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站桩的核心到底是要站出什么?怎么站?

 紫気東來 2018-04-03

疗金句 NO.62

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爆发。

——心理学家荣格



站桩在传统武术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也很神奇、神秘,那么站它起什么作用呢?它到底是练什么东西?


为什么同样的桩法,就有的人能练出功夫,有的人站了好多年也没什么效果呢?


有的人说,站桩是静态中煅练肌肉,这话也对也不对;有人说站桩是为了站得稳,这话也对也不对,为什么这么说?


如何看待站桩、耐心看下去、很快就能明白


传统拳特别是“内家拳”要求“在意不在力”,通过意识的调整来训练自身的“劲力”!为什么不能用“力”呢?一般来讲,用力就会用到“肌肉”,肌肉紧张时,会使“骨关节”包裹紧,而无法撑开缝隙。传统拳的“撑筋拔骨”是练功的必经之路,所以撑开骨节,拔起大筋是根本,“站桩”也不在乎如此,其根本还是“撑筋拔骨”,它是通过“意识”将肌肉放松,使骨缝能够撑开,来盘练大筋松紧变化。练拳之道,万变不离其宗,只是侧重的方式不一样,真正懂了练拳的原理,其实练习的方式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你,能够立竿见影!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紧凑而丰富,所以我们需要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我们追求的目标!


撑筋拔骨是传统拳练习的第一步骤,但就是这最初的一环,限制了很多武术爱好者们走上功夫的“高速公路”,主要是对自己身体结构的不明确导致的!


关节是人体赖以运动的关键所在,骨与骨之间,并非简单的连接,是由具有弹力的肌腱连接的,这种物质的特性如同“皮筋”具备一定的拉伸性,崩之越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我们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就是通过将骨关节拉开缝隙,使连接骨头的“大筋”产生弹力!肌肉是松紧交替而产生“爆发力”,“大筋”是“紧中紧”,越紧则产生的崩弹劲力越足,所以我们用“崩断弦”来形容大筋的劲力!


当身体的所有关节都能够拉伸自如,身体就体现出如同“弹簧”一般的“颤动”,在拳谱中称“颤劲可使日月无光”,身颤则劲力连续不断,表现在梢节时,体现出连绵不绝的打击效果,在动物身上称之为“虎抖毛”!


如何理解“松”与“紧”?


松与紧是相对的,应该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一根琴弦,你们说是松还是紧?静止也是崩直的,但相对用手指压弹时,它又是松的!因此,是有前提的,不是绝对的松,也没有绝对的紧!


练传统拳,有个步骤叫做去“僵劲”,这是练拳之初必经之路,所谓的“僵”并非肌肉的“硬,紧”而是指关节,所以,一味将肌肉放松,是去不了“僵劲”的,没有办法让关节变活,不能易骨,就不能易筋,就难有质的改变!所以,紧,是“筋”的崩起,“松”是关节缝隙的拉伸,是关节的活,是同步存在的!


“松”是在“紧”的基础上盘练出来的,“肌肉”是松的,但“关节大筋”却是崩紧的,这样的“松”,才是真的松。


人体的运动构架由骨骼、关节、肌肉组成,肌肉以“松紧变化”为主,产生“爆发力”,这在体育运动当中比较多见。而练习传统拳,第一步却是“撑筋拔骨”,是“紧中紧,崩断弦”的节奏,传统拳盘练由“硬式”开始,随着撑开骨节、拔起大筋数量的累积,由量变到质变,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关节间连接的“大筋”拔长,关节开始表现出不曾有的“松活”,有拳谱讲,“筋长一寸,力大无穷”就是这个道理。

此时,在运动时可以表现出来“猫”一般的“松沉、轻灵”,可以做到“静如处子,动如山崩”。究其实质,“松”是在“紧”的基础上盘练出来的,关节大筋的崩弹取决于关节撑开的程度,此时的“松与紧”就能够同时存在,“肌肉”是松的,但“关节大筋”却是崩紧的,这样的“松”,才是真的松!


