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散及汤--少阴病·咽中痛

 学中医书馆 2018-04-07
[原文]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檮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 曰三服。若不能散服者, 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 不当散服。 [提要] 少阴客寒咽痛的证治。 [释义] 本条叙证简略,仅据咽中痛一证,是很难辨其寒热虚实的,辨证不明,何 以论治?然从以方测证来看,治以半夏散及汤,半夏散及汤是由半夏、桂枝、甘草组 成,桂枝辛温散寒,半夏辛燥涤痰。若无风寒,则不用桂枝,若无痰阻,则无须用半 夏,是知此之咽痛当属风寒客于咽嗌,且痰湿阻滞。寒邪痰湿客阻咽喉,其咽痛一般较 甚,同时伴有恶寒,痰涎缠喉,咳吐不利,气逆欲呕等证。治以半夏散及汤散寒通咽, 涤痰开结。 [选注] 成无己: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 客寒咽痛也。(<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有执:此以风邪热甚,痰上壅而痹痛者也。故主之以桂枝祛风也,佐之以半夏消 痰也,和之以甘草除热也,三物者,是以为咽痛之一治法也。((伤寒论条辨.辨少阴病 脉证并治}) 柯韵伯:此必有恶寒欲呕证,故加桂枝以散寒,半夏以除呕,若夹相火,则辛温非 所宜矣。(<伤寒来苏集。少阴脉证)) 程扶生:此言客寒咽痛治法也。少阴病,其人但咽痛,而无烦渴、心烦、不眠诸热 证,则为寒邪所客,痰涎壅塞而痛可知。故以半夏之辛温涤痰,桂枝之辛热散寒,甘草 之甘平缓痛。(<伤寒经注.少阴篇)) 钱天来:前条云二三日咽痛,初邪尚轻,故但以甘草、桔梗汤和缓阳邪,清肺下气 而已。此条云咽中痛,则阳邪较重,故以半夏之辛滑,以利咽而开其粘饮,乃用桂枝以 解卫分之风邪,又以甘草和之。后人以半夏辛燥、桂枝温热而疑之,不知少阴咽痛,阴 经之阳邪,非半夏之辛滑,不足以开咽喉之锁结,风邪在经,非桂枝之温散,不能解卫 分之阳邪,况所服不过一方寸匕,即使作汤,亦一二方寸匕,煎三沸,待小冷而少少咽 之耳,且半夏本滑而不燥,桂枝亦温而不热,少少用之,亦复何害。((伤寒溯源集。少 阴篇)) 章虚谷:少阴之脉,其直上者循咽喉。外邪入里,阳不得申,郁而化火,上灼咽 痛,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也。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 反闭其邪,必致更重,如温病咽痛,脉证不同,治法亦异。((伤寒本旨。少阴篇证治)) 尤在泾: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盖少阴 客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复不得入,设以寒治,则聚益甚,投以辛温,则郁反 通,<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义也。半夏散及汤甘辛合用,而辛胜于甘,其气 又温,不特能解客寒之气,亦能劫散咽喉怫郁之热。((伤寒贯珠集。少阴篇)) <医宗金鉴):少阴病咽痛者,谓或左或右,一处痛也。咽中痛者,谓咽中皆痛也, 较之咽痛而有甚焉,甚则涎缠于喉中,故主以半夏散,散风邪以逐涎也。(<订正仲景全 书.伤寒论注。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陈亦人:本条叙证简略,仅据咽中痛一证,是难以辨其寒热虚实的。然以方测证, 因方由半夏、桂枝、甘草组成,无寒不得用桂枝,无痰不得用半夏,是知本证咽痛当属 客寒痰阻。寒邪痰湿客阻咽喉,应伴有恶寒,痰涎缠喉,气逆欲吐等证。(<伤寒论译释.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刘渡舟:本条所述,只有“咽中痛”一证,以方测证,当属风寒客于少阴经脉,并 兼有痰湿阻滞经络所致,证属喉痹,并当伴有恶寒,痰涎缠喉,咳吐不利等证。治疗用 半夏散及汤,散风祛寒,涤痰开痹。(<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评述] 注家对此有属寒属热之争,从以方测证来看,当以客寒为是,陈氏、刘氏 之注可从,并补出症状,有利于.临床辨证论治,甚有参考价值。 [治法] 散寒通咽,涤痰开结。 [方药] 半夏散及汤方。 [方义] 本方由半夏、桂枝、甘草组成,方中桂枝散寒通阳,半夏涤痰开结,甘草 和中缓急止痛,白饮和服,取其保胃存津,且可防桂枝、半夏辛燥劫阴之弊。方名半夏 散,其剂型为散剂,若不能服散剂者,亦可作汤剂服用,方名则为半夏汤,合称之即为 半夏散及汤。方后“半夏有毒,不当散服”,系为后人所加之文,若为仲景旧文, 岂有 复制半夏散之理。故玉函、成本均无此数字。 [方论选] 王晋三:少阴之邪,逆于经脉,不得由枢而出,用半夏入阴散郁热,桂枝、甘草达 肌表,则少阴之邪由以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开发。