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行诀》疏解系列之六(救诸病误治泻方五首)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18-03-31

原文:

陶云:又有泻方五首,乃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解读:

误治,是指误用汗、吐、下、火、寒、潠等方法所成之坏病。治疗应根据所误用治法之特点,结合宿疾情况而施治。


《辅行诀》将误治方列为专篇论述,值得当今重视。


观《伤寒杂病论》,是外感和内伤合论的。所治之病,多有外感兼内伤的特点,既有外邪未清,又有正气虚损。所治方法为内伤外感兼施,外感以祛邪为主,内伤以扶正为主。


仲景成书,很可能是继承了《汤液经法》救误方例的形式和内容,结合《内经》等典籍,完成了《伤寒杂病论》。


原文:

(救误)泻肝汤(散)。


救误服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者方。


芍药枳实(熬)牡丹皮旋覆花竹叶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呕甚者加生姜,作六味。


心中气阻哕逆者,易竹叶为竹茹三两;喘者,加杏仁三两。


硫黃白矾凝水石硝石白垩土各三两


解读:

抄本无“呕甚者加生姜,作六味。”


方后加减法为抄本记录。


痰澼:为水饮久停化痰,流于胁肋之间,有时胁肋痛的病证。


肝法于春天,乃温升之气,若误用吐法,其气机则有升无降而作呕吐。平素即心气不足而神虚的病人,不任其上冲之气冲击,或平素胁下有痰饮,上冲之气挟痰饮上扰心神,则心中惊慌烦躁不能安宁。


本证有三大特点:即气机上逆;胁下痰饮;心神虚弱。


气机上逆为肝气过盛,痰澼位在肝部,二者合之,痰气合邪,为肝实证(用太过并有邪),宜泻之,故用前小泻肝汤(芍药、枳实、生姜)去用味生姜而泻肝。

心神虚弱又受痰气冲击,则心神愈为不足。神虚宜补心主,故加入小补心(胞)汤(牡丹皮、旋覆花、竹叶、山茱萸)去化味山茱萸而补心(胞)。小补心(胞)汤之君牡丹皮为本方援臣,余药为本方佐使。


呕甚者,是气逆而致胃气不降,故加散饮和胃之生姜。


“心中气阻哕逆者”,是胃气上逆,故以兼治中焦而降胃除逆气之竹茹,代专主上焦之竹叶。


原文:

(救误)泻心汤(散)。


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者方。


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呕吐者,易干姜为生姜三两;下多腹疼者,加大枣十二枚,擘。


丹砂代赭石赤石脂石英雄黄各三两


解读:

“呕吐者,易干姜为生姜三两;下多腹疼者,加大枣十二枚,擘”为抄本记录,追记本为“下利甚者加大枣,作六味”。


平素阳热气实之人,感受风寒之邪易形成所谓太阳表实证,而有发热症状(风邪伤人实为肝虚者,感风木之邪为病,继而克脾致其虚。故桂枝汤乃为补肝、脾之剂。桂枝、生姜补肝之用,芍药补肝之体以监桂、姜之辛散,甘草、大枣既为肝之化,又补脾之用。而寒邪伤人乃由风开皮毛而感寒袭肺,致肝、肺两伤,邪在肝、肺;故麻黃汤乃补肝、调肺之剂;桂枝补肝,麻黄、杏仁辛开苦降,麻黄承接木火之气宣而上升,开肺泡、皮毛而通气,杏仁顺降肺气下行,灸甘草补脾而启升降之枢。),本当用解表法(辛温)以散热,若误用寒凉药物攻而下之,则里气受损,表邪乘虚内陷,结于胃脘部位,发生气机痞塞不通而升降失常,胃不受纳而不能饮食,食入之食物亦因不能消磨而即泻下,邪气与正气搏结于内,阻碍肠道之传送糟粕则雷鸣而腹痛。


此证之特征为邪热在内,而脾胃气机痞塞,故用小泻心(胞)汤之君臣黄连、黃芩泻内陷之热(不用大黄是因气机痞塞,而无有形积滞);以小补脾汤(去化味之白术)之君臣人参、炙甘草扶受伤之脾胃之气,干姜辛开其痞塞;干姜与黄连同用,辛开苦降,可除痞满。


