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主要是铜锡或铅合金所制,先秦时期,铜镜是王公贵族的专享,到了汉代才慢慢为民间运用,在千年的演变过程中,铜镜的铸制工艺,形制,镜背花纹,铭文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的发展关系密切。
铜镜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两次高峰期,分别是两汉和唐宋。汉代铜镜的含锡量很高,我曾在一位铜镜收藏人处上手过一面保存非常完好的汉代重圈铭文镜,这也是汉代铜镜典型纹样。由于汉代铜镜锡的比例占到百分之二十以上,所以镜面并不具备青铜器的黄铜光泽(出土青铜器表面多为铜锈覆盖,也比较难见),汉代铜镜镜身深黑,镜面平整细密,镜面闪闪,明鉴照人。 平时看到的铜镜基本上都是在博物馆的展厅里,隔着玻璃展柜,也无缘上手细察,而且博物馆的铜镜展列几乎毫无例外地的是镜子的背面,毕竟出工出巧的地儿都在背面,所以关于铜镜一直有个错误的印象,总觉得铜镜只能模糊的印出人的样子,在玻璃镜子没有出现之前,铜镜只是人们为了理妆鉴容的无奈之选。然而,那一次上手汉代铜镜给了我深深的震撼,由于镜子保存的相当完好,所以镜面犹如当下正在使用的玻璃镜面,其清晰度似乎一点也不逊色,正容的时候连脸上的痣,甚至汗毛也都能照的清清楚楚,这实在令人大吃一惊,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对铜镜的错误想法。 汉代的铜镜制作极为精巧,大多为圆形,薄体,圆钮,装饰纹路程式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一般有铭文,铭文都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吉祥等。汉代镜种类繁多,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草叶纹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圈铭文镜。
到了隋盛时期,铜镜逐渐到达了发展的顶峰,工艺精美,纹饰丰富,形式繁多,唐代调整了铜镜合金比例,加大了锡的成份,利用了更加先进的铸造技术,在铜镜的质地上显得银亮。唐代铜镜在造型上突破了汉式镜,创造出各种花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图案有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等。
唐代双鸾衔花枝铜镜
上图是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一面唐代的金银平脱铜镜,镜背布满金银片细雕的花鸟,羽人,飞凤,金光灿灿,富丽堂皇。金银平脱工艺就是将厚度一般不超过半毫米的细金银箔片粘贴在器物上,然后用色漆髹涂数道,磨平抛光,使纹片与漆面平齐,以显示出色漆地上的金银图案。 金银平脱工艺其实和螺钿的工艺相似,在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之中也有唐代的螺钿铜镜,螺钿就是在装饰面上髹涂大漆,然后在漆地上贴嵌蚌片组成图案,然后打磨平滑,螺钿工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漆器装饰方式,但是把螺钿运用到铜镜之上是唐代的首创,并且就目前出土的情况来看,似乎也是后不见来者。同样,金银平脱也较多的运用在漆木器上,兼用在铜镜上,但是木器保存较难,因此存世的平脱器物反而以易于保存的铜镜较多。
金银平脱镜似乎在唐中宗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唐玄宗时期到达了发展的最高峰,这种奢华靡费的装饰风气是和当时社会极大的富足息息相关的,当然如果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们也可以说正在国家的极度强盛激发了整个社会蓬勃的艺术创造能力。 盛极则衰,荣极则辱,安史之乱后,金银平脱的制作水平已经逊色于玄宗时期,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装饰材料的贵重,特别是制作的繁难,唐肃宗,唐代宗时期都曾禁止金银平脱的制作。 除了螺钿,金银平脱,在铜镜的装饰材料上还有采用玉片,或者是宝钿的工艺,所谓宝钿,就是说镶嵌材料除了蚌片,还有青金石,绿松石,琥珀,玛瑙,甚至还有蓝,红宝石等,如此珠光宝气,华美至极的工艺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极大富足,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的极致追求。 铜镜在装饰图案上有一种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故事镜。人物故事镜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因此特别令人着迷。国博的铜镜展列中就有一面金代的铜镜,装饰图案是柳毅传书的故事,镜背中柳毅与龙女初见的刻画有着典型汉族民间传说的特点。
柳毅传书镜出土于遥远的黑龙江阿城,阿城是女真人的老家,也是他们创建金代基业的老根据地,在唐代的时候,他们还被称作黑水靺鞨。柳毅传书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唐末,后又被文字记载于《太平广记》,柳毅传书的故事在宋代就已经在戏剧中出现。汉人的传奇故事被绘画在金代的铜镜之上,这铜镜或许是经过了千里辗转来到遥远苦寒的阿城,或许是汉地的工匠来到北国后制作了它,不管怎么思量,这都是一件神奇而美好的事儿。
金代的铜镜在黑龙江出土较多,不少是模仿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常见的有双鱼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等等。金代铜镜纹饰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其中就有双鱼镜和人物故事镜。金代的双鱼镜之多,可能与女真人以渔猎为生和受中原文化影响等因素有关,鲤鱼有着多子多孙,生殖力旺盛的含义,鲤鱼图案也隐含了跳龙门的寓意,表达了对升官登仕的一种期望。 对于金代铜镜,有个特点需要特别的提出。金代的铜十分匮乏,就是皇宫中供奉祖先的祭器也不得不用陶器代替,因此金代铜禁十分严格,所以为防民间铸镜及限制铜镜的越境流通,官府便规定铜镜必须由官府专门进行铸造,即便是民间原先有的铜镜也必须由官府检验刻字方可使用。因此,金代铜镜背边会刻有铸造地点,衙署名称,铸镜的时间,检验铜镜的路府州县的名称,铜镜的重量,最后还有花押。所以在欣赏金代铜镜时,除了铜镜的形制,质地和纹饰,铜镜边铭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依据。 到了宋代,铜镜的样式有了更多的发展没,除了沿袭前代最常见的圆形,还出现了方形,葵花形,菱花形,钟形鼎等等形状的镜子,而且出现了带柄镜。铜镜更加注重实用,拒绝奢华,铜镜轻薄,装饰简单,基本上多为人物故事,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山水等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由于工艺的改变,宋代铜镜含锡量大大减少,含铅量增大,所以宋代铜镜的色泽质地都于前世区别较大,易于辨别。
辽代四凤纹青铜镜
宋元以降,铜镜发展和水平逐步下降,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现代玻璃技术的诞生,铜镜走到了尽头。 元代至大元年(武宗海山年号)双龙铜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