半夏治咽痛,可无劫液之虞。(<绛 雪园古方选注。和剂)) 徐灵胎:治上之药,当小其剂,<本草)半夏治咽喉肿痛,桂枝治喉痹,此乃咽喉 之主药,后人以二味为禁药何也。(<伤寒论类方。杂法方类)) 沈金鳌:……必用半夏之苦,开而兼泄,桂枝之辛,外散其热,甘草之缓,缓其炎 焰,其义如此,喻氏谓半夏涤饮,桂枝散邪,犹非的义,盖本方用桂枝、半夏,并非发 汗解肌之谓也。((伤寒论纲目。少阴经证>) 陈亦人:半夏散及汤,药用半夏桂枝甘草,乃是通阳散寒祛痰利咽,与少阴何涉? 于咽痛证中提出,亦是为了鉴别,提示咽痛并非都是热证,也有寒证。(类方准绳)载 有暴寒咽,用本方加生姜五片,可作旁证。有些注家提出此方治寒邪郁热于内而致咽痛 的从治法,虽然难够自圆其说,但毕竟难切实际。((伤寒论求是.少阴病篇)) 刘渡舟:半夏散及汤由半夏、桂枝、甘草组成。半夏、桂枝辛温,散寒涤痰;甘草 甘以和中缓急止痛。白饮和服,取其保胃存津,以防半夏、桂枝辛燥客阴。因半夏有刺 激作用,不能服散者,可改为汤剂。(<伤寒论讲解。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程昭寰:半夏散及汤由半夏、桂枝、甘草三药组成。因君以半夏,故冠以方名。因 既可作散服,也可以散作汤服,故又名“散及汤方”。方中半夏桂枝之辛以散寒涤痰, 甘草缓急止痛。贵在白饮和服,保胃存津。深合(内经)“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 苦”之旨。“半夏有毒,不当散服”,示人用之宜慎。(<伤寒心悟。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点评] 由于对本证的病机认识不同,故对方药功用亦有不同认识。治咽喉痛,一 般多喜用甘凉清润,恶用温燥,须知咽痛属燥热,固然当用清润,如属寒邪外束,则非 辛温药不效,若概用寒凉,必致增剧,病决不除。诚(伤寒论方解)(江苏省中医研究 所编著)指出: “近世喉科医生处理咽喉疾患多喜用寒凉药,好象咽喉疾患都是热症, 没有寒症。其实对咽喉疾患亦当根据四诊,分别八纲来辨证论治,不应抱有任何成 见。”
[临床应用] 
(1)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类证活人书):半夏桂枝甘草汤(即此方作汤入生姜四片煎服),治伏气之病, 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始不觉病,旬月乃发,脉便微弱,法先咽痛,似伤 寒,非咽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汤主之,次四逆散主之。此病只二日便 差,古方谓之肾伤寒也。 2)(方极):半夏散及汤,治咽喉痛,上冲急迫者。 . 3)雉间焕:喉痹,肿痛甚而汤药不下,语言不能,或为痰涎壅盛之状者,主之。 
4)(方函口诀):此方宜冬时中寒,咽喉肿痛者。亦治发热恶寒,此证冬时多有之。 又后世所云阴火喉癣之证,上焦虚热,喉头糜烂,痛不可堪,饮食不下咽,甘桔汤及其 他诸咽痛药不效者,用此辄效。
(2)现代应用
1)治咽喉病,如喉痹、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等。<伤寒论方解)谓:治喉 痹初期出现咽喉肿痛者,如红肿甚,可加射干。<伤寒论译释)谓:治疗化脓性扁桃 体炎,本方加桔梗。王氏报道用本方加桔梗,治一例咽痛而喉色暗红,上盖水膜, 吞咽困难,痰多胸闷,辨证属寒邪郁闭之患者,二剂而愈C25)。刘氏以本方治客寒咽 痛。
2)治食道疾病,如食道炎、食道癌等。(伤寒方苑荟萃)谓可用于治疗食道炎、食 道癌初期。 (3)医案选录 客寒咽痛:王某,男,43岁,工人,1980年2月3日初诊。患咽痛3年,加剧7 天。患者于1978年患过急性咽喉炎,经西药治疗后,咽喉疼痛有所减轻,但未能根治, 致成慢性咽喉炎。最近7天来因感冒,咳嗽、咽痛加重,曾用过青、链霉素,四环素, 及中药清热解毒、养阴润肺、清利咽喉等方未效,反见纳呆脘痞,畏寒乏力,口干渴而 不欲饮,察其咽喉,色紫暗,咽后壁有数个淋巴滤泡增生, 自觉吞咽困难,痰多胸闷, 腰酸背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而润,脉沉细。钡剂透视检查排除食道 占位病变。四诊合参,显系风寒外束,失于宣散,苦寒早投,阴柔过用,至寒邪内闭, 客于少阴,上逆而成少阴咽痛之证,治宜辛温散邪,拟仲景<伤寒论)半夏散及汤加 减。处方:制半夏、桂枝、炙甘草、桔梗、熟附子各lOg,细辛3g。2剂。2月5曰二 诊,咽痛减轻,痰多胸闷、咽喉梗塞感已除,大便转实。效不更方,原方加千层纸5g 玄参lOg,拒阴固阳以利咽喉,2剂。2月7日三诊,诸证消除,唯咽后壁淋巴滤泡增 生仍存,虑其平素腰酸背痛,慢性咽喉炎是由精气虚不能上承所致。嘱服金匮肾气丸, 早晚各1丸,连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后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消失,咽痛不作,数年 痼疾痊愈。(刘金渊:少阴客寒咽痛,新中医,1984,11: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