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蛤散---清表热,行皮水

 学中医书馆 2018-04-07
文蛤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文蛤15g 研细末,服3~5g,以沸汤50ml冲化,每日 3次。 (功效)清表热,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弥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 脉弦细。 注:潠灌者,潠为之外浇冷水,灌为内饮冷水。潠灌乃古代 之物理疗法。
(临证加减)  
l.文蛤散治疗消渴:曾使用治疗消渴病的常规药方,如人 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据“吐后渴欲得水 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之记载,又查阅 《本草纲目》关于文蛤的记述:“文蛤其味酸咸,敛肺止血,化 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 烂”。故大胆把文蛤汤试用于糖尿病患者,效果颇佳.
2。文蛤散的临床应用:本方药性咸寒,一一脾虚有寒,大便稀 溏者投之非宜。文蛤具有清热生津,软坚化结之功,咸能软坚散 结,故用于瘿瘤、瘰疬、痰核和其他无名肿毒等症;寒能清热利 湿止渴,故能疗肺热喘嗽,水肿胀满,消渴和小便不利等症。将 此方用于①消渴:渴饮水不止之消渴症,病属肺胃有热而渴者。 ②痰热咳喘:曾用贝母瓜蒌散加黛蛤散,治疗呛咳,干咳或咳痰 不爽,气逆喘促,咽喉不利之急、慢性气管炎,均能收到效果。 ③消痰核,治瘿瘤: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病,常配伍昆布、海 藻、海螵蛸、贝母等。 [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460]
3.文蛤散加味的临床应用:本方药只一味,张仲景将其用 于消渴症,现临床常将其配瓜蒌、川贝母,以清化热痰,故用于 热咳、燥咳;伍昆布、海藻、海螵蛸、法半夏、浙贝母等,以消 痰核、瘰疬;配合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茯苓、通草等,以 清热利湿;加麦冬、花粉、石斛、芦根等,以清热生津止渴。[实 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 .
4.文蛤散加味治疗咳喘:杨百蔸教授常将此方用于痰热咳 喘,认为蛤粉具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但很少单独使用,常与清 肺化痰的泻白散、清气化痰丸、麻杏石甘汤、贝母瓜蒌散等联合 使用,疗效甚佳。[实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9]

(二)寒实结胸与文蛤散证(141) [原文]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 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舆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 者,舆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141)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蛛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 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 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 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 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词解] (1)潠(xǔn训):同“嘤”。喷出。 (后汉书.郭宪传): “含酒三潠”。“以冷水潠 之”,意即含水喷洒(病人),是古代的一种退热方法。 (2)弥更益烦:烦热更重。弥、更、益义同,皆是“更加”之意。 (3)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玉函>卷三、<千金翼)卷九作“与三物小白 散”。无“陷胸汤”和“亦可服”六字,是。 (4)身热……如上法:此四十八字(玉函)卷八无。 [提要] 寒实结胸及文蛤散的证治。 [释义] 寒实结胸是结胸证的一种,其病为寒邪与痰水相结于胸。因寒痰冷饮结聚 于胸膈,心胸阳气受阻,故可出现胸胁或心下硬满疼痛等证。