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提出‘’人性善‘’是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

 小草回香 2018-04-07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对于人性的界定,有很多。在先秦时代,基本上有四种。一种是思想家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意思是说,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第二种是人性是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这和第一种的理论差不多,第三种是人性是善的,这是著名儒家思想家孟子的观点。第四种是人性是恶的,这是先秦后期儒家的大师荀子的理论。

同为儒家思想的大师,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荀子就经常批判孟子的思想。

性善论是孟子的发明。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也是第一个完整地论述和论证性善论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论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和心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人形成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积善行德等思想观念,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孟子的性善论到底有什么样的依据呢?孟子是这样论证他的性善论的。首先,他提出:人天生就有四种心,而这四种心,是人性善的开端,是人所固有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四种心是人所固有的,不是外界什么东西赋予的,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就像是我们的四肢一样。这四种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社会道德规范,正是因为人有这四种善心的开端,人才会有践行仁义礼智的可能。

这是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去论证呢?孟子是用人的生活经验来论证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举了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你看到一个小孩子马上就要掉进井里了,这个时候,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你和这个小孩子的父母有没有关系,无论是否抱有功利性的目的,你都会在第一时间产生一种同情心,想马上去救人。这就是良心,这就是人的本能。是不需要别人去驱使的。这在哲学上叫当下呈现和鞭逼有力。意思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你的善心会被自然而然的激发出来,如果你不去做,那么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而一辈子心不安生。

在论证了性善论的来源之后,孟子还需要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不是说人天生性善吗,那么社会上怎么会有坏人?在孟子论证的时候,他埋下了一个伏笔,他说人有四种善心,而这四种善心,并不说明就是性善了,这四种善心只是性善论的开端,是一种人可以向善的可能。如果你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丢了这四种心,你就可能变成坏人了!

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就是说,人的道德修养大道就在于,找回自己丢失的善心,并且存心养性,这样就可以称为一个善人,一个君子了!至此,孟子比较完整地论证了人性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