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DLLC1234 2018-04-06

如果说要在中国的诗史上找出一首压绝古今的诗篇,那么,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莫属了。
张若虚(约647年— 约730年),初唐诗人。他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春江花月夜》分为四段,分别从天地永恒之哲思、游子江湖之愁思、儿女柔情之相思、春深途茫之归思来写的,丝丝相扣,环环相伏,绵绵之势有如春潮之爽兴,浩荡不绝。


诗属于古体诗,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九次转韵、奇正相辅;又分属宫体诗,虽然词丽珠美却无浮艳之为,不仅一改齐梁体兴寄绝无之弊,且通俗易懂,内涵深蕴。
这首诗最先被北宋郭茂倩录入《乐府诗集》,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明嘉靖年间被李攀龙《古今诗删》录入,才得以流传于世,并被其他词话、诗评广泛辑录。清末王闿运评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这就是'孤篇压盛唐’的由来。
《春江花月夜》的托寄之物看似有春、江、花、月、夜,似乎杂乱纷繁,但其中旨仍是围绕着'春月’而展开的,分别寄兴于春江、春花、春楼、春水,统一在'春之夜月’之下,看似杂芜,却十分有条理,心思玲珑更近一步。


《春江花月夜》从新月海上之生开始掀起巨澜,并随之渲染出花月朦朦、沙月融融的梦幻之境,正在沉浸于清明澄澈的自然环境之际,蓦然,作者引人遐思地第一次提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愁思,这类形而上的哲理在如此杳渺之际提及,让人措手不及却又发人深思,继而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天地至理。此处托月寄情,表的是天地之亘古长存,寄的是人生之良日苦短,长短相较,发人深省。
不过,在这种深奥的天地哲理问题上,作者并没有过多纠缠此间深奥,盘旋而去,以'空际转身’之法转写望月之第二愁,代人问月,提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之问。朝辞南浦,暮宿扁舟,此处托月寄情,表的是游荡之哀,寄的是家国情怀。
但是,这种相思和儿女的相思之情又是紧密相连的,作者仍使用蝉联而下的手法,表承内转,借思妇之口,道出'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相思之情,表出第三层托月寄情的内涵-儿女之情。'光不度’直怨时光之永逝,'水成文’轻恨不得见之怔忪。再一次,作者以月照不得望为表,以儿女相思之情为寄。
由儿女之情,作者再次兴起归家之念,用'闲谭落花之春渐,斜月复归之无情’来表思归之情,用'月沉路茫’来表前路之迷蒙,至此,所有的遐思归于'摇落满江树’,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兴理不绝、意境空灵氤氲,还在于其义理相承、内涵蕴藉,一改长篇诗平铺直叙之单调,气势恢宏,转折自然,有如春潮之发,勃然而兴,实为宫体诗中的横绝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