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

 学中医书馆 2018-04-09
乌梅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乌梅450g一 细辛18g 干姜30g 当归12g 附子(制)18g 川椒12g 桂枝18g 黄柏18g 黄连48g 人参18g 乌梅用50%醋浸一夜,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 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重9g,日工一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现代用法,常作汤剂:醋渍乌梅30g 细辛4.5g 干姜9g 黄连6g 当归9g 熟附子9g 川椒6g 桂枝9g 人参(或 党参)12g 黄柏9g。水煎2次,分温服. (功效]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 (主治) 主证。呕吐蜕蛔,心中疼热,或痛引肩胛,饥不欲食,得食 更甚,时痛时止,痛剧则四肢厥冷,脉微,心烦不安,痛止则安 静如常,舌苔或黄或白滑,舌质淡或红。 副证:口渴,流口涎,气撞冲心,或绕脐腹痛,或久利。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减治蛔厥运用:认为治疗蛔厥,乌梅、白芍用量 宜大,各须用至30g,疗效方确切迅速。再者只要见四肢厥冷 者,尽管舌红苔黄,口渴等证具,仍可用桂附。呕吐者木瓜易干 姜,但须重用至30g。伴有出血倾向者,以生大黄6g(研末), 用药液分吞。[中医杂志,1984,c,,:19]

2.复方雄黄乌梅汤治疗血吸虫病:药用乌梅丸加柴胡、白 芍、川楝子、大黄、雄黄。[浙江中医杂志,1984,《1,;ls]
3.本方加味治疗急性菌痢:以乌梅丸加滑石为基本方。恶寒 重者加重桂枝、细辛用量;发热重者加薄荷、黄芩;恶心呕吐者 加半夏;腹痛甚者加重赤芍、木香、细辛用量;里急后重甚者加 大黄,或合枳实导滞丸;腹胀加厚朴、枳壳;苔厚腻甚者加厚朴; 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谷芽。身倦痛者加薏苡仁或苍术;脱肛者加 枳壳;病初起可不用党参,久则酎隋重用。旷西中医药,1981,t3,:21]
4.乌梅丸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基本方为乌梅15g,姜黄 连、盐黄柏各4g,花椒、干姜各3g,党参lOg,当归9g,制附子、 桂枝各6g,细辛工g,陈醋30nd,白蜜糖少量(兑服)。腹痛甚加 米壳、元胡;腹泻加炒薏苡仁、补骨脂;便秘加白芍、火麻仁; 、 饱胀、纳差加山楂、神曲;嗳气、恶心加姜半夏、代赭石;心悸 失眠加炒枣仁、五味子;胸闷不舒加全栝蒌、郁金;自汗、尿频 加黄芪、益智仁。每日工剂,水煎服.[甘肃中医,1995,t《,:24]
5。乌梅丸加减治疗滴虫性肠炎:肠热偏重型用乌梅、党参、 黄连各lOg,干姜、附片、桂枝、蜀椒各3g,细辛2g,当归6g, 黄柏20g;中焦虚寒型用乌梅、党参各15g,干姜5g,细辛3g, 当归lOg,附片、桂枝各6g;寒热并重型用乌梅、干姜、当归、 桂枝各log,党参15g,细辛、蜀椒各6g,黄柏5g,黄连2g。 均每日工剂,水煎服。[中医杂志,1994,t10,:615]
6。乌梅汤治疗神志异常:认为癫、狂、痈三证均与厥阴肝 经有关,故以乌梅汤加味治疗均获效。[湖北中医杂志,1982,c2,:36]
7.本方加减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基本方为乌梅一当归各 30g,黄柏、党参各15g,熟附子、干姜、桂枝各lOg,黄连、蜀 椒各6g,细辛3g。气虚党参加量;血瘀当归加量;寒湿熟附子 加量;湿热黄柏加量.每日 1剂,水煎取液lOOml,放至36— 40℃。保留灌肠2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用2—3 个疗程,经期停用2—3日。[河南中医,1996,t”:223