因水寒内结,阻滞胸阳, 而致气机不利、津液不布,故常见畏寒喜暖,喘咳气逆,甚至大便不通等证,脉多沉紧 有力。因属寒实结胸,故无发热、烦渴,而有小便清利,口中和,苔滑。治疗可用三物 白散,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文蛤散证乃表邪不解,热与水结在表。病在表,当治以汗法,根据病情可选用桂枝 汤或麻黄汤之类发汗解表之剂。若反以冷水喷淋或冷水洗浴,这虽也是一种降温退热之 法,然用于太阳表证,不仅表不能解,反使邪热郁伏于内,不得外散。即“其热被劫不 得去”,故“弥更益烦”。烦者,热也,即发热比前加重。这是因为表热被冷水闭郁,皮 毛腠理收敛,阳气郁而不宣所致。由于寒凝于外,热郁于内,皮肤上泛起如粟粒状的 “鸡皮疙瘩”,此即“肉上粟起”。同时可有发热、无汗、身体酸痛等证。因寒凝热闭, 体表的津液得不到宣通,热与水结于太阳之表,故虽口渴而不欲饮水。证属表邪不解, 阳郁水结,治用文蛤散清热利湿。若服药后病不愈,又见烦渴、小便不利等证,为表邪 不解,水蓄膀胱,则当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解表利水。 本条分别论述了寒实结胸与文蛤散、五苓散的证治,以体现水邪有表里寒热的不 同。 [选注] 柯韵伯:病发于阳,应以汗解。庸工用水攻之法,热被水劫而不得散,外则肉上粟 起,因湿气凝结于玄府也。内则烦热,意欲饮水,是阳邪内郁也。当渴而反不渴者,皮 毛之水气入肺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 又:太阳表热未除,而反下之,热邪与寒水相结,成热实结胸。太阴腹满时痛,而 反下之,寒邪与寒药相结,成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不四肢烦疼者也。名曰三白者,三 物皆白,别于黄连小陷胸汤也。旧本误作三物,以黄连栝蒌投之,阴盛则亡矣。又误作 白散,是二方矣。黄连巴豆,寒热天渊,云亦可服,岂不误人。(<伤寒来苏集。伤寒论 注卷四.三白散证>) 张隐庵:此言邪之中人,必始于皮毛;留而不去,则入于肌腠;留而不去,则入于 经脉;留而不去,则入于府也。病在阳,病在太阳之皮毛也,当是之时,得汗而散也。 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则入于肌腠矣。复留而不得去,则入于经脉矣。夫 经脉不能合心主之神气以流通,则烦;更不能由肌腠而达于皮毛,则益烦。弥更者,辗 转之意也。夫心主之神,合三焦出气以温肌肉,水寒折之,不能合三焦而温肌肉,故肉 上粟起。心火不达,故意欲饮水。意欲饮水则当渴矣,反不渴者,假象也。文蛤外刚内 柔,秉离明之象,以资心主之气,故可服。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助脾土而达三焦,水 道行而经脉通矣。设更留而不去,则入于府而为寒实结胸。(<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 证篇下>) 尤在泾:病在阳者,邪在表也,当以药取汗,而反以冷水潠之,或灌濯之,其热得 寒被劫而又不得竟去,于是热伏水内而弥更益烦,水居热外而肉上粟起。而其所以为 热,亦非甚深而极盛也,故意欲饮水而口反不渴。文蛤咸寒而性燥,能去皮间水热互结 之气。若服之不差者,其热渐深,而内传入本也。五苓散辛散而淡渗,能去膀胱与水相 得之热。若其外不郁于皮肤,内不传于膀胱,则水寒之气必结于胸中,而成寒实结胸。 寒实者,寒邪成实,与结胸热实者不同,审无口燥渴烦等证见者,当与三物白散温下之 剂,以散寒而除实也。本文小陷胸汤及亦可服七字,疑衔。((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下)) (医宗金鉴):无热证下,与三物小陷胸汤,当是“三物白散”, “小陷胸汤”四字, 必是传写之误。桔梗、贝母、巴豆三物,其色皆白,有三物白散之义,温而能攻,与寒 实之理相属;小陷胸汤,乃栝蒌、黄连,皆性寒之品,岂可以治寒实结胸之证乎?“亦 可服”三字,亦衍文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评述] 诸家解释文蛤散证和寒实结胸的成因与病机,柯氏认为寒实结胸为太阴误 下所致,似嫌牵强,尤氏不仅指出水寒之气结于胸中,而成寒实结胸,同时强调“与结 胸热实者不同,审无口燥渴烦等证见者,当与三物白散温下之剂”道出了寒实结胸的特 征。此外,尤氏与<医宗金鉴)还分析了“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两句之讹。 尤氏认为“小陷胸汤及“亦可服”7字,疑衍”,颇有见地。 [治法] 1。清热利湿。 2.温寒逐水,涤痰破结。 [方药] 1.文蛤散方。 2。三物白散方。 [方义] 文蛤。药材称海蛤,其性咸寒质燥,功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微有利尿 作用,故上能清肺化痰而治咳逆上气,下能利小便而治水气浮肿。本证表邪不解,阳郁 水结,因水热之邪郁闭体表,故但用一味文蛤,既可清在表的阳郁之热,又能行皮下之 水结。水热得解,阳郁得伸则烦随除。