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说老子第二十一集:道之以阅众甫

 恶猪王520 2018-04-08

道之以阅众甫

 

一易堂 风萧萧

 

上回说到,老聃在关尹子的再三追问下,勉强根据自己体会,将那所谓得道圣人与尘世俗人之间的区别描绘了一番。并且指出,那七貌俱全、三心皆无的圣人,之所以能异于俗人,根本原因在于以“道”为食。

 

却不料那关尹子现在凡事都要问个底朝天,又是一个“为什么”抛向了老师。

 

老聃回道,我们说过,“道”在万事万物身上的应用称为“德”,世人所称颂的得道圣人,正是能够昭示“大道”的“大德”之人。你看那仓颉造字,用意何等渊深。“德”字何解?----“人之行事,十目而一心”。一者,道也;心者,本性也。所见者十,而本性归一,此乃顺乎自然,应乎大道。这,就是“德”字的本义呀。可见,大德之人的行容举止,唯一服从的就是大道的要求啊。无论是七貌俱全,还是三心皆无,这都是大道在他身上自然而然的呈现而已。他在大道的面前,总是自居客位,从不卖弄智巧,自作主张,强作妄为。也从不会甘受功名利禄这些大道之外的任何私欲的支配。如果用“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八个字来描述“德”与“道”的关系,一点也不为过呀。

 

我记得,曾经给你说过,道这个东西就象个无声无色无形体的“三无产品”,可以说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体的形象,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对于道的这种抽象状态,我当时称之为“惚恍”。今天,我再一次告诉你,这个被称为“道”的东西,惟有“惚”和“恍”二个字来形容她的状态最为恰当。

 

我反复用惚恍二字来形容大道,你也许会感到诧异。因为人们一听到这两个字,总是联想到一件事物模糊不清、似有似无,或者一个人昏头昏脑甚至精神迷幻。这种现象恰好正是人们失却大道的一种具体表现啊。望其表文而应知其本意:忽者瞬间而过,旁加心者,意指心不常驻,无始无终,此谓之本意呀;光者光明透亮,旁加心者,意指心性光明,不驻一物,不徼不昧,玄览无疵,是谓之本意呀。

 

她虽然从不常驻于心,悠惚而过,让你无法用眼睛看清她的具体形状,但却能用心去感受到其中清澈光明,不徼不昧的形象;她虽然看起来光明一片,空无一物,但却能用心去感受到隐藏其中的那个来去自如,永不停滞的事物。正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我在这里说的这个“她”,也是勉强用来称呼“大道”的,因为我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字来表示大道的名字,既然我们称之为万物之母、玄牝之门,用这个代表母性的第三人称也许最合适不过了,你切不可忘记“名可名,非常名”啊。大道如此来去自如却又空明通透,如此包容万物却又不驻一物,又怎么会是一味沉迷于声色货利而昏头昏脑的人所能理解呢?人们只知道“物”是看得见的,却不知道,也有看不见的“物”,如果非要把人们看得见的东西称之为“物”,那我只好用“反物质”来命名那无处不在却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物质”了。

 

正是大道的这种恍惚不定(不定者,不驻也)的状态,才使人观察和体悟大道时,总觉得它就象那广大无边的旋涡和黑洞一样,窈窈深遂而不可测、冥冥幽远而不可及。然而,正是在这窈冥莫测旋涡和黑洞中,蕴含着大道的精质啊,这精质其实就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根本和统御宇宙的纲纪。我们透过那万物的从无到有、生命的生老病死、四季的循环往复,人事的盛衰兴亡,便可足以信验,大道的这种精髓和实质是非常真实的存在于宇宙当中,蕴育并维持着万事万物周而复始的运行,其信验的程度达到须臾不离、分毫不差。正所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如果说到讲信用,又有谁能比得过天道的循环往复、物极必反呢?人类的小信,又怎么可以比得上天道的大信呢?人们单因为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否定大道的存在和作用,正是人类盲目自信的表现啊,实在是既可怜又可笑。

 

回到你先前的问题,为什么“以道为食者,异于俗人”?为什么“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现在你应该知道了吧?大道看似个“三无”产品,无声无色无状,但却在“恍、惚、窈、冥”之中,蕴含着“象、物、精、信”四种不同于世间万物的特性,不驻固象而必有其“象”,不附定物而必有其“物”,蕴育万物乃必有其“精”,统御万物乃必有其“信”。得道之人,其心虽能超然于世,其身也难脱离红尘,趋利避害也是其本性使然,凡事见其象,察其物,探其精,知其信,又怎么会去背逆天道而自取其祸呢?

 

所以,从我们人类所能了解到的远古时代,直到今天为止,大道从来没有一时一刻离开过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世界;人们用来表示“道”的名字和称谓,可能会千差万别,但她从来都没有被相信天道并顺从天道的人所抛弃过,这些人哪怕只了解到天道的万分之一,并能主动效法、身体力行,便可称为“圣人”了。圣人往往依据大道来观察探求宇宙万物的起源。如果你要问老师我是怎么知道万物起源的状态,那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就是从认识大道的“象、物、精、信”开始的。此所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甫者,父也,众甫者,万物之始也,你可细细体察。

 

关尹子原本确如师父所说,对大道的认识总感觉“恍惚窈冥”,时而大彻大悟,时而又莫名其妙,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茫然不解。如今听师父这一番话侃侃道来,尤其是关于蕴含于大道之中的“象物精信”的论述,使得原本恍惚窈冥、不可逐摸的大道,再一次真真切切的呈现在面前。

 

附《老子》原文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