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天地互相沟通的问题

 解决人生问题 2018-04-05

1.天地互相沟通的问题

译解  武老夫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人生问题

【原文】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123正,其智能上下比45,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6,在女曰巫。

“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7,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禫洁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8之量、次主之度、屏摄9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10,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11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12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13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1415,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实上天,黎实下地。’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

【译文】楚昭王询问观射父说:“《周书》所说重、黎他们二位使天地不通,是怎么回事?如果不是这样,人能够登天吗?”回答说:“不是说的这个。古时候人民与神灵不相混杂,精明纯朴又能恭敬、公正没有二心,又能平等庄重正派正直,智慧通晓上下和同最佳行为方式,其圣明如光照远方,遍地通明;他的视力能看到一切,象阳光普照;他的听力能听到一切,无处不到。象这样,神灵就降到他们那里,男的叫做觋,女的叫做巫。

“让他制定神灵的主次位置,而作出祭祀用的牺牲、器具、服饰的规定,然后叫前代圣人的后嗣中有光明功业的,懂得山川的名位、高祖庙里的奉祀对象、宗庙祭祀的事情、祖宗的世系、情意平等端庄恭敬、合宜的礼节,可供效法的威仪、庄严的容貌、真正的忠信、清洁的服饰,还能恭恭敬敬地侍奉神灵的人,用他们作为太祝。让旧姓大族的后人中,懂得四季所生的物品、祭牲的毛色、玉石布帛的类别、祭服色彩的标准、彝器的大小、衡量尊卑先后的尺度、屏风和执、持的位置、祭坛的处所、上下的神灵、姓氏的源流,而且思想上遵循古人法典的人,用他为宗伯。于是有天、地、神、民众和辨别事物类别的官,这就叫做五官,五官各按次序管自己的事,不相杂乱。民众因此有忠信的品质,神灵因此有明白的规律,民众和神灵的事不同。对神恭敬不亵渎,所以神灵赐给民众美好的事物,民众又将美好的东西献给神灵。灾祸不来,所求就有,所用不缺。

“到少皞氏时衰落,九黎扰乱发展规律,民众和神灵杂糅,不能辨别名物。人人都可以祭祀,每家都有巫史,没有诚实的盟约,民众因祭祀繁数而贫困,却不知道得福祉与否。祭祀没有控制,人与神的位置不分。民众亵渎平等的盟誓,无所敬畏。神灵习惯了人的做法,就不显示其作为,就不赐给人美好的谷物,人也就没有东西可以祭祀。灾祸接连到来,上天所赋予的,没有人能完全享受。颛顼氏继承少皞,派南正重掌管天事与神打交道,派火正黎掌管地事和民众打交道,恢复原来的秩序,使人神的位置不互相干犯,这就叫做隔绝天与地的通路。

“那以后,三苗走九黎的老路扰乱发展规律,尧也培养重、黎的后代中没有忘记重、黎勋业的人,派他们仍然掌管重、黎掌管过的政事。直到夏、商都如此,所以重、黎氏世世代代按规矩掌管天事地事,分辨并安排人神的位次。在周代,程伯休父是他们的后代,当周宣王时,丢掉了他的职事,转做司马官。休父和他的后人尊崇他们的祖先,使祖先神化,以便取得人民的敬畏,说:‘是重把天举高,是黎把地压低。’碰上乱世,没有人能够阻止这样的说法。要不然,天地已经形成不能变化,哪能互相靠近呢?”

