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江(古称“柴桑”),古代此地是战略要地。九江在长江边上,上游可呼应武汉,下游可呼应合肥(古称庐州)、南京。原来对九江的战略地位了解不多,此次旅游回来读了一些历史资料,才知道古代的几次最最著名的战役,都与九江、与鄱阳湖有关。
现仅说我确知的几例。
三国时,周瑜就在鄱阳湖里训练水军;诸葛亮曾到柴桑(今九江)与周瑜商谈吴蜀联合及破曹大计。周瑜把鄱阳湖作为操练水军之所,也说明九江和鄱阳湖的战略地位之重要。
元末战乱,朱元璋的水军与陈友谅的水军,在鄱阳湖大战三十多天,战斗非常激烈,也颇富戏剧性,《明朝的那些事》一书中有详细解说。此战意义重大,可以说,谁取得胜利,谁便取得了天下,便离登上皇位不远。此战朱元璋最后取得胜利。陈友谅败象渐显,想从鄱阳湖湖口逃走,就是在从湖口逃走战斗中陈友谅丧身的。
也就是说,此战就发生在鄱阳湖湖口。石钟山上完全可以看到此战的过程。混战中,陈友谅被飞矢射中而殒命。
再说清朝,清军与太平天国军队,在九江、在鄱阳湖曾发生过大战。
九江虽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但风景毕竟不能与庐山相比;旅游景点不多。到九江的旅客,往往只是取道九江而上庐山。但因为白居易和苏轼的关系,我们决定去三处:石钟山和浔阳楼,锁江楼就在浔阳楼旁,也该去看看。
先说石钟山。关于石钟山,百度上有这样的介绍——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相得益彰。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 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 近睹江湖清浊。(因为水的密度,高低,流向不同,所以江和湖不会混成一体)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渤,宋代苏轼、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 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石钟山不在九江市内。九江到石钟山相当方便。九江火车站有市内公交车直达九江长途汽车站,车票1元,两站路程。若打的,打表,五元。从长途客车站乘车到湖口镇,13元。再转乘湖口公交车,1元,即到石钟山。
遗憾的是,我们去的那天,九江和湖口镇均为阴天。
亭内的景观,大文豪苏轼是绝对的主角。
进门,便看见石钟亭。此亭与苏轼《石钟山记》有关。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嘲笑了李渤考察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过程和结论。
原文是:“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亭中有一大石,游客纷纷去敲击,此石也怪,一是发出的声音与其它地方的不同,有点空响的味道;此外,敲其不同部分,发出的声音彼此不同。后人修此亭以纪此事。
 从石钟亭开始,便是一条向上的石道;两旁绿树夹道。走上去,又是一亭。
 此为“怀苏亭”。
怀苏亭为纪念苏轼而建,原址在临湖塔东南十二米处,早毁,1959年重建,移至山南绀园前,1972年重修,亭中立石碑。正面镌苏文忠公像及苏轼三来湖口说明,背面拓镌清书法家翁方纲手书苏轼《石钟山记》。


怀苏亭前是紫云廊。
石钟山整体来说不大,可以说是小巧玲珑;其在西侧,西侧临湖;东侧为缓坡。石钟山的所有建筑都修建在此缓坡。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这寸土寸金之地,竟然修建了那么多风格韵味各不相同的景观建筑,且彼此还衔接得那么浑然一体。
其实,这些各别的景观,离紫云廊入口均不远;就几十公尺的模样。从紫云廊前的空地有几条通道,可直通其它景观;而其它景观彼此也有路可通。
若不进紫云廊,而向左走,便有昭忠祠、极慈禅林、江天一览亭、塔等景观。
昭忠祠
在石钟山西北面,又名忠烈祠。此处原有太平军驻山抗清兵的营房堡垒,失败后,曾国藩、彭玉麟等奏请清廷旨谕,于咸丰八年(1858)在原基建立昭忠祠,奉祀楚军水师阵亡将士,曾、彭均有文纪其事,门联“祀重春秋,名垂竹帛,光昭日月,气壮山河”是彭玉麟并书。昭忠祠是石钟山的主体建筑之一。祠前辟有广场,面对江湖,视野开阔;祠两侧古樟也是彭玉麟等手植。祠内新创编钟古乐演奏项目,所用编钟系据湖北曾侯乙古墓出土编钟仿制。
彭玉麟,系清代政治家、军事家。清末水师统帅。湘军首领,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
昭忠祠为青色外墙,两侧红墙,一为寺院,一为浣香别墅。