8.本方加减治疗寒热夹杂型带下证:以乌梅20g,细辛6g, 干姜、当归、蜀椒、党参各12g,黄连、黄柏各18g,附子lOg, 桂枝15g为基本方.湿热重选加败酱草、椿根皮、苦参、赤茯 苓、蒲公英、龙胆草;少腹有包块伴腹痛甚合桂枝茯苓丸;腹痛 甚加香附、延胡索;胸闷纳差加厚朴、陈皮、神曲、山楂、砂 仁、鸡内金;肾虚腰酸痛加续断、桑寄生、狗脊、杜仲;寒湿重 加白芷、海螵蛸、巴戟天、赤石脂、白术、茯苓;带下量多,质 清稀,加芡实、莲须、金樱子、龙骨;赤多白少加小蓟。每日工 剂,水煎服。[河北中医,i994,《3,:453

9.乌梅丸化裁治疗肺心病:本方化裁治疗肺心病,对改善 症状,多获近期效果。方药化裁法:①以椒目易JiI椒。②加茯 苓、半夏、麦冬、五味子、炙甘草。③胸闷喘逆无汗,或有恶寒 表证者加麻黄。④黄连、黄柏用量宜轻。[1~Jll中医,1985,c4,。39]

10.乌梅丸治疗痉病:用本方加减治疗破伤风、中毒性脑病 后遗症、乙脑后遗症,所介绍的3个病例全部治愈。随证加减: 一般可去花椒,加全蝎、蜈蚣、僵蚕、钩藤、天麻等;舌质不甚 红,苔不黄,酌减黄连、黄柏;盛夏之日,或舌不胖淡者,以黄 芪易附片;上肢废用者加桂枝,下肢废用者加牛膝。[上海中医药杂 志。1982,(5):28]
原文] 鱿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 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鱿。(7)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8)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乾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川椒 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蘖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 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曰三服,稍加至二 十九。禁生冷滑臭等食. , (词语注解工 ①蚘厥:蚘,同蛔。蛔厥,因患蛔虫病腹痛剧烈而致四肢厥冷的病证。 ②“令”,《玉函经》作“今”,是。 ⑧脏寒:指内脏虚寒,此处指胃肠虚寒,并与脾有关。 ④入膈,此处并不指胸膈,是指上腹部的胆道,十二指肠及胃中而言。 ⑤食臭:指食物的气味。 (经义阐释] 以上两条论述蛔厥的证治。因为病人患蛔虫病,腹痛剧烈时而致四肢 厥冷,故称为蛔厥.蛔厥的主要症状是吐蛔、心腹痛剧、吐涎沫、得食则吐、烦躁不安、 手足厥冷,有发作性。由于内脏虚寒,蛔动不安,上扰胸膈,故出现烦躁、吐蛔等寒热 错杂的证候。因为蛔虫寄生于肠内,喜温而恶寒。内因肠道虚寒,故蛔虫动乱不安,上 窜入于膈。即蛔虫上逆于胆道或胃中.由于蛔虫上扰,故病人心烦。当蛔虫入于胃中时, 则蛔虫暂安而病人心烦复止。但当病人进饮食后,虫闻食臭而复动,则病人又发生呕吐 心烦。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往往自行吐出蛔虫。方用乌梅丸。 (方药评析] 乌梅丸是寒温并用、安胃杀虫的复方。方中乌梅为主药,安胃止呕,前 人认为蛔得酸则静,故用乌梅、苦酒的酸味来制服蛔虫。蜀椒温中杀虫。桂枝、附子、细 辛、干姜辛温散寒,蛔得辛则伏,因寒而动,故用辛温药使脏温蛔安,则蛔厥自止.黄 连、黄柏苦寒清热,蛔得苦则安,则下,故用苦寒的连、柏安蛔并除烦。人参、当归补 气益血,诸药合为辛温驱寒、苦寒清热、杀虫安胃的复方。本证是由胃虚寒热交错而发 生的蛔厥,故也用寒热错杂的方剂进行治疗。 (文献选录) 徐彬:蛔厥,厥者逆也。此与脏厥相类,脏厥由无阳,蛔厥亦因脏寒, 不能自安而上入,但邪有浅深,故脏厥则烦无暂安,蛔厥则须臾得止。故首言当吐蛔,以 见因寒而蛔不安,至蛔上入膈,非无蛔而竟烦之比也。唯因蛔则动静不常,故既烦复止. 及复食而呕且烦者,闻食臭而虫欲得食,则更上而吐出也。