“呕吐者”,是热邪痞塞于中,胃气上逆较重,故加降逆散饮止呕之生姜(亦可加半夏),嫌干姜助热守中,故去之。


“下多腹痛者”,是中土枢转不利,气机下趋,中虚不荣而痛,故加大枣。

《本经》谓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


此方即《伤寒论》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甘草,其方之病机是“本自寒下”,而非“阳气素实”误下。


又,此方与仲景之五泻心汤证密切相关,应互相参考,随证用之。


原文:

(救误)泻脾汤(散)。


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者方。


治误服过冷药,其人卫阳不行,致腹中胀满,气从内逆,时咽中呛,唾寒不已(亦谓素有寒喘,久年不愈者神方)。


附子(炮)生姜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痰吐不利者,易旋覆花为款冬花三两;言语善忘者,加桃仁三两;喘者加杏仁一分。


阳起石伏龙肝石绿曾青硝石各三两


解读:

“卫气不通”为抄本记录,追记本为“阳气不行”。

“反寒不已者方”,追记本为“周身寒不已”。


“治误服过冷药,其人卫阳不行,致腹中胀满,气从内逆,时咽中呛,唾寒不已(亦谓素有寒喘,久年不愈者神方)。”为抄本记录,其中“(亦谓素有寒喘,久年不愈者神方)”为张大昌先生所按。


“痰吐不利者,易旋覆花为款冬花;言语善忘者,加桃仁三两;喘者加杏仁一分”为抄本记录。


方中生姜,追记本为干姜;因小泻脾汤用生姜,故易干姜为生姜(二者功用相近,细微区别前文已述)。


此方由小泻脾汤(去用味甘草)合小补肺汤(去化味细辛)构成。


此证,病人平素阴寒之气盛大,患外感发热而误用寒凉药物,致使卫气因寒而运行滞涩,发生胀满、恶寒。


卫出下焦,然源于中焦,宣发于上焦。

卫出下焦,是卫气的运行始于足少阴肾经脉之外,而归于足少阴经脉之外,乃就其运行之起始而言。

源于中焦,是指卫气为水谷精气中之浊者。

宣发于上焦,是指肺居上焦,主一身之气,主皮毛,皮毛在表,为卫气所用之地,卫气的功用,发挥于此。


此方所主之病,起因在于内素有寒,而感外寒(同气相求也)。

故治此证,当用姜、附之辛热,泻内外之寒。

以附子扶下焦之元阳以助卫气运行之始终,为君;以生姜温中焦(散外邪之力优于干姜)化水谷以充卫气之源,为臣;加入小补肺汤以利卫气之用,取其君麦门冬为此方援臣,旋覆花、五味子则为佐使。


“痰吐不利者”是肺中有寒,故以能凌冰雪而独秀之款冬花温化痰饮者,易“微温冷利”(《别录》)之旋覆花。


“言语善忘者”,为血络不通。故加桃仁以祛瘀血而通络(牡丹皮去血结;桃仁祛瘀通络)。

杏仁为喘家要药。仲景桂枝汤云:喘者加之,小青龙汤证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乃取其通血络壅塞,利气行水,故加之(抄本为加一分,按上、下文之体例及药之效果,应加三两)。


原文:

(救误)泻肺汤(散)。


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者方。


治误用火法,其人津液素少,血燥致生肺痿,胸中痞而气短迫急,小便反数赤者方(亦治消渴身肿者神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生地黄竹叶炙甘草各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茎中疼者,易炙甘草为白茅根三两;少腹急者,加栗子仁十二枚。


芒硝禹粮石滑石白垩土石英各三两


解读:

