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大会归来 | 蒙曼:我眼中的陈更

 qiangk4kzk8us4 2018-04-01

30

MARCH

一起

读诗

文 | 蒙曼

陈更是个骄傲的女孩子。我和她打交道不止一次,从《唐诗风云会》到《中国诗词大会》,隔着舞台,她打比赛,我看比赛,有时候点评几句,但更多的时候只是在看,同时心想,这个女孩子可真伶俐!除此之外,并无私交。甚至,有那么两次,打完比赛,在后台,我看见她,她也只是笑一笑,不多说一句话。我想,这是因为她骄傲,兴趣在那里,实力也在那里,跟评委嘉宾并无太大关系,本来也不需要说更多的话。我挺敬重这样的骄傲,再加上她学自动化,弄机器人,让我这个文科生“不明觉厉”,所以反倒会多关注她一些。

关注之后,整体印象还是骄傲而且伶俐,有时候因为太伶俐了,不免会急躁,该赢的地方也会输,让我特别惋惜。但是转念一想,这是什么比赛嘛,又不赢房子不赢地,人家高兴在这里以诗会友,把诗说出来,把朋友交起来就好,输赢这类事情,本来也没那么重要吧。只不过,按照我个人的心性,大概总是愿意赢,因此也愿意我喜欢的选手赢,所以才会在那里扼腕叹息。陈更是不是像我一样扼腕呢?我也不大清楚,但无论如何,她台风很好,总是笑盈盈的,穿一身蓝袄青裙,有古君子之风,这就是骄傲。

陈更《中国诗词大会》精彩剪辑

当陈更跟我说,要出一本书,叫《几生修得到梅花》,请我写序,我有点小意外,但也愿意为她出力,所以就应承下来。看了其中的几篇文章,觉得陈更不仅骄傲,不仅伶俐,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女孩子。她笔下的诗人也罢,诗歌也罢,都带着她本人的强烈印记,不是知识堆积,而是她读诗看人的真体会,让人不仅读到了诗,也读到了这位年轻女博士的往事心曲,文字也流畅可喜,是一本很好读的书。时下“文学青年”几乎成了贬义词,但我觉得,一个青年爱好文艺,本来是最自然的事情,如果连青年都那么世故,那么无趣,人生也罢,社会也罢,还有什么希望呢?所以,我衷心愿意为这本书说上几句话,为陈更博士说上几句话。我坚信,一个喜欢诗的女孩子,会造出更好的机器人,也会造出更美好的人生。

陈更与《几生修得到梅花》

《几生修得到梅花》

陈更 著


作者简介

陈更,1992年生,北京大学智能康复机器人专业在读博士生。参加三季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夺得三期擂主,获评人气选手。屡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菲尼克斯奖学金”、北京大学“忠孝振兴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等荣誉。被选为共青团中央主办的“第二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形象代言人,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活动推广大使”。作品曾发表于《光明日报》等媒体。



内容简介

本书不是感性评述,不是学术鉴赏,是一个工科文艺女青年的读诗手记、日常心路。灵气、悟性与真诚洋溢于字里行间。翻开它,你可以看到诗里最美的画面,诗外悠远的语境,体会诗词温柔而强大的力量,继而懂得,诗词如何让人心不死。几生修得到梅花,或许不必几生,只静静地,用心地,读几首诗,就能接近更美好的自己。


精彩

书摘

《长干曲》:我想问一问,你的故乡

文 | 陈更

我问你故乡,用最纯粹最愿闻其详的心情,想了解一个,最本真最悠长的你。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只一错肩而过,她动心了。

也不知是什么打动了她,是温柔的山色,是汩汩的水声,是转瞬淹没于水波的那一两字似真似幻的乡音,还是青衫飘过那一抹隐隐衣香。总之,怦然一下子,她动心了。她在溪上漂着,撑一支长篙踌躇。

也许是一只白鸥忽然飞过,清亮的啼鸣破空而来,她从中莫名其妙地就获得了勇气,便开口说话了。

“哦,这位公子,不知你家住哪里?啊!我家在横塘!我为什么来问你呢?因为我听你口音,觉得咱俩说不定是同乡哎!”

她连珠炮式一鼓作气说完了这一段,也不等对方答话——她中间不敢停下来。

这是数千年前的一段搭讪,可爱,羞赧。她没有说一个爱字啊,但是什么让她鼓起勇气的?还不就是爱。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朋友,我没说我爱你,你来了,我就想拿出家里最好的粮食蔬菜,赶紧招待你吃顿饭。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孩子,我没说我爱你,我只知道把你的外衣缝得像鞋底子一样厚,穿来可能不那么舒服了,可是挡风啊,为你挡外面的风霜,为你挡时间的风霜。

她的爱情也这样啊。她的双唇张了又张,想要珍惜这份悸动,想说一点什么让它不这么从指缝溜走。从哪里开始呢?索性问问他的故乡吧。

故乡,是中国人在素昧平生的最初最爱问的,这一问中也有自己那份思乡。聊起故乡来,绝不会冷场,绝不会尴尬,不涉及隐私,不触碰难堪,无尊卑之异、高下之分、贫富之差,是一颗赤子之心对另一颗赤子之心的触碰——那是一个人初之为人的地方啊,生于斯,长于斯。儿时的歌谣,童年的游戏,一粥一饭,世界刚刚在眼前打开的画卷,岁月里的栉风沐雨,都在这一问中。我问你故乡,用最纯粹最愿闻其详的心情,想了解一个,最本真最悠长的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爱吃什么,爱做什么呢?叫我怎么问得出口,不如问一问,你在哪里出生,在哪里长大。

想问你的故乡,还不是因为想了解你。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我所说的,也不过是“含蓄”二字。

西方艺术往往直接、强烈地表达情感,莎士比亚的戏剧,普希金、雪莱的诗篇,给你情感的震撼;墙上的涂鸦,耳机里的摇滚,给你感官的冲击。但我偏爱东方艺术的内敛、凝练。早上打开电脑,我看到“辰时:君子勿劳,朝食饱”。过一会儿工作累了,又看到“巳时:鸡栖于莳,河清定”。我拿起茶杯,看到“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过清明节,特别节目里只八个字,“慎终追远,不忘先人”。这些生活中的小惊喜给了我含蓄的文化氛围。咄咄逼人的文化,容易让人下意识提防起来,美得有侵略性,而淡淡的关怀情绪,则予以极大的自由。

如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纯朴,温柔,敦厚,深沉。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

拜噶法,拜噶法,你手帕儿上绣着什么花?小哥哥,我绣着,鸳鸯蝴蝶花。——昌耀《边城》

你看啊,少年跋山涉水来见到了心爱的姑娘,见着了却也只要问问她,手帕上绣了什么花。心动了的船女又要问什么呢?却也不是你有没有女朋友,你喜不喜欢我,而只是,我们是不是同乡。

所以,什么是中国文化啊,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讲清楚?不妨打开薄薄的诗册,看一句句三言五言。那一个个古人的生活片段,恰恰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基因片段,打破时间的桎梏,把美好的东西代代相传下来。其中的爱与温度、生活方式、审美能力,足以让你洞悉,这个屹立数千年不倒的民族,是什么样子。

我想问一问,你的故乡。

(摘自《几生修得到梅花》,陈更著,

东方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心事藏在春光里

陈更“诗词之美”分享会

近期其他读者见面会信息:

4月1日,15:00——17:00,深圳市南山书城三楼主题活动区

4月4日,14:30——16.00,广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图书馆

4月5日,14:30——16:30,广州四阅永泰书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