【说明】本节记录的是观射父回答楚昭王问题的故事,楚昭王读书没读懂,认为天地不通就是人不能上天了。观射父回答他,所谓天地不通,是指天地之间没有互相沟通,所谓的沟通,是指人们祭祀神灵,神灵显示吉兆,那么天地就互相沟通了。就是因为重、黎氏的后人玩忽职守,使得沟通的管道断裂,所以神灵不能享受人们的祭祀,人们也看不到神灵显示的吉兆了。观射父的话使我们知道了上古人神关系及其发展状况,以及有关鬼神降福、巫觋降神、太祝、宗伯的任命及祭礼的来源、制度,反映出春秋时期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意识。楚昭王读的书可能是《周书·吕刑》,因为《周书·吕刑》中所记载的就是重、黎断绝天地交通的故事。

——————————————————

【注释】1.齐:(qí奇)《书·微子之命》:“克齐、圣、广、渊。”《诗·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商颂·长发》:“帝命不违,至于汤齐。”《管子·法禁》:“苟不能同人心,一国威,齐士义。”《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记·中庸》:“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荀子·脩身》:“齐明而不竭。”《韩非子·安危》:“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史记·礼书》:“大昏之未废齐也,大庙之未内尸也。”这里用为平等之意。

2.肃:(sù素)《书·太甲上》:“社稷宗庙,罔不祗肃。”《诗·小雅·黍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诗·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诗·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雍显相。”《韩非子·难三》:“广廷严居,众人之所肃也。”这里用为庄重、严肃之意。

3.衷:(zhōng中)《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左传·昭公十六年》:“发命之不衷。”这里用为正、正派之意。

4.比(bǐ彼)《易·比·辞》:“比,吉。”《书·伊训》:“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陆德明释文:“比,齐同也。”《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陆德明释文:“比,李云:‘合也’。”《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广韵·脂韵》:“比,和也。”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

5.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6.觋:(xí习)男巫师,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男称“觋”或“祝”,女称“巫”。《文子·微明》:“行不用巫觋,而鬼神不敢先。”

7.烈:(liè劣)功业。《文子·精诚》:“将相不强,功烈不成。”《国语·晋语六》:“君骄泰而有烈,夫以德胜者犹惧失之。”《汉书·王莽传上》:“成王不能共事天地,修文、武之烈。”《资治通鉴》:“兼仗父兄之烈。”

8.彝器: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左传·昭公十五年》:“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9.摄:(shè社)《左传·定公十三年》:“比君之驾也,寡人请摄。”《国语·吴语》:“摄少马兹。”《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礼记·聘礼》:“庭实皮,则摄之。”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这里用为执、持之意。

10.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11.匮:(kuì溃)《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管子·八观》:“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不足。”《荀子·大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礼记·月令仲秋》:“财财不匮。”《礼记·乐记》:“其财匮。”《史记·货殖列传》:“虞不出财财匮少。”《广雅》:“匱,乏也。”这里用为缺乏,空乏之意。

12.烝:(zheng真)《书·洛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诗·小雅·楚茨》:“以往烝尝,或剥或享,或肆或将。”《诗·大雅·文王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管子·八观》:“丧烝不聚,禁罚不严。”《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古代特指冬天的祭祀之意。

13.蠲:(juan捐)《书·多方》:“图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时丧。”《诗·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左传·襄公十四年》:“惠公蠲其大德。”《荀子·王制》:“立身则轻楛,事行则蠲疑,进退贵贱则举佞说。”《尔雅·释言》:“蠲,明也。”这里用为明示、显示之意。

14.荐:(jiàn践)《诗·大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馑荐臻。”《左传·僖公十三年》:“晋荐饥。”《左传·定公四年》:“以荐食上国。”《尔雅》:“荐,再也。”《国语·鲁语上》:“饥馑荐降。”《小尔雅》:“荐,重也。”这里用为再、又、接连之意。

15.臻:(zhēn真)《诗·邶风·泉水》:“遄臻于卫。”《诗·小雅·雨无正》:“如彼行迈,则靡所臻。”《诗·小雅·菀柳》:“彼人之心,于何其臻。”《诗·大雅·云汉》:“饥馑荐臻。”《管子·小匡》:“时雨甘露不降,飘风暴雨数臻。”《国语·晋语二》:“丧乱并臻。”《说文》:“臻,至也。”这里用为到达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