火法:包括熏蒸、艾灸、熨、烧针、温针等治疗方法。

“气结”,追记本为“气不畅”。

“治误用火法,其人津液素少,血燥致生肺痿,胸中痞而气短迫急,小便反数赤者方(亦治消渴身肿者神方)。”为抄本记录。

“(亦治消渴身肿者神方)”为张大昌先生所按。

方中炙甘草为抄本记录,追记本为甘草。

“茎中疼者,易甘草为白茅根三两;少腹急者,加栗子仁十二枚。”为抄本记录。


此方由小泻肺汤去用味(枳实)合小补肾汤去化味(泽泻)构成。


火法有温经散寒、发汗的作用,适用于阴寒痼结的寒痹、阴疽等病的治疗。若素体津液不足,或血少枯燥之人误用火法,容易导致亡阳竭阴,动血助燥。

心神因火扰之则“迷妄如痴”;血因热而溢(“吐血”)、而“衄”(鼻血);肺气不畅而结滞不行(“气结”)、“胸中烦满”。


此证以上焦心肺有热,而水津不济为主要特点。

火邪伤肺,乃火克金,故用小泻肺汤之君臣,泻肺中之痰火;水可制火,故又用小补肾汤(去化味)补肾水以济火,乃母气受伤,子气来复之意也。


方中葶苈子泻肺气以开结祛水,与大黃同用可祛痰水而直折其内热;生地黄可滋肾水而生冿以抑血燥;竹叶能清上焦之热而除胸中烦满;甘草之甘与葶苈子、大黄之咸同用,能除血之燥,与地黄、竹叶(即补肾小方之君臣)同用,则助肾闭藏之气化,津血坚闭于内而诸证易疗。


“茎中痛者”,是膀胱、小肠有热,故加白茅根以清利手、足太阳经之腑热。

《本经》云白茅根“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闭,寒热利小便”。


“少腹急者”,为肾虚而下焦气化不利,故加肾之果栗子以助益之。


误用火法致病,《伤寒论》中名“火逆”,其证治与本方有所异同,详见111条、112条、114条、118条、119条。

以上《伤寒论》条文所述,除有本条所述诸证外,还可有发黄、头汗出、谵语、哕惊狂、大便血(清血)、烦躁等症状。


此外,《金匮》论肺痿之病因,亦认为与汗出过多,重亡津液有关,与此条病机相仿,故其治法亦可互相参考。


原文:

(救误)泻肾汤(散)。


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令心中动悸不安,冒,汗出不止者方。


治误服汗法,其人血气素虚,冲气盛,致令其人心中悸动不安,汗出头眩,苦呕逆,不能饮食,或四肢逆冷,腹中疼者方。


茯苓甘草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若腹中疼者,易五味子为芍药三两;若气冲如奔豚者,加李仁三两。


乳石石膏琅玕雄黃曾青各三两


解读:

“阳气素虚”,追记本为“阳素虚”。

冒:头上。

“治误服汗法,其人血气素虚,冲气盛,致令其人心中悸动不安,汗出头眩,苦呕逆,不能饮食,或四肢逆冷,腹中疼者方。”为抄本记录。

“若腹中疼者,易五味子为芍药三两;若气冲如奔豚者,当加李仁三两。”为抄本记录。


方中桂枝、干姜,追记本为桂心、生姜。


救误泻肾汤由小泻肾汤(茯苓、甘草、黃芩)去用味黄芩合小补肝汤(桂枝、干姜、五味子、薯蓣)去化味薯蓣构成。


阳气素虚之人,误用汗法,因汗出过多而阳气更虚。汗为心液,过汗伤阳,故以损伤心阳为主。心阳受损则肾水寒邪上逆冲心(水克火),致心中悸动不安。

水寒上冲至头(头为诸阳之会,阳气聚集之地),则如雪投火中而蒸腾于外,故头汗出。


救误泻肾汤证之特点为肾水之阴邪缘冲脉上逆,肝之经脉循少腹与冲脉相系,冲气逆则肝气亦随之上逆,肝气过升不节,“病起于过用”而致虚。

治疗应伐肾之阴邪以复心阳,补肝用以降冲逆。

此方用小泻肾汤之君臣药加入小补肝汤去其化味药。方中苓桂同用,温阳利水而伐肾邪;桂枝五味同用降敛冲气以止其上逆;姜、桂与甘草同用可复中上焦之阳。

此证之治在于复阳,温阳之功则生姜逊于干姜,故此方中用干姜。


“腹中疼者”,系阴寒之邪致营血结聚故加入和营开结之芍药,而去酸敛滞涩之五味子。

“若气冲如奔豚者”,宜制肝降气。郁李仁《本经》谓“主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利小便水道”,有利于制肝降气以伐水邪,故加之。


救误泻肾汤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之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及该方去桂枝加干姜汤略同,此二方为服小青龙汤发汗后变证的治疗方法,即“小青龙汤后五证”之内容,可互参。


本节救误五泻汤(散)证,乃母实子虚之侯。故药用:前两味是本藏(母)泻方之君臣,后三味为其所生藏(子)之补方,俱作三两。此乃泻母补子之意也。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