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干扰学生的倾听,只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前提条件。反过来,教师还需要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倾听兴趣。 综合来看,激发倾听兴趣的基本原则是:调动多种感官,给予学生刺激与挑战,适时进行针对性评价反馈等。 具体实施和转化,有6大策略或法宝。 第一大法宝,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倾听 教师在课堂上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倾听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引导性问题。
问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朝向“倾听什么”“如何倾听”,让倾听的对象和方向更加开阔,让倾听的方法更加具体可行。 二是检测性问题。
问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朝向“倾听什么”“如何倾听”,让倾听的对象和方向更加开阔,让倾听的方法更加具体可行。 三是延伸性问题。
上述问题的用意,在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提升学生审辩式思维的能力,从而在倾听与思维之间建立有机关联。 第二大法宝,通过“肢体动作”,激发学生倾听 表面上,“倾听”是“耳朵”这一感官的专有功能,但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其他感官的配合,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例如,倾听的过程中,“眼睛”这一感官的参与和介入至关重要,很少有“闭目倾听”的时候,往往是耳朵的听与眼睛的看同时交融并举。其中的重要策略之一,是“以肢体动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听’”。 有教师指出:用眼睛仔细观察也是学生“听”课的重要方式,如教师的演示过程、小组其他同学的操作过程、齐读概念时教师重点强调的一个个词等等,都需要学生用心去倾听动作背后的含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略微夸张一些的动作突出重点内容,有时也可以用问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你从这个演示过程中看明白了什么? ”“你知道教师为什么要做出这个动作吗?” 第三大法宝,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学生倾听 对“故事”的兴趣和热爱,源远流长,且不分“古今中外”。常见的是在语文课上开展了“故事廊”“一分钟广播”等课前活动。 故事廊就是让每个孩子轮流上来讲一些情节简单、篇幅不长的故事, 同学当评委打分, 让人人都有说的机会, 又能够让同学换位体验听众为什么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原因。这样的方法对那些平时不肯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同学很有教育意义。以后, 他就会自觉地听别人说话了。另外, 让同学当评委,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认真自觉的倾听, 提高他们的倾听能力。 不只是语文课,其他学科的课堂上同样可以讲故事、听故事。如有老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每一个题目都穿插些不同的故事图片,让学生细心地观察图片,再根据图片中的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故事贯穿教学始终。例如,一年级数学教材中的“青蛙吃害虫”——有老师就是让学生观察图片后通过讲故事使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高涨的倾听热情。 第四大法宝,通过“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倾听 评价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要运用好这一法宝,教师需要掌握六个操作要点: 要点之一:要有具体的倾听要求。 除了我所提出的“认真倾听”的五个要点之外,也有教师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养成“五心”的倾听习惯:
这些倾听要求,就是一种“倾听标准”或“倾听尺度”,它们构成了倾听评价的基础性前提。 要点之二:要有即时评价。 在“倾听教育”的日常实践中,即时评价是用得最多的评价。一次仔细的听辨、一次用心的听记、一次敏捷的听问、一次独特的听改、一次个性的听感都要给予即时评价。评价伴随着学生的倾听能力一起成长。
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 不花时间, 不费力气, 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 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要点之三:要有多方评价。 谁来评价学生的倾听质量?除了教师评价、同学之间的评价之外,评价者也可以扩展至家庭和朋友。例如,在加拿大多伦多,许多家庭的冰箱上都贴着类似中国的“家校联系卡”之类的纸片,上面就有“学会倾听”这一项目内容,要求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时应当放下手中的事情,注视对方,保持安静,直至轮到你说话。做得好的孩子将佩戴“阳光”胸牌。学校没有要求家长填写抽象的分数或者等级, 而是要具体地写出孩子在什么时候表现出倾听的行为,然后将这些反馈在课堂上讨论。随即有老师在自己的班里迁移和模仿这一做法:让家长每周填一次孩子要特别注意倾听的具体事例一个或几个, 然后根据反馈给予奖励。得到家长表扬认真倾听两次的学生可以得一颗星, 有十颗星的孩子可以获得“倾听明星”的奖状。 要点之四:要有具体评价。 抽象、笼统、含糊等是评价语言的大忌,只有具体、清晰和有针对性,才能让学生听明白教师需要他做什么,怎么做。任何时候,对于孩子的表扬都应该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的。要表扬孩子倾听过程中的进步,切忌仅仅用 “你听得真认真”“听得不错 ”这样含糊其辞的话。这样表扬,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进步在哪里,以后要朝什么方向去努力。我真诚地对孩子们说:
还有这样一些同样具有“具体感”的评价:
如此评价学生,就比“你真会听”“你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耳聪目明,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更进一步,更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也因此更能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要点之五:要有情感渗透。 好的评价,离不开情感的浸润和表达。教师恰当而又充满感情的评价语,会让学生更加乐听,乐表达,从而激发倾听的兴趣。例如,某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评语:
