于教师以“草根”的力量,使课程真正成为学校课程,真正成为服务学生学习的课程,真正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内容、途径和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围绕着课程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学校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创造者。其具体的要求是:教师不仅具有教学意识,而且具有课程意识;不仅具有教学视野,而且具有课程视野;不仅具有教学知识和经验,而且具有课程知识和经验;不仅具有课程执行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具有课程规划、设计的权利和能力;不仅有使用课程资源的知识与经验,而且有创造课程资源的权利和能力;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和能力,而且要主动帮助其他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能力……这样的专业身份,赋予教师新的任务和意义,也提升了教师的地位和水平。
 
       联系到名师成长,这一新的身份无疑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动因。名师们以自己成功之路,为我们提供了课程领导者的鲜活案例。比如李吉林,已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驾驭者,而且是优秀的课程领导者。她从最初的情境教学的研究和试验发展到情境教育,是因为她认识到情境教学具有普适意义和发展空间;后来之所以从情境教育研究、试验发展到情境课程,是因为她认识到情境教育必须由课程作载体,用课程来支撑;再后来,之所以又从情境课程研究、试验发展到情境下的儿童学习,是因为她还认识到课程的宗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一步一步走来,步步深入,可见她课程视野的不断扩大,是用课程来引领研究。尝试教学的创立者、特级教师邱学华同样如此。他研究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但他是在“数学课程”视野下展开的,又是把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打通进行研究,体现课程的整体性与联系性。所以,教师专业发展、名师成长,应当从课程领导者这一身份中,获取新的思想、新的智慧、新的思路,并走上新的高度。
 
       4.从教育伦理角度看,“道德教师”是教师的重要专业身份。
 
       德国伟大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在讨论教育的目的时说,教育的目的可包括两种:一是可能的目的,一是必要的目的。其中,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教育。他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可以将教育唯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道德。”他又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髙目标。”可见,教育首先是道德事业。道德是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理所当然应成为教师的重要专业。所以,美国学者诺丁斯直截了当地指出:在伦理上有考虑的教师首先应当是道德教师。道德教师不是外加的,而是教育的性质、任务、目标所决定的;道德教师不是临时的,而是永恒的,只要教育存在,道德教师身份就不会消失;道德教师不是指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教师,而是包括所有的教师,这也是教师共同的重要身份。而在当下,道德教师身份的确立尤为重要和迫切。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价值的多元,教育已身处道德震荡的中心。在道德震荡中,对于道德的价值容易产生迷茫,教师也容易产生教育的困惑,道德教育极有可能被忽视,也极有可能走到它相反的方向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更要珍惜道德教师这一身份,坚定地担当起道德教育的任务。
 
       其实,道德教师不仅仅指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道德”而进行教育,抑或是用“道德”的方式进行教育。以道德的方式进行的教育,说到底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其前提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是人性的起点,是道德的起点,当然也是教育的起点。把尊重当作给学生的最温暖的第一道阳光,这种诗意的表达无非是强调尊重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人文关怀。学会尊重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成功的重要秘诀。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这种道德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人文阳光的播撒,带来信任、鼓励、信心,让学生获得独立的人格,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校的主人,成为教育的主人。
 
       名师更应是道德教师。赫尔巴特尖锐地指出:“一般地说,教育者恰恰并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他虽是在批评当时教师中有许多知识缺乏的人,但也是在提醒大家:道德比知识渊博重要。名师是有权威的人,但是他们的权威不是来自法定规则,不是“世俗权威”,而是来自情感、理想,来自道德的力量,这才是“神圣权威”。名师也应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具有人格魅力,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闪现着道德的人性的光彩,在他的言行中,充溢着爱——爱不仅走在教育过程中,而且走在教育的前头。一如著名教师斯霞的童心母爱。
 
       以上所述教师身份、学科教师身份、课程领导者身份、道德教师身份等教师专业身份,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的,是互动的。这些身份的统一与结合,还可以启发我们对教师专业身份有另外的解读,至少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所有的教师都应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人对儿童世界既熟悉又陌生,准确地说更多的是陌生。但是,成人尤其是教师负有引领学生发展的重任,这是教师的文化使命。他来到儿童世界,为了完成文化使命,带着期待,带着憧憬,也带着不解与疑惑。所以,他进入儿童世界后,要认真地观察,虚心地倾听,准确地把握,敏锐地发现。唯如此,他才可能使成人世界的要求、期待、憧憬变成现实。儿童文化的使者这一专业身份,要求教师把研究儿童、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作为专业的核心和关键;要求教师把研究文化、建构文化、发展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第二点,名师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杰出者,不妨把他们称作“领袖教师”。领袖教师,绝不是说他们是教师中的领袖,而是说,他们集中体现了教师专业身份中的各种意义,他们具有影响、帮助、引领、提升其他教师的品质和能力,在教师中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开发力。其实,真正优秀的名师,的确应当是领袖教师。当然,这一身份应当是他人赋予的。身份具有向高性——向高一级的身份走。名师获得更高的专业身份就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取得更大的成就。领袖教师应当是名师更高的身份。当领袖教师真正成为一名教师的专业身份时,他已走过了名师之路,已走向了教育家办学之路。

       摘自成尚荣:《语文气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