 寺院“林禅慈报”
 寺院里的观音殿和楼阁

 观音殿旁有一石碑,上刻一图案(只以说是图案),旁边落有四字,即“心正为中”,不知此图案是否暗藏这四个字。端详多次,却无法解开谜团。此图案笔力雄健,笔势张扬,结构巧妙,颇为喜欢。
 
忠烈祠一侧的“浣香别墅”
 此展厅为长条形,不知是不是资料上所说的“船厅”。展厅中展出许多名砚。
 鄱阳湖边上的“江天一览亭”,此处是纵观鄱阳湖、长江的极好地方。
 这就是鄱阳湖湖口。远处便是长江。这里可以观看“江湖两色”的奇观——“江水西来急速而常温,湖水南来缓慢而清洌”。据说此景观在夏天最为明显,我们去时为秋季,远远看去,也可以看到江水与湖水之间那条颜色分界线。 在这里,你才会体会到石钟山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那么宽阔的鄱阳湖,湖口还是很狭窄的;在明朝的清朝已经有火炮的时代,如果占据了石钟山,再架几门火炮,完全可以封锁鄱阳湖;任何战船都无法逃出去。朱元璋就在此地把陈友谅的水军堵在鄱阳湖里,陈友谅也死于此役,由此可见,石钟山的战略地位何等重要。
 此亭有一幅对联:“石钟千年,江湖两色。”
 临湖绝壁边上,有一塔。塔边有石刻,为“力挽狂澜”。

 浣香别墅里有一商家,摊位有个可以推磨的鬼,下写“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真是从未见过的东西。投入一元硬币,鬼即开推磨,同时还唱歌,真是滑稽。能把一种社会现象和道德理念,变成具象,且能够表演,其创造才干竟然用在这个方面,令人感叹。
 浣香别墅后面,是一小池,穿过池边假山旁的小石门,便看见回廊。
 回廊有苏州园林的风味。
 这是石钟山的最高建筑,只遗憾二楼不开放,不能登高远眺。


登上石钟山最高楼阁后,发现此楼已布置成一个展厅,是“响石”展厅。
这里还遇到一位奇人。
一位七十来岁的老者,中式打扮,坐在展厅里。展厅展台上全部放着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
初入展厅,我以为他只是一位包摊位卖扇子的生意人。他所卖扇子,每把价二十,扇上一面是《石钟山记》小楷,一面是他自己的画作,画以石钟山为题材。我当即表示要买。他说,如果能购五把,他会在扇骨边侧用古文字刻我们的名字,以作纪念;同时免费为我们演奏响石音乐。
我问他有无著述,他翻开一部大部头著作,指着其中一篇文章,说即为他所撰。当时,我觉得他卖得如此便宜,不大像是为钱而开展厅。我们一行立马同意买五把。
他便在扇骨上刻写姓名。刻毕,他离开书案,站在展厅中央一堆石头前,手拿小槌开敲击起那些石头来,他用小锤不停的敲打,敲打不同的石头,敲打石头的不同部分,于是一首奇特的响石音乐,便在展厅里演奏奏起来。更令人出乎预料的是,演奏了一段,他气沉丹田,张口开始唱起来。石声铿锵,声音清朗;人声与石响互为应和,确有古乐的意味。
他的情绪感染了我们,与之细谈,才知道,他对石钟山的命名缘由,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说石钟山的命名,有声名说和形名说两类,此外,他还提出新的见解。我问他有无文章,他说有,翻开厚厚一本文集,翻到《石钟山响石文化》,一看是他的署名,“杨赤宇”。洋洋几千字,确实提出了新的观点。问:可否拍照?他同意拍。回成都细细一读,才知道此长文,系一篇严谨的学术著作,论述的中心是石钟山的响石文化和石钟山命名的缘由。
网上查,却没有查到他的此文。待以后稍空,我会来认真整理《石钟山响石文化》一文的。以表达我对他的尊敬与佩服。
(网上可以搜到杨赤宇先生的文化成就、文化活动和学术观点,亦有九江电视台采访他的报道)
石钟山里还有一些石碑,内容大都与石钟山有关;此处不再多说。
我始终没有忘记来石钟山的重要目的,即了解石钟山的命名缘由。所以走到靠湖的悬崖边,总想看看悬崖下有没有洞穴。结果发现,有石阶梯通向悬崖下,只是这些通道非常遗憾的被彻底的封死了,翻墙都翻不下去。只好悻悻的离开。
不甘心的我们,又绕到石钟山的侧面去,结果因风太大而船停开。我们只能在石钟山的侧面看了看。
这是石钟山的侧面。
 这是我们走到停泊的游船上看到的石钟山。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长江|鄱阳湖分界线,泾渭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