……这样的赞扬、微笑、握手,渗透了教师的情感,从而把喜悦带给了孩子,把温暖给予了孩子,更让成功激励了孩子。这样的课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呢? 要点之六:要有奖励机制。 这是评价机制的核心。为了激发和满足学生倾听意义上的成功欲,有教师除了定期检查记录外,还在班内建立了奖励机制,实行积分制,当学生的积分达到一定标准时,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一片“加油”叶、一朵“成功”花、一个“你真棒”的卡通人物粘片,而且定期评选“进步之星”“倾听小能手”。学生们的热情得以再次激发,倾听能力也将会在潜移默化中真正得以形成和提高。 这一机制的建立,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由“强迫听”到“乐听”,由“自发听”到“自觉听”,由“无序听”到“会听”,由此逐步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 第五大法宝,通过“榜样示范”,激发学生倾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虽然是一句套话,但却是一句实话。“用榜样感染学生,促其想听”,也是激发学生倾听兴趣的基本策略。 学会倾听,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工作必备的素质,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体现。为了帮助学生懂得这一点,针对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在学生发言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要时刻以自己真诚的态度、专注的神情去感染学生,即使发现了错误,也要等学生的发言结束后再予以纠正。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班、队会的时间召开故事会,使学生从自己敬仰的名人身上感悟倾听的重要。真实的故事,触动了学生的心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懂得了:只有学会听别人说话,才能发现对方的不足,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还有的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发自内心地写道:“我是个急性子,每次小组讨论时,我总嫌别人说得慢,自己就抢着说,现在我懂了,不会倾听,会使自己失去许多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就在听、评、写的过程中,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倾听的重要。 除了名人之外,对学生而言,最好的榜样对象是教师和同伴。尤其是教师,这位学生身边的人,是否有倾听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是学生最直接的倾听参照系。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倾听榜样,最好的办法是提供具体而微的倾听示范:教师把倾听什么,如何倾听,都像理化教师做演示实验,体育教师做演示动作一般在课堂上过一遍,甚至包括倾听后的表达与评价等,都做成范例,使学生有法可依,有式可参,比起反复说教要强得多。 有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倾听示范”: 怎么听,我一方面给学生做示范,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我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并通过点头、微笑、目光交流、手势、语言应答等不同方式对其做出回应;另一方面把自身的体会告诉学生,倾听要努力做到“四心”,即虚心、用心、细心和耐心,进而让学生明白: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沟通,一种尊重,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触类旁通,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又如,班上有一男生,特别喜欢说,但他的发言不说是离题万里,至少也得绕上几圈才能接触主题。我总是耐心听完,有时稍作点拨,有时用简洁的话概括主要意思,再微笑着问:“你讲的是这个意思吗?”教师专心的神情、倾听的姿态会像底片一样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效仿。 第六大法宝,通过“方法指导”,激发学生倾听 学生是否有倾听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感知到“教师的在场”,是否感受到“教师的同在”。教师在场或同在的方式,不只是“身在”“心在”,更是“言在”,即对学生的倾听进行具体指导,让课堂上的每一次倾听都包含有效的指导。 孩子能意识到要尊重别人,认真听别人的话并且在行动上控制自己的言行,那已经是了不起的进步了。接下来最为关键的就是指导孩子学会“听什么 ”和“怎样听 ”了。在对说话的孩子说完“说给大家听 ”之后,不要忘记正在听的人:“认真听,听他说的符不符合情况。 ”“边听边想,他说的对不对,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第一句话是提醒听者要注意明白说话人说了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可以通过让孩子复述听到的内容,来检验他听的是否认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训练孩子 “听”的能力。第二句话是提醒听者不能只听不思考,要有所补充和改正,这是最高层次的“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前提。 学生最需要最有效的指导,是“方法的指导”。要实现学生的自觉倾听,离不开方法的指导,适时引导学生复述、补充、评价不失为一种良方,如:
还可以采用复述别人发言、指名补充等方式。经过反复的指导,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才会自觉地去思考。 如上良方,还可以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 所谓“具体”,可以对“如何复述”“如何补充”“如何评价”提出更加细致的要求。例如,有关“评价”,可以从“评价的角度”(多元化)“评价的语言”(清晰、简练)等方面提出要求。 所谓“针对性”,包括针对“倾听需求”“倾听目标”“倾听困难”等进行指导,以满足学生需求,达成目标,解决学生的具体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