 '松'的本质


太极拳以“松“入拳,讲缠丝劲,发劲的状态是“棉里藏针”,归根到底,劲从何来,还是由“筋骨崩弹”而来。“松”的是肌肉,撑的是骨节,拔的是大筋,发的是惊颤劲。太极拳中讲,练拳时要像衣杆上挂着的衣服,迎风飘扬,但架子还在,其要领无非是身体骨节的“撑拔”不能丢,如同蓄势待发的“弓”,如崩紧的弦,丝毫的触动均可崩发,这样的拳,才更加接近人体的本能,将潜力开发出来。练拳要达到“天地为之一宽”的境界,不是技巧能够给予的,要从开发人体根本的结构做起,具备虎豹的迅猛敏捷,才能真正算功夫上身了,才能为别人所不能为!


 “松在紧中求',由紧入松,通过“撑筋拔骨”达到关节的“开”,“骨缝”轻松开合,与此同时肌肉却真正做到了“松”,并非主观意识去寻找“松”!


我们在练拳时,很多时候,师父教徒弟都强调一个“松”字,如果理解成为肌肉的“松”,发劲的时候,可能就会变成肌肉的松紧“爆发力”。如果我们可以“由紧入松”,通过“撑筋拔骨”达到关节的“开”,“骨缝”轻松开合,此时表现出来身体“柔软无骨”,似乎非常“松”,其实这种“松”是不需要刻意的放松肌肉的,反而相反会去找“紧”,寻找“大筋”拉起的紧,与此同时肌肉却真正做到了“松”,但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现象。我们不能把现象当练法,这样会越走越远,背道而驰。当我们能够用“筋骨崩弹”时,本质上讲,已经忽略了肌肉的存在,并非主观意识寻找“松”的过程了!所以,“松与紧”是相对的!



实战劲力从哪儿来?发劲太多会伤身? 


主要看是用筋骨发劲,还是用肌肉发劲,压榨体能,筋骨发劲不但无损,还相当有益。 


很多朋友害怕发劲太多,对身体形成损耗,得不偿失,其实什么都是相对的,看事情不能看现象,要看本质。比如我们在练拳时,能够运用“筋骨发劲”,就如同“开弓放箭”,我们只需要有拉开弓的力,自身的负载是很小的,因为大筋具有“崩弹”特性的缘故,却能发出很霸道的劲力,不但不累,而且很舒服,打个两百个跟做了下按摩似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这样的发劲方式不但无损,还相当有益,等于身体在小负荷的状态下,做到了大运动的目的,并且符合人体的经络学,达到疏通人体的效果。当然在一些体育运动当中,一些专业运动员,为了追求成绩,将自己的体能压榨到极限,这样的练法绝对是有伤身体的,这跟我们练“筋骨的撑拔”是两回事!一般人群练拳为健身,为长寿,为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我们要做到劲力强悍,又能养生,非“筋骨、关节、内脏”所不能! 


拳其实并不难,只是练的人把她想的很复杂!人体最大的劲力应该是纵向的力,比如一根筷子,横向易折,纵向则是几何倍增的力学,由此可见,人体最大的劲力,应该是身体纵方向的用力!那如何将纵方向的劲力体现出来呢?观察一下挑担,几百斤的重担,用手提,用腿蹬,都是极其不易撼动的,但是为何架在肩膀,一个汉就可以轻易挑起几百斤的重担呢?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挑担者先是曲胯弯腰,而后屁股往后一拱,担子就起来了,其实这把劲力,将人体的大关节充分整合起来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龙虎”之劲,就都有了!我们在练拳时,如果可以肩如“挑担”,把“胯,脊柱”之劲充分拔伸出来,则功力斗增,加强合肩合肘,一身劲力可瞬间贯穿于手,令敌无法阻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