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附子汤--温阳发汗·化气行水

 学中医书馆 2018-04-10
麻黄附子汤 (附:杏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9g 甘草6g 制附子9g 上3味,以水700ml,煮取250ml,温服80~100mI,日3次。 (功效)温阳发汗,化气行水。 (主治)一身悉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 苔白滑,脉沉小。
(临证加减)
1.小便不利者,加桂枝、.茯苓,以温通利尿。
2。水肿甚者,加白茅根、浮萍、防己,以消肿利水。
3。本方加桂心、生姜,亦名麻黄汤。治风水身体面目尽浮 肿,腰背牵引髀股,不能食者,名麻黄汤。[外台秘要]
4.麻黄、附子、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各等份。水煎 服。治肾阳不足之中寒证,症见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 掉,突然眩晕,身无汗,脉沉细强紧涩者,名麻黄附子汤。[杂病 源0E犀烛』 杏子汤:即风水“脉浮,宜杏子汤”。此方已散佚,历代医 家和当代医家看法有多种。吴谦等认为是“甘草麻黄汤加杏子” (《医宗金鉴》);尤在泾认为是麻杏甘石汤(《金匮要略心典》); 曹颖甫认为是麻杏薏甘汤(《金匮要略发微》),魏念庭认为,以 辨证观之“内水湿而外风寒,其挟热者,可用麻杏甘石汤也,如 不挟热者,莫妙于前言甘草麻黄汤加杏子,今之三拗汤矣”。今 人王庭富氏赞成魏氏之说,如风水,肺热重,发热恶风,浮肿而 喘,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浮滑,可用麻杏甘石汤,以宣肺清热; 如风水,表里无热象,浮肿而喘,舌质淡苔薄白津润,脉浮紧, 则用三拗汤,以宣肺散水而平喘。险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例

(原文)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 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26)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曰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经文阐释) 本条论述正水与风水的不同治法;水气病与虚胀的鉴别。水气病根据 脉象的沉、浮可以判断其属正水或风水。若脉沉小则病属少阴肾阳不足,其蒸化功能异 常,所致水肿,此属正水。若脉见浮,则为外感风邪,使肺气不利,通调失职,而致 水肿,此属风水。“水发其汗已”指出风水当用汗法治之,可用杏子汤宣肺利水,故曰 “浮者宜杏子汤”。正水若是水气在表者可以根据因势利导的原则亦可用汗法治之。当 然发汗时要兼顾其肾阳,即发汗温阳用麻黄附子汤治之,故曰“脉沉者,宜麻黄附子 汤”。 “无水虚者胀为气”为插笔,说明水与虚胀的鉴别。“虚”指无水的意思,非指正虚。 “胀”指周身或腹胀,引起原因非水为气,故按之无凹陷,甚者有气窜的感觉,或矢气后 较舒,溲解量可。此与因水而致的胀按之有凹陷、尿少等症是有别的。故而“虚胀”是 不能用汗法治之。结合临床病久气胀可转为水胀,水胀也可兼见气胀。这是因为人体是 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水病可引起气病,气病也可引起水病的缘故。如何治疗气胀,仲景 未言,其实此胀有虚实之分。若属脾虚夹湿气滞者可用《三因方》中的木香化滞散(方 由:木香、姜黄、青皮、砂仁、人参、槟榔、白术、白豆蔻、藿香叶、橘皮、大腹子、 白茯苓、白檀香、桔梗、炙甘草组成)治之;若属气滞夹瘀者,可用《三因方》中的 导气丸(方由青皮、莪术、胡椒、三棱、槟榔、吴萸、菖蒲、赤芍、干姜、附子组 成)。 对此条的看法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赵以德认为此条是讨论气水,他将原文读作:“浮 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他解释道:“但因其从风出于表,水不内积,故曰无水。若 不因风,只是肾脉上入肺而虚胀者,则名曰气水。。尤在泾认为此条是讨论风水与气病及 其治法,他将此条读作:“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解释道:“脉浮者 为风,即风水也。其无水而虚胀者,则为气病而非水矣。气病不可发汗,水病发汗则 已”。陆渊雷认为此条有衍文,他说:“余意'无水虚胀者为气’是卫文,当删之”。陈修 园认为此条是论石水,风水,气胀,他说:“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而并言及风水与气肿, 从反面指出正旨”。黄树曾认为“借风水及气以论少阴正水之治也”。结合临床黄氏之说 可从。 (方药分析] 方中麻黄发汗宣肺解表;附子温经散寒,助阳行水;甘草调合诸药,既 可解附子之毒,亦可防麻黄发散太过。诸药合用,可以发汗宣肺,通阳行水。 (文献选录} 喻嘉言: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若脉见 浮者,风发于外也;无水虚胀者,手太阴气郁不行也。风气之病,发其汗则自止耳。即 脉沉无他证者,当仿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汤荡动其水以救肾;若脉浮者,其外证必 自喘,当仿伤寒太阳例,用麻黄杏子甘草石膏发散其邪以救肺,此治金水二脏之大法也。 (《医门法律》) ,徐彬:仲景前于风水、皮水、里水皆出方,独所云石水不出方,……此独揭言水之 为病,脉沉小者为少阴,后即承之曰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然则此方或即所谓石水之主 方耶。(《金匮要略论注》) 沈明宗:麻黄附子汤,今人置之不讲,余特举而明之,麻黄附子通阳开窍,治水妙 剂,今人惟用肾气丸壅补其内,致阳气不宣,辅补转壅,邪无出路,水肿日增。(《金匮 要略编注>>) 尤怡:水气脉沉小者属少阴,言肾水也;脉浮者为风,即风水也。其无水而虚胀者, 则为气病,而非水病矣。气病不可发汗,水病发其汗则止。然而发汗之法亦有不同,少 阴则当温其肾,风水即当通其肺,故曰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脉浮者宜杏子汤。沉谓少 阴,浮谓风也。(《金匮要略心典》) 吴谦等: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水也;今脉不沉小而浮,浮者为风,非少阴 水也;若无水虚胀者,为风水也。风水发其汗即已。风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汗之;脉 浮者宜杏子汤汗之。(《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临床应用罩 (1)治全身浮肿:某研究所治覃某,女,年约50余。三月前,初起 眼睑浮肿,继之全身肿胀,按之凹陷,体重40余kg增至70kg,行动困难,食欲不振,大 便软,小便少,尿检为肾脏性水肿,脉象沉小。初拟五苓散,济生肾气丸之类治之,连 服多剂,毫无作用,筹思再三,患者先从颜面肿起,符合《金匮要略》。腰以上肿宜发 汗”之旨,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连服三剂,汗出至腿以下,顿觉全身舒适,但肿消不著, 继用五苓散及济生肾气丸多剂,功效大著,关门大开,小便清长,日夜10余次,2周后, 水肿消失,体重减至40余kg,全愈出院。 (2)治太少两感证:肖氏治张某,男,感冒已一周余,仍恶寒发热,全身酸痛,鼻 塞声重,舌苔薄白润质淡,脉沉细两尺尤弱,且干素易患感冒。拟气虚外感风寒论治,服 玉屏风散、参苏饮等方加减无效,遂再审其证,呵欠频频,精神萎靡,面色灰白无华,手 足不温,系少阴阳虚之象,与“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病机相符,虽病经时日,无 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等里阳虚见证,则与“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汤微发汗,以 二三日无里证”更相吻合。故处方用:麻黄4.5g,熟附片6g(先煎),炙甘草9g。次日 复诊,云诸症若失,改投玉屏风散加熟附片、炙甘草甘温益阳以善后。 (3)治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程氏治刘某,女,54岁。患者凌晨4时感上腹部及右 侧胸部隐痛,后逐渐加重,不可忍受,入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血压逐渐下降, 由20/13.3kPa降至12/SkPa,心率由60—70次/分降至32~37次/分,患者一度休克,曾 用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等抢救,效果不显,心电图示:室率32—37次/分,Ⅲ。房室 传导阻滞。ST: Ⅱ导抬高工.5mm,T波Ⅱ、Ⅳ、AVF倒置,无病理性Q波。邀中医会 诊: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气短息微,四肢冰冷,舌淡苔白,脉沉迟结弱,症属胸阳 不振,心阳衰微,心气虚弱,拟温阳益气通脉,用药:麻黄9g,制附子12g(先煎半小 时),党参30g,桂枝9g,炙甘草9g,当归lOg,川芎12g,每日1剂,分2次服,二剂 后症状明显好转,血压升至17.3/12kPa,心率恢复至70次/分。心电图仅见P—R间期 延长(0。22秒)。原方续服l0剂,症状消失,血压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间 期0.20秒,无传导阻滞,心肌梗塞呈恢复期表现,室率78次/分。 (现代研究] 有报道南京产的中国乌头久煎剂及川附子(熟附片)煎剂,对离体 心脏(蟾蜍、蛙、豚鼠)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片作用较强,煎煮愈久强心愈显著, 毒性越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