(《金匮要略论注》) 尤怡:蛔厥,蛔动而厥,心痛吐涎,手足冷也.蛔动而上逆,则当吐蛔,蛔暂安而 复动,则病亦静而复时烦也.然蛔之所以时安而时上者,何也?虫性喜温,脏寒则虫不 安而上膈,虫喜得食,脏虚则蛔复上而求食,故以人参、姜、附之属,益虚温胃为主,而 以乌梅、椒连之属,苦酸辛气味,以折其上入之势也。(《金匮要略心典》) 汪昂:蛔得酸则伏,故以乌梅之酸收之;蛔得苦则安。故用连柏之苦安之;蛔得寒 则动,故以桂附姜椒温其中脏,而以细辛、当归润其肾肝,人参用以助脾,乌梅兼以敛 肺。(引自《证治准绳》) 李衫:乌梅味酸,黄连黄柏味苦,桂枝、蜀椒、干姜、细辛味辛,以蛔得酸则止,得 苦则安,得甘则动于上,得辛则伏于下也。然胃气虚寒,人参附子以温补之,吐亡津液, 当归以辛润之,则蛔厥可愈也。(《医宗金鉴》) 丹波元简:此方主胃虚而寒热错杂以致蛔厥者,故药亦用寒热错杂之品治之.而有 胃虚以偏于寒而动蛔虫者,陶华因立安蛔理中汤主之(即理中汤加乌梅、花椒,出《全 生集>>)。而有胃不虚以偏于热而动蛔者,汪琥因制清中安蛔汤主之(黄连、黄柏、枳实、 乌梅、川椒,出《伤寒辨注》)。此各取本方之半,而治其所偏也,对证施之,皆有奇效.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临床应用] (1)治胆道蛔虫症:杨氏治疗胆道蛔虫病40例.基础方:乌梅、细 辛、附子、桂枝、白人参、川椒、干姜、黄连、黄柏、当归、槟榔、使君子、苦栋皮。单 纯服乌梅汤,均未用西药,2剂痛止者22例,4剂痛止者14例,6剂痛止者2例,无效 者2例,总有效率为95%,服药后有虫便者24例。李氏以乌梅丸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 40例.乌梅丸加减组:乌梅30g,黄柏18g,黄连12g,白参20g,当归15g,桂枝12g, 制附子12g(先煎),干姜12g(先煎),细辛3g,蜀椒12g,大黄5g。日1剂,急煎熬, 半小时至l小时服药1次。肌肉注射对照组:用654—2,10mg和维生素K,8mg混合后 臀部肌肉注射。结果:乌梅丸组总有效率82.2%,对照组20例总有效率53。3%(P< 0。05)。 (2)治结肠炎:张氏治例,魏×,男,42岁。患慢性结肠炎工年余,面色萎黄,形 体消瘦,精神疲倦,下肢轻度浮肿,小便少而黄,每日大便7—8次,红白粘冻相杂,腹 痛里急后重。证属湿热蕴肠未尽,脾肾之阳不足。药用:乌梅炭、当归、白芍、地榆炭 各10g,黄柏6g,黄连2g,干姜、桂枝各3g,附子5g。服3剂,下利减为每日2—3次, 红白冻已除,诸症减轻。原方加减再服3剂,渐愈。 (3)治蛔虫性肠梗阻:叶氏治例,周××,女,8岁。患儿腹中阵痛,呕吐蛔虫3 天而急诊入院,诊为蛔虫性肠梗阻。保守疗法治疗4天无效而家长拒绝手术。刻诊:腹 痛阵作,频频呕吐,时吐蛔,腹胀,大便6天未解。按之腹、脐左右各有一蛔虫团,如 拳头大,声低气弱,面色青黯,四肢厥冷。舌苔白黄,脉细涩。此乃蛔厥重证。治宜安 蛔回厥。以乌梅丸为汤剂。处方:乌梅30g,黄连、黄柏、川椒、干姜、桂枝各5g,细 辛2g,当归、淡附片、红参(另炖冲)各10g。先服工剂,水煎频频服之。翌日复诊,呕 吐已止,腹痛除,肢厥回,按之蛔虫团已解散,精神好转,大便未解,苔薄白,脉缓细。 继服l剂,大便通,再进驱蛔灵,便下蛔虫百余条。 (4)治脾曲综合征:潘氏治例,杨××,男,60岁。因患胃小弯溃疡,3年前手 术胃切除2/3,去冬以来,左胸阵发性疼痛,每次均由左胁下气上窜而至。疼痛剧时冷汗 淋漓,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胀气消失则疼痛解除,与饮食无关。心电图、胃肠道 钡透等检查未见异常,作腹部X线透视时,见结肠脾曲部有明显积气,确诊为脾曲综合 征。刻诊:面色苍白而虚浮,胃纳差,左胸胁气逆攻痛,因恼怒而发,更兼胸中热辣感, 呕出痰涎为快,便坚,数日1次,小溲清长,苔白薄腻,脉细弦。治宜扶脾益肝。方药: 党参10g,淡附子5g,桂枝、乌梅各10g,川椒4g,白芍、川楝子、当归尾各10g,细辛 3g,川连2g,另:半硫丸5g分2次药液和服。上药服3剂,胸胁痛减大半,便亦畅,再 服10剂,诸证悉除。 (5)治十二指肠壅积症 潘氏治例,王×,女,42岁。