若服药后病不愈,而又见烦渴,小便不利等蓄水 证,则当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解表利水。 寒实结胸,因胸中水寒结实,非热药不足以开水寒,非峻药不足以破结实。三物白 散由巴豆、贝母、桔梗三味药组成。巴豆辛热有毒,攻逐寒水,泻下冷积,破其凝结, 为本方之主药。贝母解郁开结去痰,桔梗开提肺气,既可利肺散结去痰,又可载药上浮 使药力作用于上,更有助于水饮之邪泻下。三药并用,使寒痰冷饮一举而出。邪结于上 者,可从吐而解;邪结于下者,可从泻下而解。因三药颜色皆白,故名“三物白散”。 本方药性峻猛,吐下易伤胃气,故以白饮和服,既能和养胃气,又可制巴豆之毒性。若 欲加强泻下之力,可进热粥以助药力;若泻下过猛,可进冷粥以抑制泻下。用粥之冷热 以调节药物作用,又可借水谷以保胃气、存津液。因本方药性峻猛,属温下寒实之剂, 故身体羸弱,应减量而行。原方剂量为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为了便于控制 剂量,现有的按三味药等分,研极细末,和匀备用。用此方的关键在于巴豆的炮制,为 减低毒性,大多制成巴豆霜用。巴豆霜制法: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 微烘,压榨去油后碾细,过筛。 [方论选] 柯韵伯:文蛤生于海中而不畏水,其能制水可知。咸能补心,寒能胜热,其壳能利皮 肤之水,其肉能止胸中之烦。……按本论以文蛤一味为散,以沸汤和方寸匕,服满五合。 此等轻剂,恐难散湿热之重邪。<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汤主之。审症用方, 则此汤而彼散,故移彼方而补入于此。(<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 又:贝母主疗心胸郁结,桔梗能开提血气利膈宽胸。然非巴豆之辛热斩关而入,何 以胜硝黄之苦寒,使阴气流行而成阳也。白饮和服者,甘以缓之,取其留恋于胸,不使 速下耳。散者散其结塞,比汤以荡之更精。(<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四)) 张隐庵:按桔梗色白味辛,开提肺气之品,故本经主治胸痛。贝母色白,其形若 肺,能消郁结之痰。巴豆辛热有毒,主破坚积、开闭塞、利水道。用散者,主开胸痹, 以行皮肤而散水气也。((伤寒论集注.辨太阳病脉证篇下)) (医宗金鉴):是方也,治寒实水结胸证,极峻之药也。君以巴豆,极辛极烈,攻寒 逐水,斩关夺门,所到之处,无不破也;佐以贝母,开胸之结;使以桔梗,为之舟楫, 载巴豆搜逐胸邪,悉尽无余。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然惟知任毒以攻邪,不量强 羸,鲜能善其后也。故羸者减之,不利进热粥,利过进冷粥。盖巴豆性热,得热则行, 得冷则止。不用水而用粥者,借谷气以保胃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方论):论曰,咸能软坚,能清热,能走肾以胜水,故有止烦化痰咳逆胸痹之 用。此仲景以之为因寒郁热,宿饮胶结主剂也。然易五苓之意,则知此为清热消饮之轻 剂,故必不瘥,而后两解之图也。且必于欲饮水反不渴用之,则知能泄偶郁之热,而 不能胜实结之热矣。((伤寒方论.和剂)不著撰人) [点评] 关于文蛤散主治问题,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本方为清热利湿之轻 剂,可用治水热互结于太阳之表。另一种意见,以柯氏为代表,认为“此等轻剂恐难散 湿热之重邪”,主张当改作<金匮>文蛤汤,颇得一些医家赞同。三物白散主治寒实结 胸,诸家认识基本一致,其中<医宗金鉴)注释较详,说理亦明。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文蛤散的应用 1)主治表邪不解,阳郁水结证,见141条。 2)主治渴欲饮水不止者,见(金匮要略.辨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2)后世医家对三物白散的应用 1)(外台秘要):仲景桔梗白散(即本方)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 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方后云:若利不止者,饮冷水一杯则定。 2)<类聚方广义):此方对肺痈、幽门痈、胃脘痈及胸膈中有顽痰而胸背挛痛者, 咳家胶痰缠绕、咽喉不利、气息秽臭者,皆有效。卒中风、马脾风、痰潮息迫、牙关紧 闭、药汁不入者,以本方吹鼻中,吐痰涎,咽喉立通。 (3)现代应用 1)呼吸系统:现代三物白散多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尤常用于治疗肺痈,症见咳 唾腥臭、浊痰不畅、胸中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者。其主要作用是排脓、托毒 外出,加速空洞的闭合。