患有多年胃下垂,半年来 上腹经常隐痛,食后不适,有恶心感,约2—3小时即呕吐食物,甚则呕吐黑绿苦水,稍 劳或遇怒则发,每发一周、半月不等。数天前,为家庭纠纷而诱发。经X光钡透,见十 二指肠第一、二部肠段扩张,幽门开放自然,钡剂在十二指肠内徘徊,平卧后则顺利排 入空肠,诊为十二指肠壅积症。舌胖,舌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右关尺沉弱,左关细弦。 证为脾胃阳衰,兼夹肝气。治宜苦辛酸以泄肝,甘辛热以安胃,稍佐重镇。方药:党参 15g,乌梅10g,川连3g,姜半夏10g,干姜6g,淡吴萸3g,川桂枝10g,淡附片5g,川 椒3g,代赭石30g(先煎),公丁香2g。服3剂,逆气较平,呕吐见轻。原方去吴萸加茯 苓15g,5剂而愈。 (6)治肺胀 聂氏治例,邓××,男,58岁。患咳喘反复发作lo余年,半月来症 状加剧。西医诊为“慢支炎伴感染”等。刻诊:咳嗽喘促,心悸,痰白色泡沫样,间以 色黄质稠,形寒肢冷,口干不喜饮,小便微黄,舌质淡体胖,苔微黄,脉弦,尺脉弱。恙 由肺肾阳气亏虚,饮邪上逆,内蕴化热。治宜温肾补肺,涤饮降逆,止咳清热。方用乌 梅丸加减:乌梅、桂枝、川椒、干姜、银杏各lOg,细辛、黄连各6g,红参(另炖,冲 服)30g,制附片、当归各12g,黄芪24g,苏子、桃仁各15g,地龙20g。5剂水煎服,症 减,再加减药方10剂,咳喘平。 (7)治结石 王氏治膀胱结石案例,并发下肢浮肿,苔黄,脉沉细。用乌梅丸 (桂枝3g,干姜、黄柏各5g,熟附片、黄连各4g,细辛、花椒、当归各6g,乌梅9g,太 子参15g)与肾气丸(淮山、泽泻、山萸肉各lOg,熟地、茯苓各9g,丹皮6g,熟附片、 肉桂各4g),煎汤间El轮服,共服16天,肿消,结石排出.王氏治胆囊结石案例,脉 左关弦数有力,重按不实。方药:乌梅12g,干姜、熟附片各4g,细辛6g,花椒5g,黄 连8g,党参、威灵仙各15g,桃仁9g,桂枝3g,当归lOg。5剂。另用王不留行于贴敷 足太冲穴及耳穴敏感点。药后,大便漂洗出绿豆大黑色结石2枚。碎米般结石工。多枚以 及部分砂泥,剧痛止。 (8)治头痛 刘氏运用乌梅丸(改汤)治疗l例巅顶痛、1例偏头痛,均服药3剂 而痛止,并认为乌梅丸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可治疗多种痛证。 (9)治呃逆 胡氏治例,女青年顽固呃逆四月余,呃声宏亮,连续不断,病起于 与同事争吵。以乌梅丸3剂病减,又佐以柔肝理气之品,5剂病愈。 (10)治嗜异症 王氏治例,焦×,男,53岁。头昏,脘痛,中满食少,四肢乏力, 面黄肌瘦,舌苔薄白,脉迟。30年来,每晚吃黄板土一碗才能入睡。断为虫积嗜异症。用 乌梅汤加减,后又以好醋500ml,花椒30g,煎开备用,每晚服25ml,坚持月余,至今3 年未再复发。 (11)治休克 陈氏以乌梅丸改为汤剂,治疗急性传染病所致的感染性休克。症见 始为高热,继而突然体温下降而热不清,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手足发冷,倦卧嗜睡,脉 细数而弱,血压偏低。 (12)治糖尿病 蒋氏等用乌梅丸加减治疗2例糖尿病,证属寒热并存、阴阳气血 俱虚,经用10多剂中药症状改善,血糖、尿糖均降低至接近正常或正常。李氏治例, 王×,患糖尿病多年,证见口渴欲饮,烦闷多汗,饥而不欲食,消瘦,疲乏,腹泻每日 4—6次,小便清白,舌嫩、苔黄,脉虚弦。血糖15。5mmol/L,尿糖+++。辨为上热 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处方:黄连、五味子各12g,黄柏、党参、附子、桂枝、细辛各4.5g, 川椒、当归各3g,干姜7.5g,枣皮20g,生石膏45g,乌梅肉24g。服5剂后H渴消失, 血糖6.4mmol/L,尿糖阴性. (13)治妇科病:陈氏等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闭经、更年期综合征和功 能性子宫出血等妇科病。蒋氏等以乌梅丸加减治痛经、症瘕带下、阴吹和不孕症等妇 科病。 (14)治儿科病:段氏等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几种儿科病,包括本虚标急臌胀(肝硬 变腹水)、上热下寒口疮、阴虚火浮聘耳(化脓性中耳炎)、寒湿疳积等,用案例说明。 (15)治角膜溃疡:谢氏用乌梅丸治疗4例角膜溃疡。如冯××,女,38岁。右眼 被稻穗刺伤3天,眼红,怕光,流泪,剧烈疼痛,难于睁眼,舌淡红,苔黄少津。视力 左眼l.5,右眼眼前手动。患眼眼睑肿胀,有分泌物,球结膜水肿,角膜中央溃疡,完全 遮盖瞳孔,溃疡中央呈黄白坏死组织。予乌梅丸治之:乌梅、党参、附片各12g,黄连、 干姜、桂枝、川椒、黄柏各6g,当归9g,细辛3g。初服5剂,症状大减,复服5剂,诸 症消退。裂隙灯检查见角膜斑翳。改用退翳明目:蝉蜕、蛇蜕各3g,谷精草、桑椹子、白 芍各9g,柴胡、青皮各6g,白蒺藜12g,服10剂后患眼视力0.7。 (现代研究) (1)对人体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 李氏等C2s)对乌梅汤(按原方比例制 成汤剂)进行了实验研究,考虑到乌梅汤之主药为乌梅,故拟定乌梅汤Ⅱ号方(将乌梅 改为60g,其他各药剂量不变)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乌梅汤有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的作 用。虽然乌梅汤主要方义不在于使胆囊收缩和排胆,但胆囊收缩的排胆作用有利于引流 胆道的胆汁,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也有利于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的核心,从 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乌梅汤Ⅱ号方收缩胆囊的作用较原方明显增强。它与单纯乌梅比 较,对胆囊的影响又不完全相同,复方的作用似乎比单味药的作用强,胆囊收缩曲线也 有差别。这说明乌梅汤对胆囊的收缩作用主要是乌梅所致,而又不全是乌梅的作用,几 种药物组成复方的协同作用增强了收缩胆囊的作用。 (2)治疗胆道蛔虫的作用机理 福安专区医院乌梅丸研究小组”报告,乌梅丸治疗 胆道蛔虫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乌梅丸有麻醉蛔虫的性能,可使活动迟钝、 静止、呈频死状态,当蛔虫离开乌梅丸液一定时间后,可逐渐恢复活性,表明本方没有 直接杀灭蛔虫的作用,只属于麻醉性质;②服乌梅丸后,胆汁的pH值有降低倾向,并与 胆汁增多一致,即胆汁分泌量增加,pH值亦随之下降,说明乌梅丸能作用于肝脏,促进 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改变胆汁的酸碱度;⑧向胆道术后放置的T形管内注入12.5%碘 化钠造影剂,发现服乌梅丸后造影剂迅速通过奥狄氏括约肌流入十二指肠,表明奥狄氏 括约肌有显著的弛缓扩张现象。 (3)本方各药的药物成分和药理作用,有资料表明,本方之主药乌梅含苹果酸、枸 橼酸等,本品对动物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人型结 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多种杆菌和球菌;蜀椒有驱蛔作用,其机理为使 蛔虫严重中毒而使虫体排出;黄连、黄柏主要含小蘖碱,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 的抑菌效果颇为明显,尚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当归对痢疾杆菌等亦有一定的抑制 作用;附子能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干姜、桂枝均能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机能;党 参能促进红细胞及血色素上升;细辛和附子还有镇痛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