黄氏等用本方治疗1例小儿重症支气管肺炎。患儿女,6 岁,咳嗽气急,烦躁不安,呼吸快而浅,节律不整,鼻翼煽动,精神萎靡,出现三凹 证,口唇、指、趾末端微绀,咳声如拽锯。体温39。5%3,脉搏180次/分,呼吸45次/ 分,肺部细湿罗音广泛。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4。2 x 10。/L, 中性85%,淋巴15%。 胸部X线检查可见两肺有斑片状阴影。舌红、苔斑剥而干,脉细数。投三物白散2g, 加麝香少许,冷开水灌服。逾20分钟,呕吐痰水约150ml,呼吸立畅。次日诸症大减, 复用清肺益气化痰之剂半月余,症状及体征消失,血常规及胸片检查均正常。 2)喉痹:喉痹见胸膈窒闷、痰鸣喘急、面色发绀、肢冷汗出、呼吸困难、濒于窒 息、便秘而身无大热者,都可用本方收效。黄氏等用三物白散治疗痰火缠喉之白喉 重症1例,用药2g,加麝香少许,冷开水送服。药后咳嗽加剧,呕吐、腹泻3次,患 儿竟怡然入睡。翌日,呼吸通畅,再服白散1.5g,加麝香少许,又呕吐痰水若干,临 床症状消失,局部伪膜脱落,血象正常。后用宣肺清热、利咽化痰汤剂善后调理,病灶 部位细菌培养3次阴性,半月后复查未发。 3)流行性出血热:张氏等用三物白散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例。耿氏等认为流行 性出血热患者,若胃阳素虚或有寒邪,表邪入里,易寒水交结,阻滞三焦气机,形成寒 实结胸,多见于出血热低血压休克并少尿期,可用三物白散加味,温下寒实。 4)其它:本方可用于冷痰蕴伏所致的痫病及狂乱。黄氏等治疗1例小儿消化不 良性腹泻,投药5g,片刻后,吐泻交作,皆宿食垢秽之物。次日,精神食欲正常,腹 泻、呕吐停止,大便常规正常。 (4)医案选录 1)肺痈:程某,男,45岁,以种田兼缝纫为业,素嗜烟,并有咳喘宿疾。某年 秋,因受感发热,咳嗽加剧,痰中见脓,有腥臭气。服中药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排脓之 品,热退,其他未愈。再延西医注射消炎针剂,咳嗽唾脓之证,时而小愈,时而增剧。 困卧床第,已将1年。患者因病势折磨,意志消沉。几欲自寻短见。其家人偕来恳求一 速效良方处治。愚细询其证,胸闷异常,右胸部并有痛感,时唾浊痰腥臭,咽干、不 渴,脉数,苔黄,是与(金匮)所云肺痈相符。又阅中医从前处方,如苇茎汤、泻白 散、排脓散、犀黄丸及鱼腥草、忍冬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都已服过,均未彻底收 效。细审此证,虽旷日持久,元气已损,然脉来有神,似尚未至竭绝程度。惟肺部浊痰 败脓,病久似已结成窠囊,必得攻坚拔积峻药,捣其病之症结处,背城一战,以冀转危 为安。遂用桔梗、川贝母各lOg,巴豆(去壳、炒黑存性)3g,共碾细末,以白开水调 下,作数次服。初一服未见动静,约工小时后,再服二次,服后须臾胸闷不舒,唾出浊 痰败脓约半升许,急令止药勿服。以米粥调养,和其胃气。从此以后,而胸膈见快,唾 出浊脓亦稀。改用扶土生金法。仿参苓白术散加化痰解毒药调理,而病愈。(<贵阳中医 学院学报)1988,(2)17) 2)急性喉炎合并喉不全梗阻:某男,2岁,面白体胖,5天前出现鼻塞、流清涕,二天来 有犬吠样咳嗽,声音嘶哑,呼吸迫促,以“急性喉炎,合并喉不全梗阻”收住院。会诊时见: 体温36.5℃,呼吸48次/分,呼吸困难,吸气时长而费力,在天突、缺盆、心窝部有深度吸 气性下陷,喉中痰鸣,颇似曳锯,语言难出,汤水难下,大便三日未行,活动或哭闹时更见面 色发灰、烦躁不安、额上出汗等。脉细数,指纹青紫、已透关射甲,舌苔薄白,手足触之稍 凉,诊为急喉风,辨证为寒痰阻塞。急用三物白散0.15g,吹入咽部,5分钟后即开始呕吐 痰涎,量多,2小时后又连续腹泻2次,呼吸困难等症状开始好转,额汗渐止,并逐渐能平 卧安睡。以后虽尚有轻度呼吸急促和喘鸣症状,因急喉风的危急症状已解除,故停用三物 白散,改用宣肺理气化痰药调理。共住院5天,痊愈出院。按:本例病人,因痰涎阻塞气道 致喘鸣声嘶,痰阻脉络则指纹青紫,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故面灰、肢冷、烦躁不安、甚至额 上汗出。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三物白散能涌吐喉中痰涎,使喉头水肿减轻,化险为夷。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4):27) [按语] 三物白散本为治疗寒实结胸而设,方用桔梗、贝母以开胸痹,化顽痰;巴豆辛温峻 热,为温下猛药,服后不但能使人剧烈的泻下,并可引起剧烈呕吐,而起“开通闭塞” 的作用。三药合用温寒逐水,涤痰破结。对气管食道间停潴壅塞的痰涎异物,可以通过 呕吐或泻下而迅速排除。临床运用的病例多有一定的热象,如体温升高、咳痰粘稠黄 浊、苔黄、脉数等,服药后,出现上吐下泻而病亦趋愈。此时用本方,取其峻逐痰浊之 力,痰浊一去,热亦随之而散。但本方毕竟偏温,故吐泻之后,可用冷粥调其偏,用清 热药除其余热,方可巩固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